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5.32
5.2折
¥
4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蔡清田
出版社北京师大
ISBN9787303219674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1201672274
上书时间2024-06-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蔡清田,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曾任台湾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所长与师资培育中心主任。多份学术期刊编辑与论文审查委员,学位论文与口试审查委员。
蔡清田教授在学术上以课程研究发展为主,专长行动研究、课程经营、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核心素养。近年来主持“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一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等整合型研究案。著有《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等专著,并有丰富的译著和课程领域学术论文发表。
目录
第一章 素养概论
第一节 素养的理念
一、素养的理念涵盖内容
二、以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受到许多国际组织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三、宜积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未来公民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四、宜进一步继续探讨素养的理论构念,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构念体系
第二节 素养的定义
一、素养是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必须适应未来混沌复杂的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之统整
二、素养不但可超越传统知识和能力,更可纠正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的教育偏失,不仅合乎西方的“全人教育”理念,也具有“教人成人”的东方教育色彩
三、素养要比知能的内涵更宽广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素养是知能再加上态度情意的价值判断
四、素养要比技能更广泛,不只是单一的知识,不等于单一的能力,而是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多层面统整的整体
五、素养的定义已升级转型为包括终身学习、参与社会及公民责任等各种生活情境及社会场域、范畴所需的素养
第三节 素养的本质
一、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研究假设的理念本质
二、素养具有“类似冰山”本质
第四节 素养的模式
一、素养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生活情境,特别是指个体必须适应生活情境的各种社会场域的复杂需求
二、素养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二是个体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及其运作机制,特别是指个体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及其运作机制的认知、技能以及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
三、素养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三是个体的行动,特别是指个体展现的负责任的行动
四、素养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之四是整体互动体系,特别是指个体在生活情境任务的要求下,展现行动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整体适应互动体系
第二章 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核心素养的理论构念
二、核心素养的定义
第二节 核心素养的理据
一、核心素养的五种学术理论
二、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相关实证研究
三、台湾地区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与相关课程改革
第三节 核心素养的特质
一、核心素养是具备多元维度的综合整体
二、核心素养同时具备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功能
三、核心素养具有跨越各种社会场域与学习领域等多元场域的广度
四、核心素养牵涉反省思考的高阶心智及复杂性行动学习的高阶复杂深度
五、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各级教育阶段的终身学习长期培育
第四节 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纠正过去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和情意的偏失
二、国际组织倡导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可将核心素养作为更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来源
三、国际组织成员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动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各教育阶段课程改革
四、通过改革课程政策,研订课程纲要,可明确界定核心素养的架构内涵
五、通过课程纲要研订,可规划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
第三章 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应用
第一节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学校课程发展与设计架构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研究沿革
二、核心素养的三面架构
三、核心素养的九项内涵
第二节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连贯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垂直连贯各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二、各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垂直连贯
第三节 核心素养连贯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之特色和重点
一、第一关键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育阶段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之特色和重点
内容摘要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DNA,以核心素养为主轴的课程改革,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基础。蔡清田著的《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系统地建立了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并且将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的实践。具体讲述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课程设计的重点,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课程的统一与整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本书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开拓核心素养落实路径的参考,课程研究人员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资料,同时也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生必读之作以及广大一
线教育工作者开展实际工作的指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