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83 8.2折 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晓明//祝东海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ISBN9787112142910

出版时间2012-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340496

上书时间2024-06-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的主角是位于上海原法租界西区,陕西南路与建国西路交界处的石库门里弄——步高里,在它的入口牌楼上还有个法文名“CITEBOURGOGNE”,可译为“勃艮第之城”。这座老弄堂1931年建成,有着优越的区位、良好的建筑质量和独特的人文底韵,历来都不缺乏关注。1989年,它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单;2007年又成为卢湾区五大“世博”主题实践区之一,全弄进行了相应的保护性环境整治。本书由朱晓明、祝东海著。

目录
石库门中的研究措系
1.勃艮第往事
  为什么是巴黎?
  乐观的房地产业
  不断扩大的法租界
  一座城中之城
  图纸中的秘密
  对照记
  1949年户籍指南
2.新旧激荡
  半丝半缕的紧日子
  勃艮第之城的转身
3.朱阿姨的故事
  逃难
  烟纸店
  一九五六
  跃进
  量具刃具厂
  关于8号和16号
  大忙人
4.—部家庭档案
  顶下自己的房子
  “老里弄”杜阿姨
  徐老伯的心结
  孩子们都离开了家
5.里弄的邻居们
  顾如梅的回忆
  大户人家
  换房而来的徐先生
  特殊的自购房者
  客堂间的婚房
  保罗的烦恼
  落叶归根
  王高钊
  晾衣架风波
6.改建的模式
  基本类型
  类型组合
  事关出租改建
7.居委会像个筐
  流金岁月
  “块”与志愿者
  想起大扫除
8.主角儿
  “半亿”豪宅
  马桶工程
  街道背后的人群
  “大修”深水区
9.勃艮第2030
  我们的遗产
  他山之石
  生活,就在此处

内容摘要
 《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的主角是位于上海原法租界西区,陕西南路与建国西路交界处的石库门里弄——步高里,在它的入口牌楼上还有个法文名“CITEBOURGOGNE”,可译为“勃艮第之城”。这座老弄堂1931年建成,有着优越的区位、良好的建筑质量和独特的人文底韵。
叙述从追溯步高里的建造过程入手,首先通过历史回顾和场景重现,重点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房地产业一片乐观的背景下,法租界的扩张对步高里及周边地段城市格局的影响。《勃艮第之城(上海老弄堂生活空间的历史图景)》搜集了大量历史图片与多种档案、文献信息,亦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步高里所衍生的建筑语言,以及与同时期石库门里弄空间比照的微妙关系,可以说是置身于上海法租界西区建筑业进程中的全景式分析,是这一老弄堂的“前世”。故事背景甚至可以延伸到一些遥远往事。本书的另一部分则另辟蹊径,着眼于步高里居民的个人生活史,扫描最能凸显个人生存状态的某些片段。本书由朱晓明、祝东海著。

精彩内容
 今天,假如与人聊起“上海往事”,恐怕没人会跨过租界时期去谈论那北宋时有“小杭州”之誉的青龙镇,也不太会有人去称颂那明清时“衣被天下”的“江
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即便真的提及那个封建小农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商业市镇,也会称之为“老城厢”,仿佛那不是真正的上海。大多数人都乐于让追忆的思绪徘徊停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浦江畔和霞飞路上,并能够说出一连串旧上海的别称,如不夜城、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以及东方巴黎等。这个充满“集体记忆”的怀旧现象,一直是讨论上海城市问题时的热门话题之一。
纵观海内外,历史上被贴上“东方巴黎”标签的城市并不止上海一个。比较有名的还有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又称“中东巴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又称“东欧巴黎”)。此外,还有“南美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小巴黎”蒙特利尔。贝鲁特和蒙特利尔与上海一样,都曾是法国的租界或殖民地。
究竟是什么人、在何时何地、通过什么方式第一次把“东方巴黎”这个雅号送给了上海?我们不得而知。很多时候,类似的城市别称往往只是演说家的即兴妙语、文学家的神来之笔,不一定经得起严格的推敲,也不足以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确凿佐证
。但是既然上述这些城市都得以与巴黎攀亲道故,一定有着某些相似的特质。而更令人感
兴趣的是,在上海建立租界的并不只有法国,还有英国与美国,何以上海能获得并流传至今的“诨名”是东方巴黎,而不是东方伦敦、东方纽约或者东方芝加哥呢?
同济大学的孙施文教授也在博客中提出过相似的问题,并作了一段阐述与推测。他认为伦敦与巴黎相比在文化影响力上处于劣势,人们更乐于将后者作为赞美某个城市的类比对象。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国人也相对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法国文化而不是英国文化;当时上海的国际地位及文化氛围,也颇有几分巴黎的神韵。从两界的城市风貌来看,英租界并没有多少类似伦敦的地方,法租界则极具巴黎的情调。
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从两个区域景观品质的明显差异可以看出来。
公共租界沿江的外滩建筑尽管更加气势宏伟,而租界深处尤其是居住区却显得杂乱无章;法租界则以其界内优美的城市形象体现出了“法国人的艺术情趣”和“将法租界建成一座典型的法国城市”的意愿。有法国学者指出,其原因乃在于“工部局的事务由公共租界当局自行处理,公董局的行政则直接受制于远在_巴黎的法国当局;英美推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而法国崇尚的是1789年大革命以来共和政治的文化价值观,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同时坚持整体利益原则”。虽然赚钱几乎是所有外国人来到这个乐园的共同追求,但是工部局和公董局的董事们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在城市建设上却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和管理手段。
在那个时代,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像一道长卷式布景撑起了大上海的门面,而市内鳞次栉比的里弄建筑是十里洋场霓虹灯后最厚重的衬托,那么法租界的城市
面貌,尤其是其西区的宜人环境,则完全有资格作为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中有品位的城市生活空间之代表。
在邢建榕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称日本作家横光利一曾经认为上海“简
直就是‘东方伦敦’”,并引用了他的一句话:“在我见识过的都市当中,除了上海,我想恐怕再也找不出可以与伦敦相匹敌的大都市了。”经查知,此语出自横光利一的随笔集《感想与风景》中《静安寺的碑文》一文。在这句话后面,横光接着说道:“抵达巴黎后,依然浮现在我脑子里,让我最感兴味并且难以忘怀的,仍是上海。在这座都市里,既有伦敦的影子,也
有银座、巴黎、柏林的影子,恐怕连纽约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全文除此处出现两次“伦敦”之外,再无别的相关论述,更未出现“东方伦敦”一词。因此,凭此话就推论横光认为上海是“东方伦敦”,似不足信,不过它却从另一侧面折射出,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上海都是一座多元化、充满梦幻的城市,否则不会让人如此遐想联翩。
在1934年2月6日的《申报·建筑专刊》中又有文章提及:“上海市众称东方的巴黎,新大陆的纽约,这是暗射上海市的趋势,在过去一年里,建筑事业的确有迅速的发展……”1935年出版的英文版《上海指南》第一章开篇,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写道:“上海!上海,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东方的纽约!”当中国的近代城市初露曙光之时,上海不再犹豫,迅速抓住机会,如红日跃出地平线,喷薄而出。它的名字之响亮足以与巴黎、伦敦、纽约媲美,展现出大量蕴含的机遇与强劲的发展势头。P9-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