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的情书/红土地之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
0.9折
¥
2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叶辛
出版社武汉大学
ISBN9787307096875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2333615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往日的情书/红土地之歌》编著者叶辛。
作者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作者简介
叶辛,著名作家。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山乡插队。1979年到贵州作协工作,其间担任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30多年来笔耕不缀,已出版百多部书,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华都》、《客过亭》等。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调回上海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
目录
往日的情书
1969:一切从这里开始
1.淑君致叶辛
[附笔]
1970:苦涩日子里最珍贵的
2.淑君致叶辛
[附笔]
[附]我的省城情结
[附笔]
[附]毛线衣
1972:思念伴我每一天
3.淑君致叶辛
[附笔]
[附]在湘黔铁路工地
4.叶辛致淑君
(附笔]
5.淑君致叶辛
[附]心
6.叶辛致淑君
7.淑君致叶辛
[附]甘记
8.叶辛致淑君
(附]夜,思毛头
9.淑君致叶辛
[附]二十年
10.叶辛致淑君
[附]鱼塘月色
11.淑君致叶辛
12.叶辛致淑君
13.淑君致叶辛
14.叶辛致淑君
15.淑君致叶辛
[附笔]
16.叶辛致淑君
17.淑君致叶辛
18.叶辛致淑君
19.淑君致叶辛
20.叶辛致淑君
2r.淑君致叶辛
22.叶辛致淑君
23.淑君致叶辛
24.叶辛致淑君
[附笔]
25.淑君致叶辛
[附笔]
[附笔]
26.叶辛致淑君
[附笔]
1973:为了我们的未来
27.淑君致叶辛
28.叶辛致淑君
[附笔]
29淑君致叶辛
30.叶辛致淑君
[附]南去的云
31.淑君致叶辛
32.叶辛致淑君
33.淑君致叶辛
34.叶辛致淑君
35.淑君致叶辛
36.叶辛致淑君
[附笔]
37.淑君致叶辛
[附笔]
38.叶辛致淑君
39淑君致叶辛
[附笔]
[附]往事
40.叶辛致淑君
41.淑君致叶辛
42.叶辛致淑君
43.淑君致叶辛
44.叶辛致淑君
45.淑君致叶辛
46.叶辛致淑君
[附笔]
散文精选一组
放牛的日子
怀乡居古庙
当好“客人”
闲话久长
布依石头寨
牛年的话题
回眸贵州话魔芋
辣椒与我及其他
遥念山乡
两种生命环
别亦难
今天我要离开贵州
最难忘的旅程
我们的“爱之路”
也算写自己
《悠悠落月坪》题记
花江坡看山
两副目光
孩子想念贵州
岁月蹉跎志犹存
后记
内容摘要
《往日的情书/红土地之歌》编著者叶辛。
《往日的情书/红土地之歌》内容提要:本书分两部分,上部是作者在贵州上山下乡期间与恋人王淑群的书信集,作者通过双方的书信往来,原
汁原味地刊登,深刻反映了插队知青的生活,当地的贫困现状,以及知青们对前途的苦恼和迷茫。下部主要是作者返城后,因有感当时的插队生活而撰写的一些随感,反映了作者对这片热土的热爱、思念以及渴望故土繁
荣发展的殷切希望。
精彩内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省城对于我这个外来人来说,不但是陌生的,而且是有点骇人的。
记得最初接触到省城贵阳,是我们初来乍到的1969年早春。在上海上火车的时候,我们被告知,此行的第一站是贵州省的省会贵阳,然后,再由贵阳分别奔赴各自将要去的乡村插队落户。但是,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即将抵达贵阳的时候,我们接到通知说,我们必须在贵阳前面100公里的一个小站贵定下车,从那里分乘卡车直接到各个县城去。
什么原因呢?据说是贵阳的两派正在武斗,怕不长眼睛的枪弹伤着听毛主席的话远道而来的知识青年们。而当我们真的乖乖地坐上卡车分散走开以后,却又被人告知,真实的原因是怕我们这些上海来的小将们卷入当地的两派斗争,把已经非常复杂的形势搞得更复杂了。
第二次接触到贵阳,对我来说就更为难忘了。那是1969年的盛夏,由于水土不服,由于山乡里连月的体力劳动,也由于吃得过于简单,我的牙痛得难以忍受,而在乡村又治不好,只得到省城里去找医生。哪晓得牙没治成,反而在省城里遇上了荷枪实弹的武斗,平生第一次听到了真正的枪声。害得我第二天步行了近100里的山路才回到了乡村。为此我曾写过一篇短文。
再后来,武斗的风波虽然是平息了,但从省城里传来的消息,总是让人心惊胆战的。一会儿说什么小偷们在开会,一会儿又说在公安厅门口有人开枪,一会儿讲骑兵旅的马队是一色的自马,威风凛凛地在省城的大街上检阅,一会儿传去年10月1日的肉票到今年的5月1日还没买上肉——听来总是让我们哭笑不得。
农闲时节,耐不住寂寞,知青们成群结伙地到过一次省城,留下的印象就是小摊上难得一见的猪头肉上叮满了苍蝇,黔灵公园里的动物散发着
难闻的臭味。几乎所有的公共汽车上都没有窗玻璃,而且过站都不停。百货商店里不是少这就是缺那,小偷多得防不胜防,而火车几乎永远都是晚点的。一+-j话,印象差极了。回到乡间,知青们说起来,总是不住地摇头,并且说与其住在这样的城市里,我们宁愿回到乡下来清静。
总之,每去一次省城,我总要想起临离开上海时母亲告诉我的那个地方只有一条街的话。母亲是抗战逃难时路经贵阳的,她的记忆已是久远的往事。我曾经在茅盾先生的文集中也读到过类似的描述。和只有一条街时的贵阳相比,我们见到的贵阳算是像个省城的模样了。但是,从心里来说,我和大多数知青的心情是一样的,不喜欢这个城市。
但绝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我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居民,而且一住就是8年。1982年,当我搬进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乡村里的幽静生活,习惯了山野的情趣和大自然的风光。但是。我必须走出来。《蹉跎岁月》这本书的出版和电视剧的播出,使得本省和外省的许多文学界的朋友们要来找我。他们大多数是来约稿,也有来拍电视专题的,来采访的,来做文学访谈的,来交朋友的。我居住在深山老林一般的猫跳河畔的水电站上,两天才有一班从省城开来的班车,只停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使得要来找我的人很不方便。有一次,四川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年轻评论家从成都拍来电报说要来找我,他从成都飞到贵阳,又从贵阳坐了颠簸的班车来到水电站,在水电站修建的歪歪斜斜的芦席棚招待所里整整住了3天,完成了预定的关于写我的报告文学的任务。回去那天,我攀山走小路,送他到设在岭腰间由木板搭起的临时汽车站,才拿到他在成都拍来的电报。他虽然离开了水电站,但是,到了贵阳之后,还是没有买到回成都的机票.结果只得在旅馆里过了春节。这件事使我至今想起来心中都不是滋味——类似的难堪事当然还不止这一件,遇到的多了就促使我下决心要到城市里去。我的户口早在1979年就已落进了贵阳,于是,我们小小的三口之家就此成了省城里的居民。
当我举家搬进贵阳的时候,贵阳已不是我插队时那个混乱不堪的省城了。毕竟是1980年代了,贵阳也充满了勃勃的生气,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活力。我尽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图尽快地融入省城社会的生活节奏。作家的身份使我有了很大的宽容度和接触面,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使我和省城社会的各族各界都有了广泛的联系。我为省城里的居民伸张正义,我深入到大小厂矿去采访,我兴味浓郁地观察着窄窄的巷子里的一切,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省城里的风味小吃,并且职业性地收集关于省城历史的材料。我记录下和“恋爱豆腐果”有关的几个民间传说,我还和人讨论肠旺面究竟起始于哪个年头,我有意识地记下那些新中国成立前地方军间的奇闻轶事,我甚至还留神到,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省城贵阳的人们还是像三四十年代那样津津乐道地讲军阀周西成买汽车抬进贵阳的故事。P12-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