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朱光潜(修订本)/亲历大家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44
5.2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吴泰昌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4250
出版时间2010-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1825592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为“亲历大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从两个角度展示了他所“认识的朱光潜”。
作者作为北大学子,当年曾听过朱光潜先生的课,还在朱先生家中享受面辅导的“礼遇”。80年代,又因工作上的关系,得以和朱先生密切往来。作为编辑和当学生聆听朱先生谈话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师生之间的交谈更为亲切透彻,加之为先生编选文集,所以,梳理了朱光潜先生当年参与创办《文学杂志》活动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朱先生《诗论》新版出版的经过,记录了朱先生《文艺杂谈》编选的琐事,朱先生编著《西方美学史》前因后果……以及朱光潜先生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等先生深笃友谊。
作者简介
吴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本科毕业,1964年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编审,后为报社顾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79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七届名誉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曾任首届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散文、文学评论集《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二十余部。《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编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孙犁《书林秋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散文选》等。
目录
听朱光潜老师闲谈(代序)
挚友朱自清
《文学杂志》的编者和作者
《诗论》新版漫忆
知心朋友沈从文
《艺文杂谈》编选琐记
《谈美书简》
对话体“便于百家争鸣”
锻炼身体有一套“方术”
与叶圣陶长久的相处
关于《西方美学史》
教师生涯六十载
扑在《新科学》上面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修订本后记
内容摘要
1980年代,在长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潜先生,通过《诗论》、《艺文杂谈》、《谈美书简》、《新科学》等论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作者吴泰昌正是在那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与朱光潜有了密切的来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书中既对朱光潜参与创办《文学杂志》以来的一系列著述活动进行了梳理,具有相当强的学术史价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潜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的深笃友谊,让读者感受大师们的生活情态和人格魅力。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普通受业弟子对崇敬的老师一丝怀念之情”。
精彩内容
挚友朱自清1980年夏,有次去看望朱光潜先生,他兴奋地告我,一最近在清理旧稿信件时,发现保存下来的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给他的一封信。他说佩弦(朱自清)先生给他的信不少,但几经波折能幸运留存下来一封真不容易。他希望《文艺报》能发表一下。当场他将信给我看了。他说,佩弦的这封信有实际内容,不是一般的应酬信,因为他最近手头事多,如发表,最
好请一位了解该信内容的人写篇导读的短文。
我向主持《文艺报》编辑部工作的副主编唐因汇报了此事,他说很好,《文艺报》需要这方面的稿子,叫我物色一位合适的人来写。我考虑了一下,建议请叶至善写。唐因认为合适,叫我尽快去办一下。
不久,叶至善约我一起去看望朱先生。恰巧约定的那天我有会,我告诉他去时一定要看看朱自清先生给朱光潜先生的一封信,如他愿意,请他写篇阅读这封信的说明,他说看了信后再定。
朱自清给朱光潜的这封信,信末只注了“廿六日”。我在1980年12月22日的日记中记载,叶圣陶先生明确地说该信是“1941年10月26日”写的,“孟实那时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任教”。
1981年第1期《文艺报》刊登了朱自清给朱光潜的这封信和叶至善写的“跋”。至善在给我稿子时说,在写“跋”过程中,为了弄清一些事实,他多次询问过他父亲叶圣陶。
朱自清的信孟实兄:在乐山承兄带着游乌尤大佛,又看了蛮洞龙泓寺。乌尤大佛固然久在梦想,但还不如蛮洞龙泓寺的意味厚。那晚又诸多打扰。旅行中得着这么一个好东道主人,真是不容易,感谢之至!
我们十六日过干柏树,据说是匪窠,幸而平安过去。十九日到宜宾,街市繁华不亚于春熙路。十八日早过干碓窝,滩势很险。听了船夫的号子颇担心,幸而十几分钟也就过去了。当日到纳溪县。第二天“赶黄鱼”上叙永。天下雨,车没到站因油尽打住。摸黑进城,走了十多里泥泞的石子路,相当狼狈。一住就是一礼拜,车子还没消息。亏得主人好,不觉得在作客。
兄批评《新理学》的文字,弟在船上已细看。除“势”那一个观念当时也有些怀疑是多余的以外,别的都是未曾见到的。读了兄的文字,真有豁然开朗之乐,佩服佩服。芝生兄回答似乎很费力(若我是他的话),但我渴想看看他的答文。无论如何,他给我的信说兄指出的地方只是他措辞欠斟酌,似乎说得太轻易了。到这儿遇见李广田兄了,他也早想着兄这篇文字,我就给他看了。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下上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
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却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泥浆,两城都不好走。
我的主人很好客,住的地方也不错。第一晚到这儿,因为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舒服得很。那几天吃得过饱,一夜尽作些梦。梦境记不清楚,但可以当得“娱目畅怀”一语。第二天写成一诗,抄奉一粲。夫人和小姐已到否?并念。祝好!
石荪人根二兄请致意。
好梦再叠何字韵山阴道上一宵过,菜圃羊蹄乱睡魔。弱岁情怀偕日丽,承平风物滞人多。鱼龙曼衍欢无极,觉梦悬殊事有科。但恨此宵难再得,劳生敢计醒如
何。
叶至善在“跋”中说:十月十一日,我去燕南园看望朱光潜先生。朱先生给我看朱自清先生
给他的一封信,说是无意中保存下来的。信纸已经发黄,是四川夹江产的竹帘纸,字是娟秀的行书。署名下面只写日期,是二十六日,这是一九四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
抗战时期,朱自清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从一九四○年夏天起,他有一年的休假期,就带着家眷到成都,把家安顿在望江楼对岸的宋公桥。一九四一年暑假后,他休假期满,十月八日搭木船顺岷江而下,十七日(原信作“十九日”,疑误)过宜宾,折入长江,次日到纳溪,再走公路到叙永。在叙永耽搁了十天,才搭上去昆明的汽车。他给朱光潜先生的这封信,就是在叙永写的。
看了这封信,才知道朱自清先生在过乐山的时候耽搁了一天,探望了几位在武汉大学教书的老朋友,朱光潜先生、叶石荪先生和杨人椴先生。
朱光潜先生还陪他游了乌尤寺、大佛寺(就是凌云寺),还有蛮洞和龙泓寺。所谓“蛮洞”,据说是汉代人凿在石壁上的墓穴,乐山附近的山上都有,有的刻些图案和人物,不知道他们那天游的是哪个蛮洞。龙泓寺是一
个石窟寺,规模很小。记得只有一排洞子,大多一人高,每个洞子里坐着
一尊菩萨,只有一个洞子比较大,人可以进去。当时湮没在野草灌木之间,不知道现在整理了没有。
朱自清先生这次走水路一定有许多打算,一路上可以欣赏风景,过乐山可以看望老朋友;旅费可节省许多,在那个年头,大学教授也都学会了打算;还有个原因,就是乘长途汽车太麻烦,太辛苦。公路局的汽车少,车票还有人垄断;买不到票只好出高价跟司机商量。司机私下让搭的乘客有个外号,叫“黄鱼”。信上说的“赶黄鱼”,就是这么回事。西南联大在叙永有个分校。朱先生说的那位好客的主人是李铁夫,有赠给李铁夫的几首诗。
当时,冯友兰(就是信上的“芝生兄”)的所谓“贞元三书”之一的《新理学》已经问世。朱光潜先生写了一篇批评《新理学》的文章,刊登在《思想与时代》上,信的第三段说的就是这回事。
至于《好梦》那首诗,朱自清先生后来写过一则小序:“九月日夕,自成都抵叙永,甫得就榻酣眠。迩日饱饫肥甘,积食致梦,达旦不绝。梦境不能悉忆,只觉游目骋怀耳。”这里的“九月”可能是阴历。
朱自清先生的信,我看到的只有这一封。文笔清新,自不消说,读来感到亲切。凡是收信人朱光潜先生想要知道的事情,他只用了不到八百字,一件一件都说清楚了。为收信人着想,体会收信人的心思,是写好一封
信的关键,朱自清先生的这封信是个好例子。
一九八○年十月朱光潜和朱自清是友谊至深的老友。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朱光潜当月连续写了两篇怀念老友的文章。朱光潜先生在我替他编选《艺文杂谈》时,主动提出他的《记朱佩弦先生》和《敬悼朱佩弦先生》两篇中,可选《敬悼朱佩弦先生》这篇。他在文中说: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民国十三年夏季,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因江浙战事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丐尊先生邀我到上虞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国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佩弦和丐尊、子恺诸人都爱好文艺,常以所作相传视。我于无形中受了他们的影响,开始学习写作。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无言之美》,就是在丐尊、佩弦两位先生鼓励之下写成的。他们认为我可以作说理文,就劝我走这一条路。这二十余年来我始终抱着这一条路走,如果有些微的成绩,就不能不归功于他们两位的诱导。
佩弦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光潜抓紧在自己任主编的《文学杂志》组织了“朱自清先生纪念特辑”,请北大、清华、燕京等大学的一些教授、学者撰写文章,他们多是佩弦先生的同事或学生,写得很积极,“特辑”中朱自清先生的遗像、遗墨和信札,除家属提供的,不少是佩弦先生的朋友主动提供的。翻阅《文学杂志》第3卷第5期“朱自清先生纪念特辑”目录,有浦江清的《朱自清先生传略》、朱光潜的《敬悼朱佩弦先生》、冯友兰的《回忆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俞平伯的《忆白马湖宁波旧游》、川岛的《不应该死的又死了一个》、余冠英的《佩弦先生的性情嗜好和他的病》、李广田的《哀念朱佩弦先生》、马君玠的《挽歌辞》、杨振声的《为追悼朱自清先生讲到中国文学系》、林庚的《朱自清先生的诗》、
王瑶的《邂逅斋说诗缀忆》;朱自清先生遗作有《犹贤博弈斋诗钞选录》、散文《关于<月夜蝉声>、<沉默>、<松堂游记>》,信札有《寄俞平伯》、《寄杨晦》。在1948年9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3卷第4期上,编者将这个“纪念特辑”的目录作了醒目的预告。
朱光潜在主编《文学杂志》同时,1948年1月起又主编天津《民国日报》“文艺”副刊。“文艺”系周刊,周一版,半个版面。
P13-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