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钱湖域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72
3.6折
¥
98.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孔惟洁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69205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8元
货号1203221097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本硕博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硕博期间跟随何依教授,从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长达九年,参与多项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课题,主持编制山西省、宁波市的多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与详细规划,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城乡规划设计奖。并结合长期的田野调查、项目实践与思考积累,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著写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之《钱湖名村》。
目录
导论 从下水到陶公:乡村规划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第1章 传统乡村聚落的人居属性
第一节 东钱湖湖域传统村落:浙东传统乡村人居典范
第二节 乡村人居实践与乡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乡村人居实践的三重维度
第四节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
第2章 东钱湖湖域人居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狭土众民的宁波平原
第二节 库域:农业灌溉的东乡水利
第三节 湖域:封闭内聚的人居单元
第四节 村庄:顺应自然的村落格局
第3章 渔业生产影响下的系统空间
第一节 渔业生产的特征
第二节 渔业环境的系统构成
第三节 渔业聚落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渔业生产的空间演化
第4章 家族社会影响下的核心空间
第一节 家族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家族空间的核心构成
第三节 家族空间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家族社会空间的演化
第5章 信仰崇拜影响下的场域空间
第一节 信仰崇拜的特征
第二节 信仰崇拜的场域构成
第三节 信仰崇拜空间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信仰崇拜空间的演化
第6章 基于人居要素的乡村保护策略
第一节 东钱湖湖域人居环境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人居主体:新乡贤、原住民、村二代与新村民
第三节 生产环境:传统产业的转型
第四节 家族空间:家风文化的传承
第五节 信仰场所:社会记忆的活化
附录A 地方名称释意
附录B 陶公山游神:鲍盖与胡榘
附录C 村庄发展的民意调查
附录D 东钱湖湖域古村家族及入迁信息
附录E 《大堰头戴氏宗谱》
附录F 陶公《朱氏宗谱》
附录G 大堰戴JY 访谈记录
附录H 陶公山建设村朱Q 采访记录
附录I 莫枝渔业合作社马DQ 采访记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与生动,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是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
精彩内容
四、价值与意义1.对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补充与诠释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中,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的许多学者选择特定区域,从大型城市聚落到小型乡村聚落形成的地理文化单元,从聚落形成机制、文化地理变迁、生态环境评价、人居环境建设等众多视角,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人居聚落研究。这些研究基本围绕人居环境系统中的人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系统要素,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传统村落大多生长于山水间,受农业活动、家族礼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村落空间无不体现着天、地、人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自然观和传统文化观,完美诠释了人居环境整体性与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思想。本书受人居环境理论中整体性、系统性观点的影响,试图从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居住系统的关联视角,研究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受人文地理学实证主义观点的启发,将客观空间看作只有通过与主观“人”物质的、精神的互动,才能够感知到的,承载其生存活动的世界。并进一步运用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划分出三个层次的人居活动,从而分析与之相关的传统村落空间。
本书选取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东钱湖湖域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与生动性,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这种将“人”还原到“空间”当中,并侧重人居活动与传统村落关联性的研究视角,补充和丰富了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2.为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遗产保护隶属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由各层级地方政府负责保护规划的编制,具体组织部署各项保护实施项目。这种自上而下的保护制度,主要建立在对乡村物质遗存价值评价之上,保护对象以名录中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为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个体建筑、院落或街巷立面进行统一的整修或重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乡村物质空间的保护质量完全取决于设计者的认知与情怀,以及施工人员的审美与技术水平。若保护工作未能深入梳理乡村聚落的生成逻辑和演化规律,把握乡建的在场性、本土化特征,实则是对村庄空间的一次破坏。
本书以东钱湖域传统村落为案例,以环湖乡村传统人居活动的历史演化与变迁为线索,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单元,详细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相处方式,并以其与村落空间的关联性来体现,既强调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又注重村落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村落的独特性。本书以人居活动的变与不变为出发点,探讨传统聚落空间的变化机制与遗存原因,并基于发展变迁与乡村活力可持续的角度,针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村庄提出精准保护的对策,为东钱湖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