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 法医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法医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3.54 7.7折 12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丛斌,官大威

出版社人民卫生

ISBN978711735619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2元

货号31966826

上书时间2024-06-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法医师,法医学及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环保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抽检监测牵头分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 法医学的概念、应用及其与其他医学学科、法庭科学的关系/ 1
二、 法医学科学技术体系/ 4
三、 法医学鉴定的基本原则/ 5
第二节 法医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学科/ 7
一、 法医学研究的对象/ 7
二、 法医学的分支学科/ 9
第三节 法医学发展简史/13
一、 中国法医学简史/13
二、 国外法医学简史/15
三、 法医学现状与展望/16
第四节 非法医专业医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及意义/18
一、 死亡判定/18
二、 死后变化与病理变化/19
三、 法医学鉴定与临床诊疗质量的关系/20
四、 临床资料的证据价值/21
五、 临床医生证据保全意识/21
六、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22
七、 专家证人及专家辅助人/22
第二章 死亡与死后变化/25
第一节 死亡/25
一、 死亡的概念与分类/25
二、 死亡过程与死亡机制/27
三、 死亡原因分类与死因分析/28
四、 假死与植物状态/31
五、 死亡性质与死亡方式的法医学分类/32
第二节 死后变化与尸体现象/33
一、 死后变化与尸体现象的概念/33
二、 早期尸体现象/33
三、 晚期尸体现象/39
四、 毁损型与保存型尸体现象/41
五、 死后尸体生物化学变化/43
六、 死后变化的临床与法医学意义/45
第三节 死亡时间推断/46
一、 死亡时间推断的概念及法医学意义/46
二、 死亡时间推断的原理与方法/46
三、 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48
第三章 机械性损伤/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 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分类/50
二、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制/51
第二节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52
一、 以结构损害为主的损伤/52
二、 以功能损害为主的损伤/55
第三节 常见类型的机械性损伤/55
一、 钝器伤/56
二、 锐器伤/57
三、 火器伤/59
四、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61
五、 高坠伤/64
第四节 生命重要器官损伤/65
一、 颅脑损伤/65
二、 脊柱与脊髓损伤/71
三、 胸部损伤/72
四、 腹部损伤/74
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76
一、 机械性损伤的检验、描述、记录的原则与规范/76
二、 死亡原因鉴定/79
三、 损伤时间推断/82
四、 致伤物的推断/85
五、 伤、病共同参与的损害后果分析/87
第四章 其他常见物理因素导致的死亡/89
第一节 烧死与中暑死/89
一、 烧死/89
二、 中暑死/97
第二节 冻死/98
一、 冻死的常见因素及机制/98
二、 冻死的征象/99
三、 冻死的法医学鉴定/ 101
第三节 电击死与雷击死/ 102
一、 电击死/ 102
二、 雷击死/ 107
三、 电击的法医学鉴定/ 108
第五章 窒息与机械性窒息/ 111
第一节 窒息/ 111
一、 窒息的分类/ 111
二、 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 112
第二节 机械性窒息/ 113
一、 概念与分类/ 113
二、 机械性窒息死亡病理变化/ 114
第三节 机械性窒息的常见类型/ 116
一、 缢死/ 116
二、 勒死/ 123
三、 扼死/ 127
四、 堵塞呼吸道所致的窒息/ 129
五、 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 130
六、 体位性窒息/ 131
七、 性窒息/ 132
八、 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133
第四节 闷死/ 134
一、 闷死的方式/ 134
二、 闷死的死亡机制/ 135
三、 闷死的尸体征象/ 135
四、 闷死的法医学鉴定/ 135
第五节 溺死/ 135
一、 溺死过程/ 136
二、 溺死机制/ 136
三、 溺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 136
四、 硅藻检验/ 139
五、 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140
第六章 猝死/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 猝死的定义/ 143
二、 猝死的特点/ 143
三、 猝死的流行病学/ 144
四、 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145
第二节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146
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 146
二、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59
三、 呼吸系统疾病/ 165
四、 消化系统疾病/ 169
五、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2
六、 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猝死/ 174
七、 原因不明性猝死/ 174
第三节 应激性损伤与猝死/ 176
一、 应激的概念及应激原/ 176
二、 应激的病理生理机制/ 177
三、 应激的细胞反应/ 180
四、 应激性损伤/ 181
五、 应激与猝死/ 183
第七章 中毒/ 185
第一节 概述/ 185
一、 毒物的分类/ 185
二、 中毒的条件/ 186
三、 毒物的体内转运和转化/ 187
四、 法医毒物动力学/ 188
五、 中毒的性质/ 188
第二节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189
一、 案情调查/ 189
二、 症状分析/ 190
三、 现场勘查/ 191
四、 尸体检查/ 191
五、 检材提取/ 192
六、 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 193
第三节 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的法医毒理学问题/ 193
一、 新型污染物的发现/ 194
二、 环境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评价和检测/ 194
三、 人身损害鉴定/ 195
第四节 常用毒物分析方法/ 195
一、 定性与定量分析/ 195
二、 常用毒物分析方法/ 196
第五节 常见毒物中毒 / 199
一、 醇类中毒/ 199
二、 毒品中毒/ 201
三、 一氧化碳中毒/ 204
四、 氰化物中毒/ 205
五、 农药中毒/ 206
六、 杀鼠剂中毒/ 208
七、 金属毒物中毒/ 211
八、 镇静催眠药中毒/ 212
九、 有毒动植物中毒/ 214
十、 环境污染物中毒/ 217
十一、 军事性毒物中毒/ 218
第八章 虐待、性侵害及新生儿死亡/ 220
第一节 虐待/ 220
一、 虐待儿童/ 220
二、 虐待老年人/ 223
第二节 性侵害/ 224
一、 性侵害的概念/ 225
二、 性侵害的分类/ 225
三、 性侵害的法医学鉴定/ 226
第三节 新生儿死亡/ 229
一、 活产与死产的鉴别/ 229
二、 新生儿存活时间推断/ 231
三、 新生儿存活能力判断/ 232
四、 新生儿死亡原因鉴定/ 234
第九章 法医临床鉴定/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一、 法医临床鉴定的主要内容/ 237
二、 法医临床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239
第二节 损伤程度鉴定/ 241
一、 概述/ 241
二、 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241
三、 损伤程度鉴定的基本原则/ 243
第三节 伤残等级评定/ 245
一、 概述/ 245
二、 伤残等级评定标准/ 246
三、 伤残等级评定的基本原则/ 249
第四节 医疗与护理相关问题的鉴定/ 249
一、 后续诊疗项目评定/ 250
二、 护理依赖/ 251
三、 误工期、护理期与营养期评定/ 252
四、 医疗、误工、护理与营养费用评定/ 252
第五节 诈病与造作病(伤)/ 253
一、 诈病 / 253
二、 造作病(伤)/ 256
第六节 活体年龄推断/ 258
一、 活体年龄推断的常用方法/ 258
二、 基于X 线影像学推断年龄/ 259
三、 基于身体大关节骨龄评估推断年龄/ 260
第十章 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 262
第一节 概述/ 262
一、 概念/ 262
二、 鉴定任务及目的/ 262
三、 鉴定原则和鉴定方法/ 263
第二节 法医精神病鉴定/ 266
一、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 266
二、 受审能力鉴定/ 267
三、 服刑能力鉴定/ 268
四、 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 268
五、 危险性评估/ 269
六、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270
七、 作证能力鉴定/ 271
八、 精神损伤与精神伤残鉴定/ 271
九、 非自愿住院的医学鉴定/ 273
十、 伪装精神病鉴定/ 274
第十一章 医疗纠纷的处理与防范/ 277
第一节 医疗纠纷/ 277
一、 医疗纠纷的概念与特点/ 277
二、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278
三、 医疗纠纷的类型/ 279
四、 医疗纠纷的处理/ 280
第二节 医疗损害/ 281
一、 医疗损害侵权责任/ 281
二、 医疗过错/ 282
三、 医疗损害后果/ 283
四、 因果关系及参与度/ 284
五、 不同专业的医疗损害及发生原因/ 286
第三节 医疗损害的鉴定/ 287
一、 医疗过错的判定/ 288
二、 医疗损害后果的判断/ 289
三、 因果关系分析及参与度评定/ 291
第四节 医疗事故/ 293
一、 医疗事故的概念与构成条件/ 293
二、 医疗事故的处理/ 294
第五节 医疗纠纷的防范/ 295
一、 医疗机构的防范/ 295
二、 医务人员的防范/ 297
第十二章 亲缘关系鉴定/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 亲子鉴定与亲缘关系鉴定/ 300
二、 亲缘关系鉴定的遗传学基础和原理/ 301
三、 亲缘关系鉴定的应用范围/ 304
第二节 亲缘关系鉴定常用的遗传标记/ 305
一、 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的遗传标记/ 305
二、 DNA 遗传标记的选择/ 312
三、 亲缘关系鉴定的程序/ 314
四、 结果分析与判定/ 316
五、 法医物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23
第十三章 个人识别/ 326
第一节 概述/ 326
一、 个人识别/ 326
二、 生物检材/ 327
第二节 个人识别常用的遗传标记和证据评估/ 329
一、 遗传标记/ 329
二、 个人识别遗传标记的选择/ 330
三、 个人识别的证据评估/ 330
第三节 生物检材的检验及个人识别/ 333
一、 血痕检验/ 333
二、 精斑检验/ 337
三、 唾液斑检验/ 339
四、 混合斑检验/ 340
五、 毛发检验/ 343
六、 骨骼检验/ 344
七、 牙齿鉴定/ 345
第四节 DNA 数据库/ 346
一、 DNA 数据库概述/ 347
二、 DNA 数据库的组成和功能/ 348
三、 DNA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349
第十四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 351
第一节 尸体检验/ 351
一、 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351
二、 法医学尸体检验环境及设备条件/ 352
三、 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注意事项/ 353
四、 尸体衣着检查/ 354
五、 尸表检验/ 355
六、 尸体解剖/ 357
七、 器官组织取材、固定及送检/ 370
第二节 虚拟解剖/ 372
一、 概述/ 373
二、 虚拟解剖的主要技术/ 373
三、 虚拟解剖的应用/ 374
四、 虚拟解剖的优势与局限性/ 382
推荐阅读/ 384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85

内容摘要
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一门医学学科。为配合我国“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培养举措,本版《法医学》教材将与培养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法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借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拓宽和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目标。本书拟围绕法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覆盖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知识,系统展示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工作中维护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所应具备的知识。并通过配套的数字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点慕课,展示DNA检验、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检验等技术操作。纸质版教材预计在60—65万字左右,供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学生课程学习使用,也可作为法医司法鉴定人培训教材。公检法机关的职业警官、检察官、法官以及职业律师亦可将此书作为执业专业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