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5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87
6.8折
¥
56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李小山,鲜于丽
出版社人民卫生
ISBN9787117349376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203205366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长期根植于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参与的《基础医学改革》项目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获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1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政府咨询重点调研课题1项目。主编医药卫生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2部。发表高水平科研及教学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7篇。
目录
绪论/1
一、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1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
三、病理学的观察方法/2
四、病理学发展简史/3
第一章疾病概论/5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5
一、健康/5
二、亚健康/6
三、衰老/6
四、疾病/6
第二节病因学/7
一、病因/7
二、条件/8
第三节发病学/9
一、疾病的基本规律/9
二、疾病的发生机制/10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1
一、分期/11
二、转归/11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3
第一节适应/13
一、萎缩/13
二、肥大/14
三、增生/14
四、化生/15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5
一、损伤的原因/15
二、形态学变化/15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9
一、再生/19
二、纤维性修复/20
第四节创伤愈合/21
一、皮肤软组织的创伤愈合/21
二、骨折愈合/22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2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5
第一节充血/25
一、动脉性充血/25
二、静脉性充血/26
第二节出血/27
一、原因和类型/28
二、病理变化/28
三、对机体的影响/28
第三节血栓形成/2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30
三、血栓的结局/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1
第四节栓塞/32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2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32
第五节梗死/34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34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4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35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7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37
一、正常水、钠代谢/37
二、脱水/38
三、水中毒/40
四、水肿/41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44
一、钾正常代谢/44
二、低钾血症/44
三、高钾血症/45
第五章休克/48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48
一、休克的病因/48
二、休克的分类/49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49
一、微循环缺血期/49
二、微循环淤血期/51
三、微循环衰竭期/52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53
一、细胞代谢改变/53
二、主要器官功能改变/53
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55
第一节酸碱平衡/55
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55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56
三、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58
第二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59
一、代谢性酸中毒/59
二、呼吸性酸中毒/60
三、代谢性碱中毒/61
四、呼吸性碱中毒/62
第七章缺氧/64
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64
一、血氧分压/64
二、血氧容量/64
三、血氧含量/64
四、血氧饱和度/65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65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生机制/66
一、低张性缺氧/66
二、血液性缺氧/66
三、循环性缺氧/67
四、组织性缺氧/68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68
一、组织细胞的变化/69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69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70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70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71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7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7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71
第八章发热/73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73
一、发热激活物/73
二、内生致热原/7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75
第二节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77
一、体温上升期/77
二、高温持续期/77
三、体温下降期/77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77
一、代谢的变化/77
二、功能的变化/78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8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8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80
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82
第二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83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83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83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83
一、出血/83
二、休克/84
三、器官功能障碍/8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84
第十章炎症/86
第一节概述/86
一、炎症的概念/86
二、炎症的原因/86
第二节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87
一、变质/87
二、渗出/87
三、增生/94
第三节急性炎症/94
一、变质性炎/95
二、渗出性炎/95
第四节慢性炎症/97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97
二、特异性增生性炎/97
第五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98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98
二、炎症的结局/99
第十一章肿瘤/101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101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结构和异型性/101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01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102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103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04
一、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104
二、肿瘤的生长/104
三、肿瘤的扩散/105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107
第四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第五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09
第六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09
一、肿瘤的命名/109
二、肿瘤的分类/110
第七节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原位癌和上皮内瘤变/112
一、癌前病变/112
二、异型增生/112
三、原位癌/112
四、上皮内瘤变/113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生机制/113
一、肿瘤的病因/113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114
第九节常见肿瘤类型/115
一、肺癌/115
二、胃癌/116
三、原发性肝癌/117
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19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1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9
二、病理变化/121
三、继发性病变/122
四、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122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3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3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3
第三节高血压/1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127
第四节风湿病/1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8
二、基本病理变化/129
三、各器官的病理变化/129
第五节心力衰竭/131
一、原因、诱因和发病机制/131
二、分类/132
三、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133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135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5
一、慢性支气管炎/135
二、肺气肿/137
三、支气管扩张症/138
四、支气管哮喘/139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0
二、病理变化/140
三、临床病理联系/140
第三节肺炎/141
一、大叶性肺炎/141
二、小叶性肺炎/143
三、间质性肺炎/144
第四节呼吸衰竭/14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6
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48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151
第一节胃炎/151
一、急性胃炎/151
二、慢性胃炎/151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1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52
二、病理变化/154
三、结局和并发症/154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15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55
二、基本病理变化/155
三、临床病理类型/156
第四节肝硬化/158
一、门脉性肝硬化/158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160
三、胆汁性肝硬化/161
第五节肝性脑病/161
一、分类和原因/162
二、发病机制/162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165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167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1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68
二、类型/169
第二节肾盂肾炎/17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74
二、类型/174
第三节肾衰竭/175
一、急性肾衰竭/175
二、慢性肾衰竭/177
三、尿毒症/179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乳腺疾病/182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82
一、子宫颈疾病/182
二、子宫体疾病/184
第二节乳腺疾病/185
一、乳腺增生症/185
二、乳腺癌/186
第十七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88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188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188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89
第二节糖尿病/190
一、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190
二、病理变化/191
三、临床病理联系/191
第十八章传染病/193
第一节结核病/193
一、概述/193
二、肺结核/195
三、肺外器官结核/196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197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197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98
第三节伤寒/198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199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99
三、结局和并发症/200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0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01
三、结局及并发症/201
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2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2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02
主要参考书目/204
彩色插图/207
内容摘要
本教材系第5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和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上版教材基础进行全面修订,以期反映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本版教材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以最新课程要求为标准,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增编思政元素,完善二维码等数字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以更好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