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克通识文库太空旅行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贝克通识文库太空旅行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24 3.3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德]君特·西法特(Günter Siefarth)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70559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939131

上书时间2024-06-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君特·西法特,1929年生,博士,历史学者,科技记者。西法特毕业后首先在巴登-巴登城的德国西南广播电视台担任编辑和记者,1956年转投位于科隆的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通过现场报道和拍摄纪录片,西法特见证了所有航天大事,1968年至1972年,他负责并主持了德国电视一台“阿波罗”登月特别节目。西法特出版多部著作:《登月问和答》(与恩斯特·冯·库翁共同出版)、《航天》(青少年读物,被译成七国文字)和《探索未来》。
译者简介:何庆元,1974年12月生,汉族,研究生学历,德语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MTI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因茨大学、弗莱堡歌德学院、曼海姆歌德学院短期学习。

目录
第一章 梦想者和先驱者
第二章 来自地球轨道的信号
第三章 最早的航天英雄
第四章 探测器探索太空邻居
第五章 第二代宇宙飞船
第六章 服务大众的应用卫星
第七章 军事项目
第八章 人类一大步:“阿波罗”计划
第九章 六次往返月球
第十章 早期的空间站
第十一章 欧洲不愿袖手旁观
第十二章 直到太阳系边缘
第十三章 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
第十四章 太空旅游和未来计划
附录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众多载人、
不载人航天活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都详细记录在本书中:东西方两个超级别大国上演太空竞赛;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标志着太空竞赛结束;科研卫星和应用卫星
捷报频传,星际探测器不断取得突破,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目前正致力于建造国际空间站,为太空服务于科研和日常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欧洲各国为此也做出重要贡献。

主编推荐
1

精彩内容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第一个梦想穿越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但神话、传说和童话告诉我们,飞向月球、行星和宇宙是人类古老的梦想。
将实现梦想付诸行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3年,威尔伯·莱特(Wilbur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Wright)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同年,俄罗斯人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EduardowitschZiolkowski)发表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ErforschungdesWeltraumsmittelsReaktionsapparaten“)的文章,该文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目前被视为火箭技术的奠基之作。随后几年,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认为固体燃料推进器推动力有限,无法进入太空,因而十分推崇液体火箭技术理论。齐奥尔科夫斯基绝非泛泛而谈,他的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具体问题,比如燃料室的冷却,控制技术和姿态控制方法,他甚至创造性地提出在太空建造围绕地球旋转的空间站的设想。
1935年,这位俄罗斯航天之父在莫斯科附近的卡卢加逝世,享年78岁。他不仅天才地预见了太空飞行时代的到来,而且为其开辟道路。时至今日,他的话语还振聋发聩:地球(Erde)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几年后,美国数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HutchingsGoddard)紧随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脚步,开始研究火箭技术问题。他的兴趣点不在于如何进入太空,而是研发能够高空远距离飞行的工具。1926年,戈达德第一次试射火箭,发射几秒钟后以失败告终。随后几年,他屡次试验,屡次失败。直到1935年,他才获得成功,火箭飞行高度达2300米。
今天,美国宇航局(NASA)把位于格林贝尔特的空间飞行中心命名为“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马里兰州),以纪念这位火箭研制的先驱者。
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火箭、飞机和电话是公认的科技发展的代表作,此时,谁要是致力于研究太空飞行,要么不被理解,要么被人拒绝。对此,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Oberth)一定深有感触。奥伯特1894年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上大学时致力于研究火箭技术和太空飞行技术,并基于此完成博士论文提交评审,竟然找不到懂行的教授。1922年,慕尼黑出版社在翻阅了他的论文手稿后,断言这是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不久之后,他的作品发表了,名为《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DieRaketezudenPlanetenr?umen),这是太空飞行的经典著作。此书开篇的几段话,今天读来简直就是对航天学的预言:1.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可以建造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
2.航天器经过不断完善,飞行速度足够快,可以在太空中靠惯性飞行,不会重回地面,甚至于摆脱地球引力。
3.可建造载人航天器,在飞行途中身体健康得到基本保障。
4.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造此类航天器是值得的。
没有哪家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愿意帮助奥伯特去实践他的想法,但他后来还是得到电影导演弗里茨·朗(FritzLang)的资助,这连他自己都始料不及。弗里茨为全球电影股份公司拍摄电影《月宫女郎》(FrauimMond),以满足公众对太空飞行与日俱增的好奇心,即便在当时它还是空中楼阁。奥伯特担任技术顾问,为宣传此片,计划在电影首映式时发射一枚火箭。飞机设计师鲁道夫·内勃尔(RudolfNebel)参与设计火箭,但电影首映时火箭建造尚未完成,相关试验随后转移到柏林附近的普伦岑湖(Pl?tzensee)化工研究院继续进行。
在奥伯特和内勃尔的同事中,包括当时年仅18岁的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vonBraun)。近40年后,布劳恩达到事业的巅峰,他将“阿波罗11号”(Apollo11)送上太空,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奥伯特和内勃尔亲临卡纳维拉尔角(CapeCanaveral)发射场,目睹布劳恩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Saturn5-Rakete)升空。
“我们研究制造火箭,不是用来摧毁我们的星球,而是用来到达其他星球。”布劳恩的这番话不能掩盖火箭技术的研发服务于战争的事实。20世纪30年代初,柏林南郊的库莫斯多夫(Kummersdorf)试验场开始液体火箭的试验。1942年,一级液体火箭A–4在佩内明德(Peenemünde)完成首次高空飞行,后来它携带所谓报复性武器V–2导弹轰炸了伦敦和安特卫普。
无法否认,也无法掩盖,在那个年代,航天领域的某些先行者和战争恶魔结盟,带给人类深重灾难,尽管这不是他们的初衷。这也再次证明,无论是在航天领域还是在其他技术领域,战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