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求:在善变的世界里安顿自己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34
2.1折
¥
49.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加藤谛三 著 凌文桦 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
ISBN9787514241099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1903729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かとうたいそう)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擅长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学成因。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绥章”。
著有《情感暴力》《性格中的蜜与毒》《情绪钝感力》等众多经典畅销作品。
目录
卷首语:能正确拥抱不安之人,已学会强大本领
第一章:为什么不安会使人陷入痛苦境地
神经症日益增长的社会现状003
生命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006
现代人陷入不安的缘由009
人生的悲剧源于“乖孩子”013
第二章:现实性不安与神经症性不安
无法摆脱恐惧情绪的神经症019
现实性不安与神经症性不安021
为什么我们会拼命抓紧不幸025
与有相同依赖症的男子再婚的女人027
为什么我们会掩饰真实的情感029
“好人综合征”源于难以磨灭的自卑感032
那些过于察言观色的人035
无法相信自身价值的人037
害怕因拒绝他人而被厌恶的缘由039
那些无法独自活下去的人042
倾尽一切束缚对方的人044
不安导致的情绪冲动047
“一言不合”就口出污言的人049
易怒易受伤的人054
第三章:不幸总比不安好
为什么欺凌不会消失061
消费社会助长人们做出不幸选择063
选择不幸,怨恨他人的人066
不安之人,很难与别人产生连接069
消除不安的方法之一 ——潜意识意识化071
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敌意073
那些没有行动、持续哀叹的人076
请不要为哀叹之人提任何建议078
“我是如此痛苦”是隐藏起来的谴责080
不安是生活方式亮起的红灯083
你了解成功者抑郁症吗086
莫名其妙的不满088
第四章:假性成长与隐藏的敌意
那些模范生犯罪事件093
假性成长之后……095
人生不总那么阳光积极才真实097
赶入潜意识中也无法消除的欲求100
一切从接受不幸开始102
不安的根源是基本冲突105
没有安全感的人几乎举世皆敌107
被谅解长大的人VS不被谅解长大的人111
出路在哪里114
社会性的成长无法消除不安116
不安的源头是不了解真正的自我119
第五章:不安与愤怒的密切关系
不安的原因之一 ——隐藏的愤怒125
我们为何失去了对抗的能力127
你已活成了丧失本我的生活悲剧130
越努力越可能是举世皆敌133
“在外是羔羊,在家是恶狼”135
与其这般,不如成魔137
重建那个待在过去的自己139
敌意与不安的关系顽固141
那些通过战胜他人获得安心的人143
第六章:消除不安的消极的解决办法
不知该做什么的人
往往选择了消极的不安解决方法149
你真的是在教育孩子吗151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153
采用替代缘由转移视线的人156
“合理化”不过是我们的借口158
那些“披着羊皮的狼”160
你知道欺凌依赖症吗162
“酸葡萄”和“甜柠檬”164
因孩子厌食做咨询的父母166
身体知道一切答案168
你可以不承认但你依然在逃避170
我们是怎样丧失成长机会的173
你讨厌的不是派对,而是不受欢迎的感觉175
“烦恼不是昨天一天形成的”177
我们为何会有想生病的渴望179
爱生病的孩子和家人的关系一般不好181
什么?新型抑郁症根本不存在184
心智如幼儿的“成年人”187
看不见的不安和依赖症189
现代社会中的依赖症192
第七章:消除不安的积极的解决办法
看清引发你不安的根本原因197
请先找到你喜爱什么198
林肯的“务必让自己再度幸福起来”的言论200
用尊严替代虚荣心203
消除不安的最好手段——做自己206
所谓坦率就是不否认现实207
你能否直面现实210
追问“为什么”是幸运之门212
不安是人生的十字路口215
能正确拥抱不安之人,已学会强大本领217
内容摘要
为什么有酒精依赖症丈夫的女性离婚后仍会找有同样依赖症的男性?为什么常常会有些“天才儿童”做出吸毒等违法的、令人惋惜的事情?为什么女儿家庭美满的母亲硬要说女儿的婚姻不幸福?为什么有些婚姻关系出现裂痕的夫妻一直说自己很幸福?为什么有些男性总会因与妻子间的小事就暴怒不已?为什么有些父母明明虐待孩子却坚持说是在教育孩子?
哈佛心灵导师加藤谛三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努力过着不幸的生活。人最恐惧的不是不幸,而是不安;人最渴望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全感。为了变不幸而付出的努力和能量,完全是为了摆脱不安。
这本书写给那些没有获得恰好的爱,就不知不觉长大了的成年人。加藤谛三特别针对伪成熟的成年人,把数十年来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社会观察所得,浓缩进本书里,引领读者扩展自我认知,向内寻求,发现成熟的表象下那个不安的自己,从而拥有幸福,活出真实模样。即便世界不断变化,我们依然拥有一颗自在、强大的内心。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为什么不安会使人陷入痛苦境地神经症日益增加的社会线状人只要活着,就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生活,包括情感方面的各种痛苦,或是棘手的问题。这时候,若是有人说“只要这样做,就能应付这些痛苦和问题”,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有许多想要追求简单的解决办法的人聚集到他身边吧。
人要存活于世,可说是举步维艰。因为自打我们出生起,不论是谁都未被植入一个“要变得幸福起来”的程序。
可是,尽管如此,许多出版社还在不断出版诸如“只要读了此书,就能变得更加幸福”的书籍。出版社渴望出版的是通过一两小时的阅读,就能让读者大致明白的书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轻松、简单地消除不安?
人要存活于世,可说是举步维艰。
因为自打我们出生起,不论是谁
都未被植入一个“要变得幸福起来”的程序。
当然,消除不安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简单,所以,那些告诉人们有办法可以消除不安,但实践起来相当困难的书籍,出版社是从来不出版的。
如果有这样的两本书,一本是《居然有如此简单的方法可以消除不安》,另一本是《人的不安是根本问题,且十分棘手难消除》。而且,第二本书内还写有诸如此类的内容:“我们可不能轻视生存问题,这是一门技术活。”那么,作为读者的大家,此时会选择入手哪本书呢?想来,多数人会选购能够简单、轻松地消除不安的那本书吧。
消费市场中,由于优先贩卖的是物品,因此,有人便会大肆鼓吹“只要买了A的话,就会怎样”。如此一来,看起来就像是理所当然地在向他人展示可以简单、轻快地消除不安。因此,销售方更加卖力地兜售,“只要买了A商品,你还会得到其他福利”。
可是,世上并不存在这种东西。只要静心细想,谁都能明白,若是这样做,真的能够变得幸福起来的话,那么,从很早之前,世人就应该变得幸福起来了。
其实,即便这样做,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因此,商家们竞相售卖的是如何才能轻易、简单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生命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自我陶醉是人生的问题之一。
自我陶醉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我陶醉进行自我心理的升华并学会克制它,是我们成长所需学习的本领。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人都会有相对应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消除自我陶醉,促使自己的精神方面得到成长也是其中之一。话说回来,世间有许多东西可以满足这种理应克服的自我陶醉。例如,“哇哦,你使用的这款手提包让你看起来气度非凡”,这手提包便是能满足自我陶醉的商品之一。
本来,人就生存在一个成长与倒退的相对矛盾中,但消费社会会告诉你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与隐忍,用十分简单、方便的方法往往就能满足你的所求。
这样的做法,虽然说可以使你暂时避开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痛苦试炼,可是,也正因为避开了所需的试炼,致使我们的人生最终陷入了僵局。
或许,也有一部分人这样认为,当今社会,若能轻松、快乐地生活,也是不错的,我们不必勉强自己自我陶醉或是倒退。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当回顾人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若不能成长,我们会寻觅不到真正能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我们将意识到,若是一生都寻觅不到一个这样的人,人生就迎来了终结,那将会是多么凄凉、寂寞。
可是,在现实消费社会中,却经常鼓吹这些。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实,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要克服自我陶醉和倒退,还有就是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也就是克服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如我们所想可以轻易地解决。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实,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要克服自我陶醉和倒退,还有就是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也就是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然而,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消费市场里,你可能会看到他们贩卖如下信息,“只要你如此做的话,就可以了”,或是“只要你阅读了此书,这些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当然,虽然他们嘴上说着“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解决了”,实则兜售的也只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成长的解决方法。
人生的充裕原本就并非能如此简单地解决。人生中,总会有一个接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唯有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才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些什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现代人陷入不安的缘由人生中,不安是我们很常见的情绪,原因有很多,如未来的前程、家人的健康。可以说,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事情让我们焦头烂额,但归结起来,我们的不安往往是因为三件事。
第一件:求不得事。想要的不能得到,也就生出了种种苦闷烦恼之情。我们之所以会不安,说起来,其实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做不到,只能满腹不安而无能为力也。
人的时间、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就决定了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有限,因此,对于无法预料和难以左右的事情,就不免生出不耐烦和不安的心情。刘备为何因髀肉复生而哭,不就在于功业未建、前程难测、老之将至吗?
求不得,就是不安的源头。要是事事能顺心,又怎么会生出不安之感。因此,想要消除不安之感,关键在于接受自己有办不到的事情,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尽己所能即可。
第二件:不知己事。人生的不安,多半还来源于不清楚自己该定下怎样的目标,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奋斗和努力。
一个人陷入没有目标的状态后,就会因无所事事而感到忧心和不安,且在找到目标之前,很难摆脱这种因没有方向而引起的不安之情。
古人立志相对较早,所以可能没有机会体会这样的苦闷之情,不过,现代人应该深有体会。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时常有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于是,也就不免出现不安之感。
没有目标的不安,一方面,来自没有目标感的不安;另一方面,则是年纪渐长,担心荒废了年华,等找到目标时已来不及实现。
其实,人生的目标不能光靠想,还要在行动中找寻。先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脱离,自己在工作中的兴趣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慢慢地就能摸索到。
有时候,想从不安之中脱离,先行动起来是个不错的办法。
要是事事能顺心,又怎么会生
出不安之感。因此,想要消除不安之感,关键在于接受自己有办不到的事情,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尽己所能即可。
第三件:不足成事。人生中,还有一种不安,源于拖延和懈怠。虽然心里告诉自己要为此全力以赴,但实际上,总以各种借口拖延,其结果自然就是“不足成事”,而心里面则对自己的表现既不安又悔恨。
刻苦努力,嘴上说说并不难,但是,持之以恒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心里面的预期和自己的表现差之千里的时候,不安之感就会顿时涌现出来。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下定了决心要努力,但由于各种理由没能坚持下去。其实,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毅力克服自己懈怠的情绪,无须因此产生负罪感。
生活中,为了改变现状而付出努力,固然是值得赞许的,但没能做到,也不要太过不安。
我们之所以不安,说得扎心一点,其实是因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而过度不安,因为无法有所施为,就只能转化为不安。
只要正视自己,不苛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人生规划,脚踏实地,就能尽量避免不安感的产生。
人生的悲剧源于“乖孩子”“这孩子真乖!真听话!”很多人都喜欢用“乖”来表扬一个小孩。家长们也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一点”:“你要听话,要懂事,知道吗?”“你最乖了,爸爸妈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我是为了你好,你听大人的,不会害你的。”在大人这样的教导下,很多孩子深信不疑,“乖巧”就是有道理,“听话”就是好孩子。但是,乖孩子的“红利”并不能持续到长大后,乖孩子们反而要面临更多的痛苦。
“贴心”“顺从”是乖孩子的标签。不能否认,有一些孩子,生下来确实就乖一些,像天使宝宝一般,心理学上,他们被称为“容易型宝宝”。通常,这类小婴儿情绪温和,能很好地适应新事物的变化,是属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他们很贴心,体谅父母、迎合父母,习惯性地讨好他人。他们很顺从,表现得很听话,很少违背父母意愿。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一个“乖孩子”?大家都喜欢乖孩子是因为他们总可以迎合或满足大人的需求:对于自顾不暇的家长,孩子的需求是一种负担,孩子“乖”一点,负担就少一点,而且大人能在“乖孩子”身上找到权力感;想从孩子身上索取爱和关注,认为自己付出得很多,孩子应该变成自己期待的模样;认为在社会上,一个顺从、乖巧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因跟别人起冲突而吃亏。家长的需求满足了,可是,孩子们自己的需求呢?
被改造出来的乖孩子,牺牲了自我和自主需求。根据调查,在2000名受访者中,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而在这群人中,53.9%的受访者将“配角综合征”归咎于从小接受的“乖孩子”的教育理念。他们需要成全他人,压抑自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冲突中不断成长。
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更多的是被改造的结果。
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不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产生“我”的概念,随之,也会产生“我”的想法,也会向身边的人表达属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与父母意见相左,甚至是叛逆,其实,都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也需要拥有自主感和掌控感。
与父母意见相左,甚至是叛逆,其实,都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也需要拥有自主感和掌控感。
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曾说过:“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叛逆的话,你就要担心了,那表示他躲在你的雨伞底下,没办法走出自己的人生……”乖孩子表现出来的乖是以牺牲自我和自主需求为代价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