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芸斋漫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芸斋漫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7.21 5.7折 6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犁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79923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1203111350

上书时间2024-06-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早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曾在北平短期谋生,后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任职于华北联大、《晋察冀日报》,从事文学创作和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教员。1945年在《解放日报》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受到文坛瞩目,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直至离休。其早期创作清新、明净、亮丽,代表作有《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晚年作品则平淡、深沉、隽永,结集为“耕堂劫后十种”。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1卷本《孙犁全集》。

目录
善闇室纪年

《善闇室纪年》摘抄003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四九年003

《善闇室纪年》摘抄020

在安国县020

在北平023

《善闇室纪年》摘抄028

一九四四年028

移家天津——《善闇室纪年》摘抄032

我的读书生活036

病期经历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043

济南044

南京045

上海047

杭州047

跋049

黄鹂——病期琐事050

石子——病期琐事054

红十字医院——病期经历之一058

病期经历061

小汤山061

青岛063

太湖070

羁旅行踪

保定旧事077

同口旧事——《琴和箫》代序085

平原的觉醒095

“古城会”100

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105

第一次当记者110

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116

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122

关于《荷花淀》的写作127

某村旧事131

唐官屯138

往事追怀

童年漫忆143

听说书143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146

新春怀旧149

东宁姨母149

同乡鲁君151

装书小记——关于《子夜》的回忆155

小同窗159

老同学164

记秀容168

服装的故事171

报纸的故事176

牲口的故事181

住房的故事184

猫鼠的故事187

夜晚的故事190

吃饭的故事194

昆虫的故事197

鞋的故事200

钢笔的故事205

书的梦208

画的梦215

戏的梦220

戏的续梦230

芸斋琐记

吃粥有感237

文字生涯240

包袱皮儿246

菜花249

吃菜根252

拉洋片254

看电视257

记春节260

一本小书的发现263

故园的消失265

残瓷人268

内容摘要
“芸斋”是孙犁晚年的斋号,在他晚年的文字中,多以“芸斋小说”“芸斋琐谈”“芸斋书简”“芸斋断简”“芸斋短简”等冠名。《芸斋漫忆》包括“善闇室纪年”“病期经历”“羁旅行踪”“往事追怀”“芸斋琐记”五辑。其中有以年表形式记述的《善闇室纪年》摘抄,也有“十年废于疾病”时期难以忘怀的所见所闻,有自己保定求学、投笔从戎、九死一生的追忆,也有漫忆童年、怀恋同窗、寻求旧梦、追记往事的记录,文字隽永,意味深长,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环境和创作历程。

精彩内容
我的读书生活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大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
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大在村中上初小,我读了《封神演义》和《红楼梦》。在安国县上高小,我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和新杂志,但集中读书,还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的六年。
那时中学,确是一个读书环境。学校收费,为的是叫人家子弟多读些书;学生上学,父母供给不易,不努力读书,也觉得于心有愧,另外,离家很远,半年才得回去一次。整天吃住在学校,不读书,确实也难打发时光。特别是在高中二年,功课不那么紧,自己的学识,有了些基础,读书眼界也开阔了一些,于是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读书的方式,一是到阅览室看报、看杂志。二是在图书馆借阅书籍。三是少量购买。读书兴趣,初中时为文艺作品,高中时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新的文艺理论。
中学时期,记忆力好,读过的书,能够记得大概,对后来有用处。
二、毕业后流浪和做事,为第二期。
在北平流浪、做事,断断续续,有三年时间,主要也是读书。逛市场,逛冷摊,也算是读书的机会。有时买本杂志,买本心爱的书,带回公寓看,那是很专心的。后来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一年,教务很忙,当一个班的级任,教三个班的课,看两个班的作文,夜晚还得要读些书,并做笔记。挣钱虽少,买书算是第一用项。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第三期。
这合起来是十一个年头。读书,也只能说是游击式的,逮住什么就看点什么,说什么时候集合,就放下不读大书也多是房东家的,自己也不愿多带书,那很累人。
在延安一年多,生活比较安定,鲁艺有个图书室,借读了一些书。
这十一年中,当然谈不上买书。
四、进城四十多年,为第四期。
进城后,大量买书,已时常记在文字,不细说。其间又分几个小阶段:初期,还买一些新的文艺书,后遂转为购置旧书。购旧书,先是买新印的;后又转为买石印的、木版的。
先是买笔记小说,后买正史、野史。以后又买碑帖,汉画像砖、铜镜拓片。还买出土文物画册,汉简汇编一类书册。总之是越买离本行越远,越读不懂,只是消磨时间,安定心神而已。
石印书、木版书,一般字体较大,书也轻便,对老年人来说,已是难得之物,所以我还是很爱惜它们。这些书,没有标点,注释也很简单,读时费力一些,但记得准确。现在,有些古书,经专家注释,本来很薄的一本,一下涨成了很厚的一册。正文夹在注释中间,如沉入大海,寻觅都难。我觉得这是喧宾夺主。古人注书,主张简要,且夹注在正文之间,读起来方便。另外,什么都注个详细,对读者也不一定就好。应该留些地方,叫读者自己去查考,渐渐养成治学的本领。我这种想法,不知当否?
我的读书,从新文艺转入旧文艺;从新理论转到旧理论;从文学转到历史。这一转化,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这只是个人经历,不足为法。
我近年已很少买书,原因是,能买到的,不一定想看;想看的,又买不起,大部头的书,没地方安置,也搬拿不动了。
虽然买了那么多旧书,中国古典散文、诗歌,读得多些。词、曲,读得并不多。特别是宋词,中学时买过一些,现存的《全宋词》,《六十名家词》,都捆放在那里,未能细读。元曲也是这样,《六十种曲》、《元曲选》,买来都未细读。只是在中学时,迷恋过一阵《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种剧本,经我手,不知买过多少次。赋也不大喜欢读。近年在读《汉书》时,才连带读上一遍,也记不住了。
人的一生,虽是爱书的人,书也实在读不了多少,所以我劝人读选本。老年,对书的感情,也渐渐淡了,远了。
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不读浅薄无聊之书,不看下流黄色小说,不在这上面浪费时光。一经发见,便不屑再顾。这绝非欺人之谈。
总之,青年读书,是想有所作为,是为人生的,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老年读书,则有点像经过长途跋涉之后,身心都有些疲劳,想停下桨橹,靠在河边柳岸,凉爽凉爽,休息一下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