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魂(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铸魂(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66 4.0折 5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默延杰|责编:全秋生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43125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1877716

上书时间2024-06-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默延杰,中共党员,河北省家庭教育研究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北省新乐市政协常委,河北省新乐市东长寿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百佳杰出校长、全国十佳好校长、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石家庄市第三届十大知名校长、石家庄市首批十大名校长工作室领衔校长、新乐市“十大杰出青年”、新乐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录
前言
上篇  我的教育叙事
  小学四事
  十五志于学
  师范青葱岁月
  教书育人“头十年”
  抓实评价“指挥棒”
  扬校风淳乡风
  在村小里推动全员素质教育
  为百年老校守“老”创“新”
中篇  县域基础教育变革发展的思考
  DCS教育释义
  DCS教育变革之源
  DCS教育变革之因
  DCS教育变革之维
  DCS教育变革之道
  DCS教育变革之法
  DCS教育变革之变
  DCS教育变革之向
  DCS教育变革展望
下篇  县域基础教育变革实践之路
  DCS教育的课程观概述
  新课程标准概述
  新课程建构原理
  新课程教学创新
  新课程学科实践
  新课程评价理念
  新课程的再认识
  DCS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目标维度
  学校课程育人方向
  学校课程实施要点
  DCS课程理念探微
  树立课程新理念
  构建课程新形态
  重新认识音体美课程
  DCS教改路径探微
  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养成之法
  习惯养成之道
  培养倾听习惯
  营造课堂气氛
  DCS教育评价改革
  评价趋向的转变
  评价原则与分寸
  面向未来的评价
  追寻评价的智慧
  DCS文化建设路径
  古风怡景,润心濡性
  撇捺飞扬,朝气蓬勃

内容摘要
《铸魂: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学术专著。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不仅是作者默延杰自担任河北省新乐市东长寿学校以来带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探索开展“1+DCS+1”教育改革的理念阐释与生动实践,也是作者在新乐市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三十五年来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的集中缩影与真实写照,更是作者以“心怀国之大者”的主动担当、以“铸魂育人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实干,对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责任与未来发展的思考探索。

精彩内容
五、DCS教育变革之道学校教育变革方法与路径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坚守学校变革之道,才是取得改革成功、取得育人实效的保证。一般来看,学校教育变革之道,其基本要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变革之道无限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世界都在千变万化,教育也是如此,但无论如何变,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人。
最近有一则新闻:男孩考23分,兴高采烈拿试卷给爸爸妈妈展示,获点赞肯定。23分的成绩固然很低,但爸爸妈妈面对孩子有点悲情的考试成绩,她们选择了鼓励,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魅力。
我们当然要为这对父母点赞:他们没有选择站在传统观念里教育者始终高高在上的位置,用了更像朋友的方式,通过由衷地鼓励,帮孩子树立持续向前的自信,抓住机会进行了一场生动的鼓励式教育。
比传统处理此类事情方法更应该值得关注的是:他们通过这么一件小事改变了孩子对生活、对学习的根本态度——只要我努力了,哪怕只是有点进步,也是值得的。带着这种想法,孩子今后的人生或许会和从前很不一样。
教无定所、无定时、无定形,一次简单的交谈、一场生动的出游、一顿随意的便饭,都可能于无形中完成教育的过程、实现教育的目的。能把孩子们思考和生活里的丰富多彩连接在一起,让他们认识到书本上的文字和知识从来没有和我们的世界割裂开。
认真生活,感受自然,就是最有效地学习。比如和学生一起,在洒满阳光的绿茵场上席地而坐,伴着微风,齐诵庄周的文章,理解着古圣先贤“以游无穷者”的无尽逍遥。同学当然会感同身受,显然比那些只会“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教育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变革的活力源于真正理解和充分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
知识如同汪洋大海。我们既不要只看见它风平浪静的时刻,也不要只看到它波涛汹涌的一面,更不要只会在表面上捉一些小鱼小虾。甚至只看重浮在海面上的枯木和船只。我们应该能够把思想和身体进入深深的海水里,去探索深海的秘密,去经受知识风暴的洗礼。
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大多数教师却往往只被视为普通的教书匠,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赢得学生尊重。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敢自视为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职业,他们仅将其视为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并非一种崇高的使命。
在教育领域,他们往往只关注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积累。老教师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丰富教学经验而感到自豪,但这种自豪感仅仅停留在教学技巧的层面。绝大多数教师都局限于尽职尽责地教书,他们将教书视为自己的第一职业。虽然他们的人生因此而充实,但他们也往往会有一种意识,认为教书是一种既充实又卑微的职业,如同驴拉碾磨一般。
教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学实践,获得了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第二类教师则通过借鉴书本或他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积累,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表面看来,这两类教师的区别不大,但第二类教师明显在动脑思考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努力,将逐渐捕捉到知识本身的精髓,并掌握知识那醉人的魅力。
我们必须要破除教师心底的魔障:一方面想要得到作为教师的尊严,一方面充斥于内心的却是一种力不从心的挫败感。我们应该像我们教育学生那样:勇敢地抬起头来向前看,勇敢地去尝试,去获得知识,去探索达到彼岸的路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必须要有改革的勇气,其次我们必须改变思路:这一次的改革不仅仅是换课程,换关注点,提高或减少某些课程的频率。最重要的是要换思维、换做法,甚至不仅仅是感情色彩和关注温度的变化,而是要让自己脱胎换骨。
(三)欲育人,必先自强。
有人问魏书生,你书教得那么好,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魏书生言:都说我教书教得好,其实不然,在我的心里,教书排在第三位,育人放在第二位,自强排在第一位。
这句话准确而又简单明了地道出了一个教师怎样正确对待教书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师者当效法借鉴:欲成事,先自强。一个教育者必须孜孜以求自己的内心强大,全力以赴使自己的学识渊博,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如此的教师怎会不知道怎样育人?如此知道育人的教师怎会教不好学生?如此会教好学生的教师怎么会教不出好成绩?
育人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系列好习惯,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一种道德和文明的素养。譬如:让学生对新课文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路上相遇会主动向对方打招呼,允许学生在班里边种植花草,在班里边同学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当别人无意以不当的言辞伤害了我们,我们学会了克制与宽容等等。当一个学生具备了优秀学生所拥有的习惯方法和素养,他的学习怎么可能学不好?当一个教师以育人的态度和方法去教书,他怎么可能教得不好?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心里,育人要放在教书之先,自强要放在育人之先。
《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话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原则:人类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低点升到高点,外在的环境虽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对美好事物追求的那种自强不息。一个人没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即使他聪明绝顶,即使他拥有最好的学习条件也不可能学好。
(四)学校教育变革必须先修正一种错觉:学习即一切。
教育不能也不可以等同于“上课”。但长期以来,家长甚至教师总有一种错觉——孩子在学校坐了一天,作业完成了,就是受到了教育;学生在书桌前笔直地坐了一节课,他就是认真听课的好学生。
教育不等同于传授知识,甚至不等同于灌输道理,更不是在那里消耗被教育者的时间。
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引导、感化被教育者,是教育最简单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对人的再造与提升。
教室抑或课堂,都只是教育的具有集中性质的组织形式而非唯一的形式。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场的时空都可以开展教育工作,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我们每时每刻的行动都有可能是对他人或自身的教育。
最后我们必须提醒一句,所有的保障措施都不是万能的。不论它是不是完备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不要做这件事,我们怎么去做这件事?也就是说所有的制度保障都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教师的主观认知改变和教育素养改变来实现。改革的关键因素是人,是教师是家长。只有大家每个人都认真地行动起来,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把目光关注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总之,学校教育各种改革要先找“魂”,然后是找路径,再次是找人,最后是找方法。包括做的方法和保证这件事能落实的措施。
找魂,解决胆量的问题。
找路,解决可行性的问题。
找人,解决可能性的问题找方法,是解决做得好坏快慢的问题。
六、DCS教育变革之法学校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涉及学校内部深层次的利益调整,也涉及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通过学校教育变革促进学校转型升级,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坚守学校变革的基本准则。学校变革要做到遵纪守法,大胆放手。这是不断深化学校变革的基础保障。学校要想做好自己的事,首先要做到课时、教师、教材、考核四个方面的计划保障。在这次改革当中,我们面临着最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新的课程由谁来教以及怎么教?改革之后学生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一)依法办教育,依法管教育。
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高压线。教育改革的思路,法治思维是基础。未来的中国教育,将真正落实依法治教。将各个方面的治理力量约束在法治的总体原则下,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保障释放学校的办学热情。在法治原则下,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效有理有据地管控,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如今,我们的教育法规建设已经越来越完备。《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法》《学校法》《教育安全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改保驾护航,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个条件,依法办教育,依法管教育。
未来的学校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科技性的、开创性的教学。我们的学校不但要教学相长,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只要在某一方面突出,都可以引入学校做课;我们还要引进社会力量,尤其是引进科技的力量,要发动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力量一起来打造我们未来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将来的东长寿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他们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将是一个质变。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认识。我们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拥有者,而是能够运用知识去探索新知的人。知识学习,应该从目标变成一种手段。对于这种变化,不管教师和家长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要法律来解释的事情,我们要依靠法律来解决。
学校要有法律意识,应该雇请相应的律师团队,为学校的改革保驾护航。产生了法律纠纷,由律师团队来解决,一方面让教师觉得自己的行为有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专心地安静地来搞教育改革。
(二)“放、管、服”——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
作为学校领导,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情怀。
事实上,中国的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模式,可是我们孩子、教师甚至是家长的时间,还是大部分被固定在课堂上、作业上。我们能不能再解放一点思想?能不能给教育者更多的空间和权利?
1.所谓“放”,就是要真正地放飞梦想。
就必须要先放松管控和限制,给新的生命教育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就像中国画留白也是内容一样。关键要放心、放手、放权。
一是放心。我们要相信我们教师的创造力,更相信家长的心灵中的善,相信我们都是为了孩子而认真付出的人。
二是放手。孩子为什么必须要圈在课堂里才能受教育?与其天天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精彩,充满能量?不如打开天窗,推倒围墙,开门办学!
三是放权。我们必须要放权。只有放权,打破一些原来以为是常规的时间观念、制度观念,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真正宽松的环境。只要符合教育的规定,只要符合孩子教育的实际状况,可以适当地改变学校的规定。比如现在的一年级新生,绝对不是零起点的概念,有些课程能不能不讲?
2.如何“管”?
一个要进行深化教育改革的校长必须要有一点儿“抗上”的勇气,更需要有对未来教育的创新情怀。
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因为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而由政府部门发布的违反教育规律的政策条规。比如:一方面要求学校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一方面又不成熟的教育App直接进入校园。如果要进入,必须经当地行政部门审批。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想一想中国教育事业真正的需求就会明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必须要把社会上目前最先进的科技用适当的方式介绍给我们的下一代。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塞的办法永远不如疏导。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把定方向,至于教师是不是非要用某个课本当中的内容去教学?用什么方法去教学?完全交给他们自己去实行。
我们能不能借鉴社会力量来办学?比如,利用我们身边河北美术学院的条件和优势,让高校的一些教师和学生直接教我们的孩子绘画雕塑美工,应该比我们的教师更为专业。
所以未来的学校教学管理最重要的是管方向,而不管具体的做法。
3.怎样“服”?
没有利益服从,没有信任付出,被强制地服从,都不可能产生改革所需要的能量。
我们想要让家长服,就得拿出改革的成果,学校想让教师服,就必须拿出相应的效益。教师想要让学生服,就必须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知识段位和讲授方法。要让教育变成一个真正有温度、有高度的职业;我们的教师才有尊严,才有风度。而目前我们的教师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工作的强度和各种政策的力度。这种现象必须要改变。
(三)既要适应国家教育的选拔制度,又必须要坚持改革,探索多种考试的模式。
其实考什么和怎么考,主要看谁来主持这项工作。考试成绩只是检验教育成果的一种方式。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学生不会怕考试,考试成绩好只是一个“副产品”。
(四)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当中种下“依法办学”的种子,要大大增加教师们参与改革的底气。
学校要理直气壮地为教师的改革和奖惩措施发声、撑腰。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之后,都应该建起一个思维底线,三思而后行。
一思:这件事该不该做?
二思:这件事应该按照什么原则?什么方法去做?
三思:这样做到底违不违法?
七、DCS教育变革之变学校教育变革不是粉墨登场,而是脱胎换骨,是一项涉及多个角色深刻变革的过程。
(一)学校变革中的角色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定为以下几点:1.高质量教育一定要推行一个政策:谁有本事谁就是教师(包括学生和家长及一切教育工具)。通过落实“双减”、延时服务、强身健体、特长培养等教育政策精神,在提升师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要减轻学科类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但这一切都要秉承一个原则:学校的每一个岗位都成为全工作量,都能够进行统一、公正、公平、公开的考评排名,全体成员均能够发挥自身的长处、都拥有展示才艺的平台和机会,让丰盈的归属感、获得感来充实每名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让每一名教职工都能够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2.我们以前是相信课程的统一性,将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拥有者,而是能够运用知识去探寻心智和创造的人知识学习,从目的变为手段。
3.课程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课程最本质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体,是课内外的叠加,学校与家庭的碰撞,以各种形式相互作用,从量变到质变,最终知识与社会生活、师生生命达成共鸣而形成。
4.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化,未来的社会将会逐步淡化文凭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5.导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家校合育、社校一起教育管理的教育教学机制。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相信家教的力量。
(二)角色转化是传承与链接,历史和未来之间是用方法和思维来链接的。
全世界都在探寻逝去的时代,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否则它就不会引爆今天这么多的严重问题,过去的“好”是错觉,今天的“坏”也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高兴处在这么一个变动的时代,所有的秩序都在重新分配。教育问题多多,使得原来只靠经验、只靠一点考试得来的知识和身份就可以在教育界拿到一个职称,拿到一个岗位。这样的时代,以后不可能再有了。
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任务的重新划定,可以使我们真正地接近教育的本质,教育者重新受尊敬的时代已经在向我们招手,教师的春天、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临了。
所有的难题都不是难题,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被任何表面上的困难所限制,每个人都有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这次改革的伟大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或者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的人生能否从此与过去不同。正如佛家所言“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向笛卡尔借个思路。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一个著名的论断,其实这个“思”应该翻译成“疑”。他有一本书叫《谈谈方法》,其中提到的四个方法是:(1)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2)把我所审查的每一道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3)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4)在任何情况下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2.向笛卡尔借个方法。
正是由于他理解到认知是一个从怀疑到明白的过程,笛卡尔认为,理解到认知是一个从怀疑到明白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前后颠覆而漫长,所以他定下了一套行为原则。
(1)遵从社会法律的规定,在所有的意见中采取最严格、最顶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2)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听从概率,如果看不出概率大小的时候,仍要做出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质疑,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选择,果断坚决,不再犹豫不再反复,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总要前行,不能停在原地。
(3)永远只求改变自己而不求改变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界的给予,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没有一样事情是我们能够自主和改变的。
(4)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我们就能够心平气和,安居乐业。
(三)学校变革中角色转化的方向。
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从校领导到教师,到家长一直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度的教学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变,每一个人都要寻找自己在未来的改革浪潮当中的角色。
校长校领导如何做?教师如何做?家长如何做?如何从社会中汲取教育的养分?
1.校长角色转化。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脉”,其工作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兴衰。这次改革对学校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每一个校长虽然不可能都获得一流的荣誉,但是他的作为和思想必须是一个与时代教育节拍相和谐的一流管理者。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仅拥有育人理想,也具备管理经验,更能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学校能否实现教育的美好愿景的有力保障。
(1)校长不仅是播火者,更是“鼓风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校长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给教育事业,不在于他教什么、管多少,而是在于他能否点燃教师心灵中那支火把,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留给教师。他为教师的整个人生负责,不把教师看成可控制的工具,盯住的不只是教师的出勤率和成绩表,而是用智慧去唤起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渴望和理想追求,将教师真正导向教育之门。
(2)校长是一校之长,但更是全体教师的“朋友”。一个好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唤起教师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发展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培养教师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师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更需要理解和支持,首先就是校长和学校领导层的肯定。
如果一个校长能够作为教师的知心大哥或知心大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那这所学校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搞好。
(3)校长是一个不吝惜掌声的“赏识者”,又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征服者。好校长应该是一位赏识教育者: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枝花,校长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水分的空间,让他们迎风展姿,百花争艳。好校长必须多表扬教师,并且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但又不是只是眼光向外。唉。一个好校长除了管理之外,课堂教学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征服教师心灵,树立好校长尊严的“王牌”。
(4)校长是既可凝心又能聚力的“操盘手”。一个好校长,必须要能够给学校带来一种气质。追寻教育的真谛,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理想。不仅看重学问,还要拓宽胸襟,涵养气象。能凭借自身的才智、风度,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散发出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师心的魅力。所谓一呼百应,不是凭借校长的权威,而是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
(5)校长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全新的教育教学服务理念将校长-教师“互教互学”视为一种学校的常规状态,他们彼此将形成一个“教育教学共同体”。促使校长从管理的执行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校长对教师管理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相互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6)校长是“发现者”,也是成就者。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寻找每个教师身上独有的教育特质并给予最大限度地挖掘。二尽量让教师在学校的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校长在教师管理工作中要关注教师的优势,并帮助教师将他的工作、学习建立在他的优势上。这样教师会做得很好,良好的结果会更加强化干劲,教师也就会越干越愉快。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校长要时时以自己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去感染、带动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能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教师的创新潜能,捕捉教师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校长是种花人,而不是机耕手。校长必须研究教师的差异,找到因材施管理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