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0.44 5.9折 8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许金晶//孙海彦|责编:戴铮

出版社文汇

ISBN9787549640546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5元

货号31814972

上书时间2024-06-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许金晶  编著书评人、影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编著《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开设“中国电影史”系列学术随笔专栏。孙海彦  编著副编审,《青春》杂志首席编辑,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编著《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许金晶 孙海彦)等。

目录
序一  顾春芳
序二  许金晶
第一部分  访谈
  访谈(上)
  访谈(下)
第二部分  文选
  黄佐临
  往事点滴
  《中国梦》——全球两种文化交流的成果
  我的“写意戏剧观”诞生前前后后
  萧伯纳赠给我的纪念品
  莎士比亚的《如愿》——评天津中西女中毕业演出
  《马克白斯》中国化——从“苦干”演出剪报摘录中引起的点滴回忆
  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在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黄蜀芹
  我的爸爸——黄佐临
  我的母亲丹尼
  影片《人·鬼·情》导演总结
  女性电影——一个独特的视角
  真挚的生活 真诚的反映——我拍影片《青春万岁》
  让我们更崇尚直觉,更轻松些吧——谈《围城》的表演
  致《围城》的配角们
  朴素实在的上海生活——谈《孽债》
  《舞台挥毫》后记
  郑长符
  我的梦幻世界
  舞台挥毫
  黄海芹
  我的爸爸——不断地奉献自己的人
  郑大圣
  在戏曲电影美学史中创造(与徐枫)
  文化世家中的历史情结(与许金晶)
  不论知觉与否,历史总会潜入未来
  沈昳丽
  小剧场戏曲的模样
  杜丽娘与哈姆雷特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附录
  黄佐临艺术年表(简编)
  黄蜀芹创作年表
  郑大圣主要创作年表
后记  许金晶

内容摘要
 一个家族,三代艺术家伉俪,戏剧、影视的艺术血脉温情流淌。
如光影般描绘了中国电影和戏剧发展史上极为独特的艺术传承佳话。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讲述家族三代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故事,分为“访谈”和“文选”两大部分。从写意戏剧观到对历史与时代生活的观照,以口述访谈徐徐展开这个家族的艺术传承历史,并以黄佐临、黄蜀芹、郑大圣等家族代表一手创作的文字,袒露对时代真诚敏锐的观察、对生命富于温情的关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主编推荐
1. 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一家三代,分别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青春万岁》《孽债》《围城》导演黄蜀芹、《村戏》《天津闲人》导演郑大圣为代表,抒怀对戏—影—剧的挚爱。写意戏剧观,女性电影,对历史的关照——一个家族,三代艺术创作者,赓续传承,又各领风骚。他们的理念所激荡的艺术潮流、他们的作品所沉淀的岁月底色,汇聚在中国戏剧和电影历史长河中,汩汩向前。2. 戏—影—剧各领风骚《青春万岁》讲述五十年代女性的成长,《孽债》聚焦知青返城牵动的两代人的命运波动,《围城》是对钱钟书先生作品的忠诚创造,《村戏》在“唱戏”与“分地”交织出历史悲剧,《天津闲人》刻画卢沟桥事爆发之即的小人物......《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展现了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创作历程,让读者对荧幕上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 如光影般流淌的叙事书稿好似一部跨越一个世纪的文艺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书评人、影评人许金晶对郑大圣导演的两次访谈拉开帷幕;而后三代人,合计6位艺术创作者的一手文字娓娓道来,回忆了老一辈可亲可敬的故事,阐发了各自的艺术追求,讲述了许许多多可爱有趣的故事。口述史的温度、历史档案的深沉积淀,文字与照片的呼应,如光影般流淌的叙事,倾泻着至纯至善、至真至性的流光。

精彩内容
 许金晶(以下简称“许”):之前向你介绍过这本书的形式,上半部分是通过你的口述,还原家族三代的艺术传承史;下半部分是三代人留下的第一
手文字资料。虽然他人的回忆性、研究性文字有一
定的价值,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自己的讲述可能更有代表性,也更原汁原味些。
今天的访谈先从你的出生和姓名谈起。我们看了你之前给我寄的资料,你是1968年出生,学名郑煌,大名郑大圣,这两个名字,各自有着怎样的来历?你出生时,整个家族或家庭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郑大圣(以下简称“郑”):据说,以父母的意愿,我本应该叫郑煌,敦煌的“煌”,一是因为跟我母亲的姓谐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父亲和母亲是在敦煌恋爱,在那里定情的。那时候全国“大串联”,他们却跑去了敦煌。两人那时都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不久,一个是导演系的毕业生,一个是美术系的毕业生。全国的年轻人都在串联闹革命,他俩就想了个名义——我们去敦煌闹革命吧。敦煌有什
么革命好闹的?不就是为了去看看壁画和石窟嘛,这是一次免费的大旅行。
我父亲对敦煌的美术史特别熟,就带着我妈看壁画、讲雕塑什么的,他们是在那儿开始恋爱的。“煌”又正好是我母亲姓的谐音,但家人从未这么(郑煌)叫过。
1968年是猴年,我外祖父母全都被隔离审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