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复观/大家精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徐复观/大家精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38 2.2折 2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维武

出版社陕西师大

ISBN978756137645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3809738

上书时间2024-06-1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维武,194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儒学分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治学特点,尤对20世纪中国哲学作了深入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史纲》、《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与何萍合著)、《吕不韦评传》、《王充与中国文化》、《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概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中国哲学的传统更新》、《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第1章  鄂东农村的儿子
  20世纪初的鄂东之地
  徐复观的农村记忆
  鄂东文化的深刻影响
第2章  从书生到军人
  新旧并进的启蒙教育
  从浠水到武昌
  投入时代的激流
  从娘子关到延安
  成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
第3章  生命的转折
  熊十力“起死回生的一骂”
  从《学原》到《民主评论》
  执教大学
  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形成
第4章  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文化的不同开端
  中西文化的不同自觉
  中西文化的不同层级
  中国文化的成就、局限与转进
第5章  消解形而上学的心学路向
  “心的文化”
  “形而中者谓之心”
  消解形而上学
  现代新儒学的自我批判
第6章  中国道德精神的阐扬
  “忧患意识”:中国道德精神的建立
  “为己之学”:中国道德精神的展开
  中国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第7章  中国艺术精神的疏释
  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
  由思的世界到画的世界
  中国画的现代意义
第8章  中国史学精神的解读
  “哲学家的语言”与“史学家的语言”
  中国史学的发展与史学精神的成立
  史学与史学家
第9章  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
  “现代文化的性格”
  “科学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分裂
  “不思不想的时代”
  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10章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对国民党失败的反省
  《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
  支持内地的改革开放
  一颗伟大的中国心
第11章  生命的最后历程
  移居香港
  心系故乡
  生命的余光
  融人故乡的泥土地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后记

内容摘要
 徐复观与《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有着相似
的人生历程,同为军人,同为高级将领,转而走向学术,执教于大学,同样白手起家式地从事学术研究而取得相当成就。
李维武著的《徐复观/大家精要》讲述了徐复观
从湖北黄冈浠水的乡村少年成为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进入能左右政局的高层以后,他失望灰心转向学术,最后成为新儒学大家。

精彩内容
 徐复观的祖上,大约在元末明初时由江西迁至此地。徐家原是地主,在经历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开始没落,至徐复观父亲时,家境已相当贫寒。徐父兄弟二人,开始时并未分家,在一起过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耕读生活。这种耕读传家的农村家庭,是鄂东传统农村社会的一大特色。在家中,徐父是长兄,得以读书,但连一个秀才也未考上,终生以乡间塾师为业。乡间塾师的收入微薄,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徐父除了教学童识字读书外,还于每天清晨早起捡拾猪粪牛粪,积蓄农田肥料。徐母生育子女五人,徐复观是老四,上有二姊一兄,下有一幼弟。徐母除了养育这一大群子女外,还要养猪、纺线,作为全家生活来源的补充。家里的一点水田旱地,则由叔父耕种。
这个勉强维持温饱的耕读之家,南于贫困而经常发生纷争。徐复观回忆说:“叔父只有夫妇两人,未生儿女。他一人种田,要养活我们兄弟姊妹‘这一窝子’,心里总有一股怨气;但他不向我父亲发作,总是向我母亲发作;常常辱骂不算,还有时动手来打。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叔父在堂屋的上边骂,母亲在堂屋的下边应,中间隔一个天井。一下子,叔父飞奔而来,揪住母亲的头发,痛殴一顿。母亲披着头发叫,我们一群小孩躲在大门角里哭。过了一会,才被人扯开。”从孩提时代起,徐复观就浸泡在这种贫困与纷争的纠结中,深切地感受着中国农村的贫穷困苦。
争吵终于导致了兄弟分家。分家又使得徐复观家更加贫苦。徐父是教书先生,拉不下面子像农民一样干田间农活。母亲与大姐裹着小脚,无力下地从事劳作。大哥才开始学耕种,尚拿不下全部农活。因此,分家所得的一点田地,还得要请半工或月工耕种。种出的口粮,每年只能吃到过年的时候。一过了年,便要靠徐父教蒙馆挣来的一点学钱,四处托人情买米。
用学钱买的粮食,只能够吃两个多月,要接上春季大麦成熟,尚差一月有余。大麦成熟后,正值插秧时节
,还得把大麦糊给请来帮助插秧的雇工吃,更加剧了口粮紧张。大麦吃完后,接着吃小麦;小麦吃完后,要接上早稻成熟,中间又缺一个月左右的粮食。在这些缺粮的日子里,全靠徐母和大姐起早贪黑纺线,由大哥拿到离家八里的小镇去卖,用卖线得的钱买粮食
糊口。徐复观说:“我还记得的一次,家里实在没有任何东西可吃了,姐姐又不肯向人乞贷,尤其是不愿借叔父的;她就拿镰刀跑到大麦田里,找快要成熟的,割了一抱抱回家,把堂屋的一张厚木桌子侧卧下来,用力将半黄的大麦穗一把一把地碰击到侧卧着的桌面上,把麦子碰击下来。她一面碰击,一面还和我们说着笑着。母亲等着做麦糊的早饭。”母亲在贫困中的哭喊和大姐在艰辛中的说笑,给幼年徐复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使他终生难忘。
他后来写了《我的母亲》一文,深情怀念艰辛生活中支撑家庭、养育子女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成为他的散文名篇。大半个世纪过去后,当暮年徐复观病重垂危即将辞世时,又好像听见了母亲当年哭喊的两句话:“给我点亮儿吧!给我条路吧!”家境的贫困使徐复观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参加农业劳动。最初的劳动是砍柴和放牛。即使后来上学了,徐复观也没有离开农村的劳动生活。每逢放假回到家中,他总是要帮助家里干农活。砍柴、放牛、捡棉花、摘豆角等,都是徐复观在20岁以前于寒暑假中必做的“功课”。这种农村劳动生活,使他对农村和农民有着一种深切的感受。
P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