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百家讲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57
5.4折
¥
3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厉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048
出版时间201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1159392
上书时间2024-06-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厉华,文博研究馆员。现任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馆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奖。2004年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2007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重庆市新中国建国60周年突出贡献奖。
代表著作:《红岩魂——来自白公馆、渣滓洞的报告》、《红岩魂——来自歌乐山的报告》、《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研究与保护利用》、《风雨白公馆》、《路在脚下》、《再铸红岩魂》。
目录
第一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最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越狱——脱险志士韩子栋
第十讲
在烈火中永生——叶挺将军
后记
内容摘要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第一人”、“红色旅游第一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精彩内容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红岩》中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最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最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革命’……”罗广斌是如何最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名作家马识途。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