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3 1.4折 1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婷|主编:宋林飞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121500

出版时间2013-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15元

货号2685035

上书时间2024-06-1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仁爱概念及其历史流变
  (一)仁爱的内涵
  (二)仁爱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古代道德与政治生活中的仁爱思想
  (一)仁与修身
  (二)仁与孝慈
  (三)仁与日常交往
  (四)仁与治国
  (五)仁与邦交
三、仁爱的现代意义
  (一)从仁爱、兼爱到博爱
  (二)物质主义的冲击
  (三)和谐社会是仁爱社会
中篇  故事
  帝尧禅让
  虞舜孝悌
  虞舜摄政
  汤王伐葛
  伊尹出仕
  网开一面
  放逐太甲
  盘庚迁都
  古公仁民
  让位季历
  礼贤下士
  虞芮之争
  仁感天下
  武王仁政
  周公占卜
  周公辅政
  “共和”之治
  鲍叔牙知人荐贤
  百里奚举贤
  大义送粮
  岐人报恩
  智取由余
  楚郑立约
  季札让位
  功成身退
  誓死尽忠
  子产仁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用人之道
  隐语喻政
  威王论宝
  老子传道
  穰苴治军
  修政以德
  孔丘论回
  史鱼尸谏
  荣辱与共
  礼贤下士
  交友无类,唯贤是以
  黄歇护主
  负荆请罪
  豫让报恩
  不教而民从其化
  公仪休清廉自正
  以身殉法
  以死殉职
  讽谏威王
  马之安葬
  君臣之义
  缘理设喻
  从谏如流
  萧何辅政
  萧规曹随
  张良拾屐
  直言不讳
  亲尝汤药
  救人危难
  与民休息
  废除连坐
  广开言路
  废除肉刑
  仁德厚民
  申屠嘉肃礼
  公私分明
  敢言直谏
  以仁待友
  张释之跪系袜带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长者孟舒
  身先士卒
  布衣封侯
  扇枕温衾
  兄弟争死
  改恶从善
  孔融让梨
  怀橘遗亲
  知恩图报
  仁厚宽恕
  刘表征兵
  忠君报国
  曹公善后
  高堂隆上谏
  百姓不徙附,诚以德先之
  拓跋孤大义让位
  慕容氏以德收民夷
  王慧龙以仁作屏藩
  陕城大战
  仁者之威
  贤人高允
  弃官奉亲
  勤修德政
  独孤皇后仁爱俭约
  韦仁寿修仁抚夷
  军帐夜哭
  崔仁师断案
  守之以信,待之以仁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
  以人为镜
  连坐法令
  狄仁杰安定河北道
  娄师德盛德包容狄仁杰
  仁爱之本
  嫉恶举利
  招贤治蜀
  仁爱百姓
  为治之道
  代人养母
下篇  名言
一、仁的内涵
二、为仁之方
三、仁与修身
四、仁与人际交往
五、仁与治国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仁爱卷》。本卷以“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三篇。概论部分对仁爱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王婷编著。

精彩内容
 (1)梁漱溟的仁爱思想作为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开山鼻祖,梁漱溟针对于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一片呼声和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偏激心态,从现代理论需要的角度肯定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从西方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事实中看出,西方文化绝非如中国人想象得那么美妙,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理智主义的有限,一反自严复以来知识分子扬西抑中的思路,断言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中国文化能解决西方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可以超越西方文化,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与此同时,梁漱溟并非完全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吸收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基础上,改造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模式,使儒家仁学表现出现代哲学的特征。他受到柏格森哲学的启发,采取生命的进路诠释儒家仁学,照他看来,代表儒家仁的就是“生”,这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说生生之谓易。继而,梁
漱溟采取生命的进路,以生命——意欲——自我的框架提出了新儒学的本体论学说,这一进路被后来的新儒家一直沿用推进到道德的形上学。
(2)熊十力的仁爱思想如果说梁漱溟是以空前的胆识为中国文化正名,确立了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那么熊十力则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以儒家仁学为主体、统合儒释道三家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哲学,确立了本心、仁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以“体用不二”合天地万物为一体,将人之生命与宇宙生命有机整合,进而认定生生不息的宇宙本源为人的主宰,本心、仁体既是文化创造之源,又是价值之源,从而为新儒学的形上学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作为革命志士,熊十力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总结历史,他断然否定了君主专制及依附于这一
制度的文化,痛心秦汉以来中国仁学的扭曲和失落,同时批评当时支离破碎地理解西学、
标新立异的态度。认为西学无补于中国内在的虚弱,因为西哲深邃的洞见和新颖的观点源于西方深厚的文化传统,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传统儒学的根本性转型。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上,他批评西方文化过于偏重外在的物质发展,因而逊于中国文化的内在圆融。这不但与梁漱溟一脉相承,也颇能窥见其弟子牟宗三判教说的某些端倪。
熊十力沿着新儒家发展脉络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进路,提出本心、
仁体这一更具人文色彩的观念,建立了“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和“翕辟
成变”的宇宙论,为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奠定了根基。
继承佛教“诸行无常”的观念,熊十力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流变过程,而产生这一
流变过程的本体是生命,因为每个个体生命是有始有终的变动过程,同时生命通过世代的传递可以永远延续,体现了变动与永恒的统一。在熊十力的哲学体系中,生命一词为本心之别名,指生
生不息之本体,从而沟通了生命与传统儒家哲学中“本心”范畴之间的联系,并确认了本心的本体地位。本心是表示本体的最高范畴:“本心物物而不物于物,遍为万物的实体,可以说是存在的主体;本体通万物言其通体,构成运动变化的源泉;本心作为识变现出境,又是认识的主体;本心具有翕辟
两种功用,施设宇宙,统摄宇宙。”这样,熊十力便把本体论、发展观、认识论、宇宙论贯通起来,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形上学体系,而其最终目的在于证明儒家仁学价值的永恒性——“仁
者,本心也”。在他看来,由于本心具有仁的规定性,故而成为人生价值的源头,因为有这个价值源头作为担保,人生才不至于产生虚幻不实的失落感,这正是儒学的精粹之所在。显然,熊十力构建的形上学,既是存在的本体论,又是价值的本体论。以此出发,依据体用不二的原则,熊十力主张通过外王即经世致用的途径体现本心的价值,这种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路亦成为新儒家的共识。
总体看来,熊十力的哲学体系在内容上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本体如何建立,二是外王以内圣为本根。他对本体论问题多有创见,但由于他对西方哲学并不十分熟悉,主要是采取与佛教对话的方法展开他的哲学构想,限制了其理论深度。至于外王以内圣为本根,可以说,他的外王观念仍比较陈旧,尚未明确地赋予科学民主的内涵。尽管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熊十力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不够圆满,然而他把这两个问题凸显出来,为后来的新儒家开辟了广阔的理论思考空间和路径导向。在方法论上,熊氏在哲学上讲体用不二,但在讨论中国文化时,却将其分为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两个方面:道是第一义,是先圣真传,万世不易;器是第二义,随时变易,常与先圣初衷相违。显然熊氏这里维护的是正统儒学基本理念,这一思路,上承梁漱溟,下启牟
宗三、杜维明,反映了新儒家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造成熊氏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双重文化人格。
1949年以后,新儒家的研究中心转到港台地区,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成为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他们的新儒学思想各有特点,但其共同之处是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解决本体如何建立和外王如何开出这两个熊十力提出的基本问题。P42-4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