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治愈的屠宰:外科手术往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69 4.1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英]琳赛·菲茨哈里斯 译 者:徐说

出版社上海文化

ISBN9787553524832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413660

上书时间2024-06-1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琳赛·菲茨哈里斯,牛津大学科学与医学史博士,畅销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处女作《治愈的屠宰》获得2018年美国笔会E.O.威尔逊科学文学写作奖,并被翻译成20种语言。菲茨哈里斯博士定期为各种杂志撰稿,包括《柳叶刀》《华尔街日报》《科学美国人》《卫报》《新科学家》。她在史密森频道的全新电视节目《离奇的生与死》于2020年开播,探索了历史上一些最神秘的死亡。

目录
序幕? 极度痛苦的年代? ? 1
第 1 章? 透过显微镜? ? 19
第 2 章? 死亡之家? ? 39
第 3 章? 被缝合的肠道? ? 61
第 4 章? 科学圣坛? ? 77
第 5 章? 手术界的拿破仑? ? 97
第 6 章? 青蛙的腿? ? 119
第 7 章? 清洁与冷水? ? 139
第 8 章? 他们都死了? ? 161
第 9 章? 风暴? ? 183
第 10 章? 玻璃花园? ? 199
第 11 章? 为女王治疗脓肿? ? 221
尾声? 愚昧的帘幕被掀开了? ? 243
注? ? 释? ? 253
致? ? 谢? ? 275
出版后记? ? 279

内容摘要
1846年12月,在医学生和好奇观众的见证下,著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成功施行英国首例乙醚麻醉截肢手术。至此,自古以来“外科手术三大难题”中的出血、疼痛已解决,只剩最后一项:术后感染问题。在那个没有“消毒”概念的年代,从手术器械到医生们的服装,一切都肮脏不已;坏疽、败血症、丹毒在医院肆虐,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消极地认为只能听天由命。在这外科学的至暗时刻,低调的主角登场了:约瑟夫·李斯特——虔诚的贵格会教徒,从小玩显微镜的天才科学家,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生……本书将带你回到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认识参与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外科学历史的医学先驱、罪犯和普通百姓,并参观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手术室、解剖室和墓地。

精彩内容
序幕极度痛苦的年代倘若一位杰出而年迈的资深科学家称一事有可?能,他几乎肯定是对的;倘若他称一事无可能,则几乎肯定是错的。1———亚瑟·C.克拉克1846年12月21日下午,伦敦市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正在准备一场大腿中段截肢手术。数百人涌入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手术大厅(operatingtheater),翘首以盼,谁也不曾意识到自己即将见证医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刻。医学生和好奇的旁观者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把维多利亚时代伦敦日常生活的灰尘和污垢也带了进来。外科医生约翰·弗林特·索斯评论道,人们挤进手术大厅抢占一席之地的匆忙和混乱,比起剧院里池座或顶层楼座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2人们仿佛篓筐中的鲱鱼,后排的人一直往前推搡,想看得更清楚;一旦视线被挡,就放声大喊“低头,低头”。3有时,手术大厅的正中站满了人,挤得外科医生无法进行手术,因此不得不驱散一部分人。尽管时值 12月,大厅里闷热的空气依然令人窒息,紧挨着的人体使整个大厅涌动着一股燥热。
观众来自各行各业,有些既不是医学工作者,也不是医学生。4手术大厅最靠近手术台的两排座位一般是“医生助手”(hospitaldresser)的位置,这个称呼专指那些在医生值班时帮忙拿敷裹伤口所需用品的人。助手的后面站着医学生,他们在后排一刻也不闲着,不是推来挤去,就是交头接耳。和医学生在一处的还有受邀嘉宾和其他社会人员。
医学窥秘癖不是什么新鲜事。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灯火昏暗的解剖大厅—在那里,屏息凝神的观众看着被处决的罪犯被解剖,作为对其犯罪行为的额外惩罚。观众凭票入场,看着解剖者切开尸体因逐渐腐败而膨胀的腹部,从切口处涌出的不仅有血液,还有散发着恶臭的脓液。5间或,阴森恐怖的现场还伴有轻松欢快而不合时宜的长笛小调。公开解剖成了一种戏剧表演,是像斗鸡、逗熊一样流行的娱乐形式。不过,并非人人欣赏这种表演。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谈及这等经历时说道:“解剖大厅实在不堪入目!散发恶臭的尸体,青灰流脓的腐肉,血液,令人发呕的肠子,恐怖的骷髅,致病的蒸汽!相信我,[我]不会去这种地方找乐子。”6大学学院医院的手术大厅和伦敦的其他手术大厅大同小异。大厅有一个展示区,被半圆形的观众席围绕着;观众席一层比一层高,通向巨大的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照亮整片区域;在阳光被厚厚的乌云挡住的日子里,人们则用粗蜡烛照明。大厅中央摆着一张木质桌子,斑斑污迹仿佛讲述着往昔的“屠宰术”。桌子下面的地板上撒着一些木屑,用来吸收从断肢流出的血液。大多数日子里,在手术刀下挣扎的病人发出的尖叫和从外面街道上传来的日常噪声—孩子的笑声、人们的交谈声、马车的隆隆声—不和谐地交织着。
在19世纪40年代,外科手术是项肮脏的工作,充满了隐藏的危险,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手术。由于风险很大,不少外科医生甚至直接拒绝做手术,宁愿缩小诊治范围,只看诸如皮肤病、皮外伤等位于体表的疾病。侵入性的方法鲜少被使用,这也是手术日的手术大厅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拿1840年来说,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在这一年里只进行了120场手术。7只有在生死攸关、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医生才会选择手术。
内科医生托马斯·珀西瓦尔建议外科医生在两场手术之间更换围裙并清洁手术台和手术器材,但并非是出于卫生考虑,而是要避免“一切会引起惊慌的东西”。8他的建议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外科医生们穿着血迹斑斑的围裙,几乎从不洗手或清洗手术器材,踏入手术大厅时,浑身上下散发着明显的腐肉气味—被同行们亲切地称为“地道的医院味儿”。
当时的外科医生不知道脓是败血症的凶险征兆,以为那是愈合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术后感染成了病人的首要死亡原因,手术大厅成了死亡的入口。医院的手术死亡率是民居环境的3—5倍,在家里接受手术更安全。直到1863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仍宣称:“病人在医院—尤其是位于拥挤的大城市的医院—的实际死亡率,远高于患同类疾病的病人在医院外接受治疗的死亡率。”9然而,在家接受治疗价格不菲。
感染和肮脏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手术伴随着疼痛。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减轻手术疼痛的方法。1772年,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ey)首次合成了一氧化二氮;尽管人们知道它是一种止痛剂,但是由于这种被称为“笑气”的气体效果不够稳定,通常不会在手术中应用。同样在18世纪,麦斯麦催眠术—因德国内科医生法兰兹·安东·麦斯麦(FranzAntonMesmer)而得名,其于18世纪70年代发明了这种“催眠”技术—也未被主流医学实践所接纳。麦斯麦及其追随者认为,在病人眼前用手做一些动作能对病人产生某种物理影响。这种影响会引发积极的生理变化,能够促进病人的康复,并赋予他们灵力。不过大部分医生并不买账。
19世纪30年代,麦斯麦催眠术在英国短暂地复兴过。内科医生约翰·埃利奥特森(JohnElliotson)在大学学院医院举行了几场公开演示:他的两名病人伊丽莎白·奥基(ElizabethO’Key)和简·奥基(JaneO’Key)能够预测其他住院病人的命运。被埃利奥特森催眠后,她们声称自己看见了“老伙计”(死神)在一些病人的病床上方盘旋;这些病人之后便死了。不过,埃利奥特森的方法只是短暂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1838年,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主编诱导奥基姐妹供出了她们的骗术,揭露了埃利奥特森不过是个江湖骗子。
12月21日下午,很多来到大学学院手术大厅的人对这一丑闻记忆犹新,著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RobertListon)却宣布,他要在病人身上测试乙醚的功效。“先生们,我们今天要试验美国佬的一个把戏,说是能让人失去知觉!”10利斯顿一边走向舞台中央,一边大声说。话音未落,整个观摩厅都安静了下来。在人们眼中,施用乙醚就像麦斯麦催眠术一样,是一种可疑的、使意识进入被抑制状态的外来技术。之所以叫作“美国佬的把戏”,是因为首次把乙醚当作全身麻醉药使用的是美国人。乙醚于1275年被发现,然而直到1540年,这种具有麻醉作用的物质才首次被人工合成。当时,德国植物学家和化学家瓦列里乌斯·科达斯(ValeriusCordus)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配方,将硫酸加入乙醇中来制备乙醚。与科达斯同时代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用鸡为试验对象探索乙醚的功能。他发现,鸡饮用乙醚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睡眠,睡醒后安然无恙。他总结道,这种物质能够“舒缓一切痛苦而毫无副作用,还能消除一切疼痛,击退一切发热症状,并预防一切疾病的并发症”。11不过,须待数百年后,乙醚才会在人类身上被试验。
这一时刻在1842年到来:在美国佐治亚州的杰弗逊县,克劳福德·威廉姆森·朗(CrawfordWilliamsonLong)在切除一位病人颈部的肿瘤时使用了乙醚,从而成为首位记录在案的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药使用的医生。可惜朗直到1848年才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在那之前的1846年9月30日,波士顿牙医威廉·T.G.莫顿(WilliamT.G.Morton)在给病人拔牙时用乙醚止痛,因此声名大噪。一份报纸报道了这次成功的无痛手术,促使一位著名外科医生邀请莫顿到麻省总医院协助自己做一场切除病人下颌上的大肿瘤的手术。
1846年11月18日,亨利·雅各布·毕格罗博士在《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上这样谈论这个颠覆性的时刻:“长久以来,医学科学一直被一个重要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如何减轻外科手术中的疼痛。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制剂。”12接着,毕格罗描述了莫顿如何在术前给患者使用这种被他称作“忘川”(Letheon)的物质。“忘川”是一种气体,得名于古典神话中的忘川河(Lethe,即勒忒河),其河水能够抹去亡灵在人世间的记忆。手术后不久,莫顿为“忘川”的配方注册了专利,并对部分成分保密,即使对外科医生也不肯透露。不过毕格罗表示,他从中闻出了乙醚发腻的甜味。有关这种能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失去意识的神奇物质的报道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外科医生们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病人身上测试乙醚的效果。说回伦敦,美国内科医生弗朗西斯·博特(FrancisBoott)收到了毕格罗的来信,信中详细描述了莫顿在波士顿的壮举。博特对此很感兴趣,他说服牙医詹姆斯·罗宾逊(JamesRobinson)在某一次拔牙手术中使用了乙醚。试验十分成功,以至于博特当天就赶到大学学院医院,将这一结果告诉了罗伯特·利斯顿。
利斯顿对此半信半疑,但他心中的怀疑很快落了下风,他决定在手术大厅里给这种新事物一个机会。就算退一步考虑,这样也能让手术更精彩,而利斯顿的手术之精彩本就全国闻名。他同意在下次手术中使用乙醚,时间定在两天之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