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1894至1911年晚清的*后十八年间,清政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密集改革,几乎尝试了当时所能进行的所有改革方式,其改革之密集,力度之空前,规模之宏大,政策之颠覆,为中国2000多年皇朝社会所未有,本为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后却成末世之光,可以说,晚清的这场改革至今对人们仍有思考意义。
甲午惨败后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却以光绪皇帝在宫廷权斗中不敌慈禧太后,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收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和爆发在大清土地上的日俄战争之后,危亡之际,统治阶层不得不主动寻求改革,随着清末新政步步推进,改革进入了快车道:振兴商务、废除科举、兴办西学、改革官制、修订新律,乃至推行宪政,组建内阁,却依然无法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依然无法阻止改革陷入了无尽的利益算计和权力斗争的困境,依然没有阻止大清社会崩溃的步伐
作者简介
黄治军,湖南益阳人,生于1981年,《旅伴》杂志前主编,自小熟读兵法、经史子集。曾通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后专注于晚清史,为了寻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仅甲午战争看过的史料就不下百种。经过没日没夜的五年苦写,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目录
第一章 日本间谍的报告:大清甲午之败,败于全民腐败
第二章 戊戌变法前奏:朝廷里的帝后两党党争
第三章 戊戌变法:光绪和慈禧的权力博弈
第四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和秘密
第五章 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重启大清变革
第六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
第七章 袁世凯为何反对立宪学习明治维新?
第八章 慈禧紧急叫停立宪改革,新一轮党争即将开始
第九章 朝廷内部,立宪改革再次转入党争
第十章 连续整垮瞿岑:袁世凯的惊人手段
第十一章 帝后前后脚去世,慈禧为权力布局毒杀了光绪?
第十二章 慈禧留给载沣的政治遗产:袁世凯
第十三章 袁世凯被免,武昌起义爆发
第十四章 袁世凯出山,为何只能抛弃大清,接受共和?
第十五章 袁世凯为何能夺取革命果实?
第十六章 大清变法彻底失败,走向灭亡,民国重回革命
后记 为何大清终结,共和、宪政却行不通?
内容摘要
黄治军著的《晚清变革密码(从大变局到大败局)》讲述了1894至1911年晚清的最后十八年间,清政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密集改革,几乎尝试了当时所能进行的所有改革方式,其改革之密集,力度之空前,规模之宏大,政策之颠覆,为中国2000多年皇朝社会所
未有,本为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最后却成末世之光,可以说,晚清的这场改革至今对人们仍有思考意义。
甲午惨败后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却以光绪皇帝在宫廷权斗中不敌慈禧太后,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收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和爆发在大清土地上的日俄战争之后,危亡之际,统治阶层不得不主动寻求改革,随着清末新政步步推进,改革进入了快车道:振兴商务、废除科举、兴办西学、改革官制、修订新律,乃至推行宪政,组建内阁,却依然无法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依然无法阻止改革陷入了无尽的利益算计和权力斗争的困境,依然没有阻止大清社会崩溃的步伐。
主编推荐
1.本为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后却成末世之光!“晚清*后十八年”作者又一力作!
2.“晚清”系列图书在网络上经百万网友投票成为天涯社区“2013年年度十大作品”,《晚清*后十八年》首次出版,即成为亚马逊 kindle社科类销售年度前十大作品,紧追《万历十五年》,受到业内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历史爱好者等众多书友一致好评,公认为“《明朝那些事儿》之后通俗说史*之作”,豆瓣平均评分8.0以上,俞敏洪、《罗辑思维》等力荐。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第一章日本间谍的报告:大清甲午之败,败于全民腐败甲午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开始了洋务运动,一直在变法,为何到了1898年,戊戌变法突然爆发,变革突然提速?
这自然是由于一场战争引起。甲午战争。
火药首先是由火药桶——朝鲜引燃的。
19世纪,亚洲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大清和日本(日本其实在当时并不算重要国家)先后进入了“门户开放”,因为它们的国门都被轰开了,而朝鲜(此时还没有和韩国分家)的国门一直紧闭着,不开放,国力自然就不强,老百姓们的生活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于是在1894这个甲午年,朝鲜的农民又起义了。
不过,朝鲜的这次农民起义似乎不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卫道。
这支农民队伍叫做“东学党”。所谓东学,就是东方之学,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儒道释三学,因为千百年来,东方都是中华文明主导的。朝鲜农民祭起“东学”的大旗,自然是拿儒道释三学与“西学”的基督教文明来对抗,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
现在看来,东学党只是打着这个旗号,试图推翻朝鲜王朝的统治,夺取政权,这和以往多次农民起义也差不多,反正大家都是这个流程。一见到动乱,朝鲜国王就急了,赶紧派人向清国求援军,当时大清和朝鲜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老大自然要保护老二。
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历史上,强势文明一直是向弱势文明传播的,“门户开放”后的大清和日本都在逐渐强大,特别是相对于封闭的朝鲜,他们都是强者,所以日本在朝鲜也一直有很强的势力,如果大清派军队到朝鲜,日本会不会借机生事?
结果大家知道了,大清派了兵,日本也派了兵,然后清日两国军队先在朝鲜打了起来,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大半年后,大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军节节败退,战争以清国的惨败告终,李鸿章向日本求和,签订鸦片战争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朝廷的统治才得以苟延残喘。
日本人的潜伏战争结束了,朝廷很难堪,大家心情很沉重,谁也不知道,为何清国会如此惨败?
要揭开这个谜底需要从一个迷案说起,答案就隐藏在这些迷案之中,那就是:甲午战争中日军为何能够多次准确地获得清军的情报?比如为何导致北洋舰队惨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一出发,日军就知道这个情报了?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国朝廷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很长,在我们经常注意的赔款之外,有两条是不那么被人注意的。第一条是:清国不能再以“夷人”称呼外国人,根据这一条,“洋人”取代了“夷人”,原来师“夷务”也变成了“洋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就变成了向洋人学习。
而另一条就更加没人注意了,它是:外国人可以自由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