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燕全集校注(上下)(精)/明清别集丛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廖燕全集校注(上下)(精)/明清别集丛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3.75 6.9折 180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廖燕|校注:蔡升奕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46741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0元

货号30636480

上书时间2024-06-1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凡例

 

卷一 論 

 

性論一

 

性善辯略附

 

性論二

 

性相近辯略附

 

湯武論

 

高宗殺岳武穆論

 

明太祖論

 

……

 

張浚論一

 

張浚論二

 

卷二 辯 

 

論語辯

 

三統辯

 

五十以學易辯

 

空空辯

 

……

 

卷三 序 

 

春秋巵言序

 

……

 

卷四 序 

 

草亭詩集序

 

劉五原詩集序

 

……

 

卷五 題詞 

 

題籟鳴集

 

二十七松堂詩課選刻題詞

 

……

 

卷六 疏引 

 

地藏閣募建大殿疏

 

……

 

卷七 記

 

重開湞陽大廟清遠三峽路橋記

 

青溪別業記

 

……

 

卷十四 傳

 

南陽伯李公傳

 

蟒將軍傳

 

金聖歎先生傳

 

……

 

卷十八 

 

詩 五言古

 

飲酒十首

 

仙山行

 

過白鶴峰題蘇文忠公故居

 

……

 

卷二十一

 

詩 五言絕句

 

遊通天塔同蕭絅若將小舟遶塔址一迴題詩石上而去

 

……

 

 

 

附錄

 

一、 廖燕年谱简编

 

二、 序跋

 

三、 墓志銘

 

四、 傳記

 

五、 廖燕集涉及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小傳

 

 

 

  

 

 

廖燕(一六四四—一七〇五),初名燕生,字人也,初號夢醒,晚號柴舟,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清初文學家,啟蒙思想家。清初有成就的文學家中,廖燕可以說是認識得很不充分的一個,他的詩文集《二十七松堂集》至今研究得都很不透徹。廖燕一生經歷順治、康熙二朝,正是清初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歷史時期。由於滿族入主中原,征服與復國、統一與割據的斗爭持續不斷。在思想領域,伴隨著天崩地裂的社會動蕩以及隨之而來的經世、救世呼聲,人們深刻地認識到陽明心學以及程朱理學的弊端,不同程度地其進行批判和修正。宋明理學迅速走向衰頹,以經世致用為宗旨,以挽救社會危機為目的的實學風氣勃然興起。宋明理學經歷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兩個發展階段。程朱理學把儒家倫理觀念提高到天理的地位,確立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社會準則。而陸王心學以「致良知」為說,把「吾心之良知」和「天理」合而為一。但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本身都存在致命的弱點。對心學而言,由於心學的「良知」沒有一個確定的是非標準,這一方面起到了沖破朱學束縛,解放思想的積極作用。後來的泰州學派就是這樣,「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羈絡」。(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一》)另一方面則為虛無主義思想和空疏學風的泛濫打開了閘門。王學末流更是走向極端,他們不講經世,不讀群書,只是空言心性,鼓吹只要從「心悟」入手,便可解決一切問題。在心學泛濫、空談盛行之時,明王朝的統治日益陷入空前的危機當中。然而只知空談明心見性的王學,無法挽救整個社會的危機。明清易代,人們開始反思明朝滅亡的教訓,對包括王學在内的空疏學風予以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興起了一股講求經世致用的實學之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反專制,倡民主。對封建專制特別是專制君權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倡導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張是清初實學的應有之義。黃宗羲說:「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進一步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種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歷史反思,對其弊端的深刻批判,無疑是大膽的。黃宗羲認為:「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為天下也,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同上)

 

二、倡導民族思想是清初實學所具有的鮮明時代特色。滿清政府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這對深受夷夏觀念影響的漢族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天崩地裂的災難。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日知錄•正始》)黃宗羲說:「中國之於夷狄,內外之辨也。以中國治中國,以夷狄治夷狄,猶人不可雜之於獸,獸不可雜之於人也。」(黃宗羲《留書•史》)這些言論,雖有失偏頗,卻體現了他們鮮明的民族情感,高揚的民族意識,高尚的民族氣節。

 

三、肯定人欲和私利的合理性,也是清初實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明末清初,在資本主義萌芽初步成長,在天崩地裂的劇烈社會變動中,宋明理學將「天理」與「人欲」絕對地對立起來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說教,受到普遍的質疑和挑戰。陳確指出:「人欲不必過為遏絶,人欲正當處,即天理也。……學者只時從人欲中體驗天理,則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將天理人欲判然分作兩件也。」(陳確《近言集》)王夫之說:「故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都明確肯定人欲以及私利的合理性。

 

四、主張崇實黜虛,提倡經世致用,是清初實學的核心内容。顏元指出:「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顏元《存學編•性理評》)陸世儀說:「今人所當學者,正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於用世,不可不講。俗儒不知內聖外王之學,徒高談性命,無補於世,此當世所以來迂拙之誚也。」(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大學類》)

 

五、回歸古學,復興經學。在儒家學術思想領域,宋明理學受到否定之后,出現了一股回歸古代經學的潮流。顧炎武指出:「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非數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校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論語》,聖人之語錄也。舍聖人之語錄,而從事於後儒,此之謂不知本矣。」(顧炎武《亭林文集•與施愚山書》)李塨說:「古之學一,今之學棼。古之學實,今之學虛。古之學有用,今之學無用。」(馮辰等:《李恕谷先生年譜》卷三,三十一歲條)因此,顧炎武主張「鄙俗學而求六經,舍春華而食秋實」。(顧炎武《亭林文集•答周籀書》)

 

清初的文人學者,有些人堅持不為清廷服務,被稱為「明遺民」,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為代表。清初遺民中文學成就較高的有顧炎武、吳嘉紀、屈大均、陳恭尹、錢澄之、王夫之、黃宗羲等人。他們的詩文俱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還有些人以明臣仕清,以錢謙益、吳偉業和龔鼎孳等為代表。他們雖一度仕清,但也在詩文里抒發家國之痛,甚至是對失節的懺悔。稍后的詩文作者,雖無強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國之悲,但也關心時世,注重崇實致用。

 

這就是廖燕一生活動的社會環境。若以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的從軍和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的出嶺為界,廖燕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期主要是讀書,中期、後期主要是教館。中期「欲以奇計取功名」(朱蕖為《二十七松堂集》所作序),後期因出嶺的失敗,「即絶意仕進,歸而益肆力于古文。」(曾璟《廖燕傳》)與當時政局由動蕩而安定大致同步。前期、中期和後期在詩文內容和風格上有明顯差異。

 

……

 

廖燕在文學上主張「性情說」,強調真實地表現作者個性化的思想情感。其「性情」說是對李贄「童心說」、袁宏道「性靈說」等的繼承和發展。廖燕說:「文固無論,詩尤為性情之物。故古詩三百篇多出於不識字人之口,然又非識字人所能措一詞,則其故亦可思已。」(《題籟鳴集》)「蓋詩為性情之物,人人可曉。」(《山居雜談六十五則》)凡天地山川萬物皆性情之所化。「性情散而為萬物,萬物復聚而為性情,故一撚髭搦管,即能隨物賦形,無不盡態極妍活現紙上。」(《李謙三十九秋詩題詞》)所以,「山水與性情相深,方能即事成文,曲折盡致。」(周鼎對《遊碧落洞記》的點評)「性情真而文自至,又何多求乎哉!」(《答謝小謝書》)廖燕反對晚明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擬古主張。他說:「詩道性情,彼此移易不得,方謂之真詩,如晉之陶靖節、唐之杜工部是已。若明王元美、李于鱗輩,則集天下韻語,偶以王、李出名耳,而遂謂之詩可乎?」(《山居雜談六十五則》)

 

廖燕的散文兼各家之長而自成一家。曾璟說:「(廖燕散文)其雄恣則龍門,其超突則昌黎,幽峭類子厚,跌宕實一東坡。」(曾璟《廖燕傳》)「蓋惟不肯倚人,故能兼各長而自成一家。」(同上)廖燕在兼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犀利的風格。談志說:「(廖燕散文)下筆犀利處,仍是柴舟本色。」(談志對《擬韓休上玄宗皇帝諫蹴踘書》的點評)鄒瀟峰在對《焚家祀神像說二》的點評裡談到廖燕散文的風格,他說:「數語耳,說得醒快乃爾,如匕首中人立死。昌黎《原道》,歐陽《本論》,無此透闢。」廖燕散文是對晚明小品文的繼承和發展。

 

廖燕詩歌,自抒性靈,不拘一格。澹歸和尚稱「其詩蒼秀骨重而神不寒」(澹歸和尚《徧行堂集•廖夢麒詩序》)。王源稱廖燕「詩新警雄逸,字字性靈」(王源《廖柴舟墓誌銘》)。廖燕還擅長傳奇,作有傳奇三種,《醉畫圖》、《訴琵琶》和《鏡花亭》。三種傳奇都是以作者本人入戲,自抒憤懣。

 

廖燕的文學成就,在其生前就已為有識者所認識。澹歸和尚稱:「廖生手筆嶺表雄,摩青欲峙雙芙蓉。」(澹歸和尚《徧行堂集•答贈廖夢麒文學》)當時廖燕才三十多歲。廖燕晚年時,吏部侍郎吳涵一見廖燕詩文,「歎為嶺南獨秀」(吳涵《吳少宰與臧公祖書(附)》)。都一致認為廖燕詩文代表了嶺南文學的*成就。廖燕卒後,王源作《廖處士墓誌銘》,稱廖燕詩文實可繼魏禧以不朽。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一八六二),廖燕文集在日本刊刻,鹽谷世弘將廖燕與侯方域、魏禧併列,稱「明季之文,朝宗為先驅,冰叔為中堅,而柴舟為大殿」(《鹽谷世弘《刻二十七松堂集序》》)。光緒十年,日本近藤元粹編《明清八大家文讀本》,將廖燕列為明清八大家之一。

 

國內學術界對廖燕及其作品的研究尚有待深入,目前尚缺少一個便利研究的好的校註本。……

 

有鑒於此,本校註意在為學術界提供一個收錄完整,校刊精細,註釋詳明,可讀性強的《二十七松堂集》點校註釋本。……

 

 

 
【书摘与插画】
 

燕全集校注

 

與澹歸和尚書〔一〕

 

十數年夢想,始得一見為快,非師其誰與歸?聞師以病阻錫〔二〕,養靜龍護園〔三〕,少作書少作文宜耳,老人保攝〔四〕之道,莫踰於是。所謂善刀而藏者,非耶?

 

燕近作古文。則又在患難後、病後、貧無立錐後,此三後者,固文章之候也。生平氣盛,亦常恨此。至此頗覺釋然,非忘恨也,滿腔憤恨盡驅入寸管雲雷中,作冰雪滅,故亡恨耳。憤起筆飛,文成恨絕,況當患難病貧後,險過波平,驚喜未暇,何況憤恨,以此胸常雪淡耳。此豈文章進境時耶?伯牙移情,正在海水汩沒,林木窅冥時,只得喟然一歎〔五〕。燕於斯時,亦只得喟然一歎。古今文章,皆歎聲耳,無論悲喜也。燕以病作文,師以病止作文,只當一歎聲起滅而已。此境在師六十年前已照破,而此始云然者,正燕歎聲方起之時也。

 

拙作近來頗多,無暇繕寫就正。此書雖非文,亦可見志,專祈賜一言為慰,燕即以弁拙稿〔六〕,勝另作序也。時逼歲暮,無由躬候,伏冀為道珍重。

 

 

 

【注釋】

 

〔一〕《與澹歸和尚書》:據廖燕《哭澹歸和尚文》(卷八),此書托丹霞使者大樹帶往,大樹甫至江口即病死,書不得達。澹歸和尚,俗姓金名堡,字衛公,又字道隱。出家后取名今釋,字澹歸,又號舵石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崇禎進士,明亡后,參加抗清鬥爭,永曆時官吏科給事中。永曆四年以言事獲罪,下獄幾死。後遣戍清浪衛,甫抵桂林,適桂林為清所破,道路梗阻,遂削髮為僧,至廣州參天然和尚。于康熙元年至韶州開丹霞山,建別傳寺。有《徧行堂集》、《徧行堂續集》行世。清陳世英纂、釋古如增補《丹霞山志·人物志》(卷六)有《澹歸禪師傳》。

 

〔二〕阻錫:指僧人行程受阻。錫,錫杖。錫杖杖頭有錫環,振時作錫錫聲,為僧人外出所用。清 顯裕等録《國清大庾韜禪師語錄·天台國清大庾韜和尚行略》:“時和尚阻錫吳之靈巖,道途戎馬充斥,遂憩越州天衣。”

 

〔三〕龍護園:為丹霞別傳寺下院,位於今廣東省南雄市區居仁街。清陳世英纂、釋古如增補《丹霞山志·建置·下院》(卷二):“龍護院,南雄府城内。”同書《田賦·下院》(卷七):“龍護園,在南雄府城内居仁街朝陽坊。康熙六年八月,張寶譚、許孟超、劉秀聊居士等送與本山為下院,太守陸孝山大護法捐俸重修。”

 

〔四〕保攝:保養。《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冬,十月,乙丑,上以幸 靈州 往還,冒寒疲頓,欲於歲前專事保攝。”

 

〔五〕伯牙移情四句: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樂部·琴》引《樂府解題》曰:“水僊操: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専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汨滑崩折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六〕以弁拙稿:廖燕之意,仍在作序,然前有少作文之勸,故祈賜一言。而書不達,弁言自亦不成。

 

 
 
 
 

商品简介

 

 廖燕作品,前有整理本,或无校注,或仅录诗而注释简单,又兼文字标点多误,亟需优秀的整理本面世。

 

本书以收录廖燕作品*全的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三年(1738)刻本为底本,参校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三年二十二卷本、中山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三年十八卷刻本、日本柏悦堂文久二年(1862)刻十六卷本、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民国戊辰(1928)韶州风度路利民印务刊印十卷本等。廖燕作品所涉多偏僻地名,前人未做注,本书充分利用地方志等,详加注释;所涉人物亦夥,亦参酌众籍,着重人物背景、人物关系的梳理,加以细致注释;典故、引文、疑难字词、或易致误解之处,均加注释。附录年谱、传记、墓志铭、序跋、人物小传。本次整理力图提供给学界一种收录完整、校刊精细、注释翔实、可读性强的读本。

 

作者简介

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晚号柴舟,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家贫好学。本为诸生,后厌弃科举八股,专事论著。其文恣肆犀利,对程朱理学及科举制度,多持异议。论诗反对模拟堆砌,所作抒写怀抱,不事雕琢,隐含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主张读“无字书”,重视社会实践。又能戏曲。所著《二十七松堂集》二十一卷。惜国内少有知音。后在日本刊刻,盐谷世弘称廖燕文为“朱明三百年之殿”,近藤元粹将他列入《明清八大家文读本》,赞其文章雄赡杰出,笔有奇气。

 

蔡升奕,现任教于韶关学院文学院,致力于古文献研究,在《语文研究》等发表《<逸周书>若干校注疏证》、《“商馈始于王”的“商”字作何解──兼论<逸周书•丰保>的成篇年代》、《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等学术论文,有关廖燕的发表过《廖燕从军性质考》、《廖燕与李复修交往考》等。

目录


自序
卷一

  性论一
    性善辩略附
  性论二
    性相近辩略附
  汤武论
  高宗杀岳武穆论
  明太祖论
  傅说论
  召忽管仲论
    如其仁辩略附
  诸葛武侯论
  孟浩然论
  张浚论一
  张浚论二
卷二
  辩
    论语辩
    三统辩
    五十以学易辩
    空空辩
    『吾有知乎哉』全章辩略附
    『回也其庶乎』全章辩略附
  殷有一二仁辩
  大学辩
  格物辩
    释格物致知辩附
    致良知辩附
  鬼神非二气之灵辩一
  鬼神非二气之灵辩二
  孟子未见齐宣王辩
  王霸辩
  岁十一月徒杠成小注辩
  烈女不当独称贞辩
  予有乱臣十人辩
    通章论断附
卷三
  序
  春秋巵言序
  范雪村诗集序
  冶山堂文集序
  令粤诗刻序
  海棠居诗集序
  易简方论序
  王石庵诗集序
  横溪诗集序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所能见到的所有廖燕作品。包括文三百八十篇(含所附他人作品三篇》,诗五百四十五首《含所附他人诗作三首》,传奇三种。
本书以收录廖燕作品最为完整的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三年(1738)刻本为底本,再以他本及他书参校。
本书所涉地名甚多,其中许多是县级以下的小地名,注释颇难,前人均未做出注释。本书校注者具有地理上的优势,在充分利用地方志等材料的基础上,对众多地名一一作出注释。关于廖燕诗文中的人物,参考同时代的著作,加以细致注释,着重人物背景、人物关系的梳理。另,注释方面着重对疑难字词、典故、
引文出处,或易至误解之词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