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强,1954年生,汉族。下过乡,当过兵,做过运动员、宣传干事及教育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兼任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解放军二炮工程大学客座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摄影,曾出版过《走进大自然》《硕果》《在那遥远的地方》《海螺沟》《两个人的村庄》《代课老师》《贡嘎日噢》等书、画册和剧本。曾获“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2007年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编创的电影《贡嘎日噢》2016年在美国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优秀故事片奖”。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2014年在韩国首尔举办个人摄影展并出版画册。作品被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目录
雪线上的吉嘎老师
贡嘎山的呼唤
雪山下的恋歌
一辈子的向导
自称“山里人”的孙前
贡嘎山是范医生的大药房
雄鹰四郞
贡嘎山下的劳改犯
地质学家陈富斌
圣山下的“慈子花”
圣山下的北京人
内容摘要
并非每个人的平凡都一
样。当我们在都市里疲于朝九晚五的时候,远在川西的贡嘎山下,每天都有平凡而感动人心的故事上演。
藏族老师吉嘎在海拔四干多米的村小坚守二十七年;随后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杜爱虎,以及更多的支教志愿者接过坚守的棒子;军人冯万才舍弃所
有,陪麻风病妻子住进麻风村,相守六十年;基层
干部孙前、四郎泽仁为民办事,为少数民族群众谋财富;把贡嘎山当作大药房的民间医生范述方救死扶伤;地质学家陈富斌五十年研究、守护贡嘎山地质生态;多吉扎西二十年如一日收留孤儿并培养成才;麻风病老人李润莲和她相依为命的乖乖猫……十一个人物故事,整个贡嘎山地区的人民与生命。你将看到截然不同的生
命样态,他们如此卑微渺小,同时如此丰富崇高。
主编推荐
★ 这本书比很多纪实文学好在它有长达40年的现实基础,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主题先行;作者在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时候,也没想过多年后要写这本书;他足够了解这片土地,从大量丰富的事实中挑选出十一个典型人物,这保证的不只是真实性,更是大量真实的细节共同构成的动人力量。★ 真正震撼人心的是:他们在做的事情可能足以感动整个中国,而他们接近不自知;他们在边远绝域,自认渺小如蚁、低入尘埃,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他们的日常而已。这些人这些事,一旦用任何现成的概念去定义,都会消解其自有的意义:当吉嘎老师提出要一面新国旗,你读到的一定是高于“爱国”的东西;冯万才和麻风病妻子一个甲子的相守,那也不止是“爱情”可概括;麻风病老人李润莲专享的“家人”是一只用一生陪伴她的小黑猫,又何止是“相依为命”……它们就是令人动容的生命形态本身,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精彩内容
雪线上的吉嘎老师3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康定县贡嘎山西坡一
所海拔4100米的小学里,我认识了吉嘎老师。他一
个人,既是校长又是老师,守着这所雪线上的学校,长达27年。他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是他把牧场上一批又一批孩子变成了学生,让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土地;他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教给学生,并让他们传承下去。三十
多年来,吉嘎老师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他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让我明白什么叫奉献,什么是忠诚。
离天最近的学校1987年8月,在我从部队转业去新单位(四川省
教委)工作的间隙,我有了一段难得的空闲时间。
我决定再次走进贡嘎山,去接受贡嘎山的洗礼,也
向这座神山报备:也许我以后不能经常来看她了。
就是那一次,通过格勒的介绍,我认识了吉嘎老师。
9月初的高原,天很高,气温已开始变凉,远处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逐渐变黄。清晨,我背着照相机,透过晨雾站在昨天看见的那片草甸上,黄色的草甸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整个旷野十分安静,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中莫名涌上一种凄凉,宛如天地间只剩我一人的孤独与凄凉。这种凄凉一直持续到太阳出来,大地恢复生机才慢慢消散。
太阳升高后,我与我的好朋友兼向导格勒骑着马,前往吉嘎老师的学校。
前一天,我和格勒见面的时候,他说他有一个特别尊敬的老师想要介绍给我认识,于是有了此行。一
路上格勒简单介绍了吉嘎老师的情况:吉嘎老师从教的学校叫玉龙西村小。
这所村小是1978年建成的,全校只有一位老师,学生不到20人。吉嘎老师是这所学校的第四任老师,前面的三位公办老师都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环境和寂
寞,先后离开了。第一位老师在这里教了9个月,第二位老师在这里坚持了一
年多就病倒了,第三位老
师回家结婚后就再也没回来。1982年9月,玉龙西村小停课了,乡里中心校的领导和村主任找到了吉嘎,让他出任这所学校的民办老师。吉嘎说他只读完了小学,担心教不了学生
,反而耽误了孩子们。最
后在中心校领导和村主任的鼓励下,吉嘎同意先试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一试,就是三十多年。
吉嘎老师并不是本地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加上兄弟姐妹多,父母却仍然拼了命让他上学读书。
1959年,他从甲根坝小学毕业后,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继续上学的费用,吉嘎失学了,回到家里务农。他年龄不大,手却很巧,又自学了木工,还能识字算账,在村里还是小有名气。这样一位“凤凰男”,却由于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很难娶上一个本地媳妇。最终,通过父母的牵线,吉嘎认识了贡嘎山下玉龙西村的仁真拉姆姑娘,他俩很快结了婚,吉嘎就去女方那里当了上门女婿。
听着吉嘎老师的故事,我们到了玉龙西村小,见
到了故事的主角。吉嘎老
师和我想象的相差不大,个头不高,身体结实,脚上穿着一双半新的解放鞋,陈旧的中山装外面套了一件藏式的马甲,黑黝黝的脸上已经开始显露出岁
月的年轮。他和我在藏区认识的其他人没多大差别,那副黑边眼镜下的眼睛里露出的沉稳和善良,会让你感觉到他就是你的朋友。
P1-2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