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91.54 6.2折 ¥ 1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吴震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9998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1202811374
上书时间2024-06-10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泰州学派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有不少学者认为晚明社会所出现的思想解放潮流与泰州学派有关。换种说法,泰州学派中的一些思想人物未免行为乖张、言论荒诞,与传统儒学之精神显得格格不入,这些思想及行为的异端因素成为打破传统、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动源。也有学者认为该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号心斋,1483—1541)虽是王守仁(号阳明,1472—1529)的弟子,然而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却是一个有别于阳明心学的独立学派。关于泰州学派的归属问题,亦即泰州学派是否是阳明王门的一个流派,还是有别于阳明王门的一个独立学派,当今学术界尚有争议,此一争议涉及究竟应当如何判定泰州学派的思想性质等重要问题。目前,人们似乎默认这样一种处理方法:一方面承认心斋在思想上渊源于王阳明,另一方面也把泰州学派视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
我的观点是,泰州学派属于阳明王门的一个流派,而且认为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泰州学派的归属问题。事实上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泰州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上的传承关系往往是比较宽松的,而不具有严密的学术史意味,甚至可以说“泰州学派”之名称本身大有重新考察之余地。的确,以往人们在对泰州学派进行思想研究之际,往往以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泰州学案”作为一种前提预设,以为“泰州学案”中所罗列的人物便不容置疑地等同于“泰州学派”。在我看来,“泰州学派”作为一种名称设置,用来指称心斋所开创的、经由王襞(号东厓,1511—1587)、王栋(号一庵,1503—1581)以及颜钧(号山农,1504—1596)、何心隐(原名梁汝元,1517—1579)、罗汝芳(号近溪,1515—1588)等人构成的学术团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故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泰州学派”之名称是可以成立的,若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则可说该派人物的思想各有特色,且对阳明心学都抱有一种认同意识,这一点同样不容怀疑。至于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判定泰州学派的思想性质,则应首先对泰州学派中各主要人物的思想做一番仔细深入的研究,这才是首要的工作。
然而在着手这一工作之前,却有一项前提性的工作需要去做,亦即对“泰州学案”做一番概念上的厘定工作。事实上,所谓“泰州学派”,通常是以黄宗羲所设定的“泰州学案”作为主要依据的。而泰州学案在《明儒学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共达五卷,即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六。不仅如此,而且该五卷泰州学案在整部《明儒学案》中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奇特的“学案”。因为其中有两个问题令人感到困惑,也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答:一、为什么黄宗羲在六个“王门学案”之外,另设一个泰州学案,并省去了“王门”两字?是否有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那是因为黄宗羲已经觉察到泰州学派是“有别于王学的独立学派”的缘故,抑或另有原因?二、泰州学案作为一个思想群体,其中所列入的那些思想人物是否果真都是泰州学派中人?显然,这两个问题与黄宗羲对阳明学的思潮发展以及明代思想的演变历史的总体把握有关。对此问题的解答,实际上也就关系到我们如何从思想史的角度确切把握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质,同时也必然要重新审视“泰州学派”之所以成立的思想依据。
如所周知,在总共五卷的泰州学案当中,有传且有语录可察者,共计18人。其中非泰州出身者占了绝大多数,尤以江西人居多。可以说,黄宗羲对泰州学案之设定,没有严格遵守以人物出生地以及以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为依据的设定原则,而是结合人物的思想类型来进行划分归类的。这一做法本身虽没有错,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比如,其中的赵贞吉(号大洲,1508—1576)、耿定向(号天台,1524—1596)、周汝登(号海门,1547—1629)这三系(各占3卷)的思想人物,就其各自的思想特征来看,是否应当被列入泰州学案?是否都是泰州学派中人?就很值得怀疑。关于“泰州学案”第五卷所列的周海门的学派归属问题,已有学者做了详细论考,结论是无论是从思想传承,还是从思想类型来看,周海门都应归入浙中王门的王畿(号龙溪,1498—1583)门下,而并非是近溪一系的泰州学派之传人。笔者基本同意这一见解,故而无须在此复述。这里主要就赵大洲、耿天台与泰州学派的关系问题略做讨论,最后,对于李贽(号卓吾,1527—1602)与泰州学派的关系也将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以此作为泰州学派之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20世纪初,近代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之际,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备受关注,刘师培和吴虞等撰文表彰王艮以及被认为是泰州传人的李贽,现代新儒学第一代人物梁漱溟对王艮尤其是泰州后学更是推崇备至,这说明泰州学派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泰州学派在阳明后学中是一支个性鲜明、色彩独特的思想流派,与擅长思想论辩的其他阳明后学诸子不同,泰州诸子大多出身平民或属于底层士人,故他们的思想言行与精英士大夫相比确有诸多不类之处,他们热衷在社会基层开展讲学,然其思想关怀仍在于维护儒学价值和重整社会秩序。
《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从“泰州学案”的重新厘定着手,暂时搁置了那些没有明确师承关系的所谓泰州学人,集中探讨了王艮、王襞、王栋、颜均、何心隐、罗汝芳的思想学说。本书分析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本书作者吴震,江苏丹阳人,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东亚儒学、宋明理学、阳明后学、朱子学、明清劝善运动。代表性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研究》《<传习录>精读》《聂豹、罗洪先评传》等
第一章绪论:泰州学案的重新厘定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泰州学案之设定
第三节赵贞吉与泰州学派
第四节耿定向与泰州学派
第五节李贽与泰州学派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王艮:泰州学的创立
第一节家世与生平
一安丰盐场
二身份转变
三拜师阳明
四布衣儒者
五学凡三变
第二节现成良知
一问题缘起
二良知见在
三日用即道
四余论
第三节淮南格物
一“形成说”再议
二道学与格物
三格物安身
四余论
第四节学与政
一政学合一
二讲学为先
三出入为师
四明哲保身
五王道论
六讲学与乐学
第五节结语:孝弟与师道
一孝弟
二师道
三小结
第三章王襞:恪守家学传统
第一节生平及家族
第二节良知见成
第三节乐即道也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王栋:诚意慎独之学
第一节生平及著述
第二节反对“以知是知非为良知”
第三节良知之上“不必加致”
第四节良知本体、人人具足
第五节从格物认取良知
第六节意是心之主宰
一诚意一言,关系总要
二意是心之主宰
三独即意之别名
第七节小结
第五章颜钧:思想与实践的宗教趋向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生命体验与乡村教育
第三节“放心体仁”与“开心遂乐”
第四节急救溺世的政治主张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何心隐:乡村改良运动的实践家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乡村改良运动
第三节以“讲学”为生命
第四节原学原讲
第五节小结
第七章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
第一节生平学履
第二节仁学思想
一“求仁”宗旨
二《中庸》与“仁学”
三《易》与“仁学”
四仁即是心
第三节孝弟慈
一孝弟慈
二赤子之心
三源头与后来
四日用即道
第四节良知说
一良知评议
二良知见在
三破除光景
四当下与因时
第五节身心观
一身心灵妙
二身心不离
三形色与天性
第六节天心观
一问题由来
二天心人心
三魂只去来
四上帝监临
五宗教趋向
第七节结语
一万物一体
二政治化取向
三历史评价
第八章结论:关于泰州学派定位问题的几点探讨
附录“名教罪人”抑或“启蒙英雄”?
——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
征引文献
“吴震著作集·阳明学系列”后记
《泰州学派思想研究》首先对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的人物设定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在此基础上,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泰州学派七位主要人物,深入考察了这些人物的生平、著述、言行及其历史地位等问题。本书对泰州学派思想进行了仔细解读,揭示了泰州学派的整体思想风貌,指出其思想作为中晚明时期民间儒学的典型形态,值得我们加以充分关注和重新评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