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77
5.6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乔巴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9193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598500
上书时间2024-06-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乔巴,男,1965年5月生,贵州省凤冈县人。16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7岁发表第一篇小说。作品散见各类报刊杂志。
目录
代序:那年花开
第一辑 青青子衿
启蒙老师
学画记
隔壁班的“花蕾”
沙棠树
文科生
“校工”老陈
海淀路三十九号
俄语课
慧姑娘的“镜子”
雨霖铃
第二辑 寂寞江湖
邻家女孩
姑父与酒
黑裙子
蓝月亮——亚强的故事
等待雨季
我的矮个子兄弟
天究竟有多大
小保姆
为一位失踪的朋友画上句号
文匪
第三辑 晓风残月
书斋杂事
陋室听雨
借钱
闲说家居
戏说孔方
闭门说车
迎亲
婚宴
味蕾记忆
钓鱼
第四辑 人在旅途
想象烛光
我的“行窃史”
记忆的铁轨
“贵月”城里的那条街
谢谢你来信
三十而立
一个人的车站
一条大河
为你撑起一把伞
窗与风景
跋:读书和认知
内容摘要
散文集《那年花开》篇幅约24万字,共40篇。分为“青青子衿”“寂寞江湖”“晓风残月”“人在旅途”四辑,内容涉及校园人物、旅途见闻、社会掠影、人生感悟等。作者记人、记事、记见闻,也记人生的思索和心路历程,文字中留存了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又充满温情的心,三十
多年间对生活的波折、时代的变迁,对身边的人和事所进行的体会、关照、描摹和思考。文笔洗练生动,文风朴实清新,内容乐观向上,充满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主编推荐
作者写下的文字,大多是他接触到的人和事。他笔下的事,可能每天都在发生;他遇上的人,看起来也和我们周围的人差不多。奇怪的是,在他笔下写来,人物格外有趣,故事格外曲折,情感格外动人,往往能让人掩卷长叹或沉思。
这是一位成名较早的作者。早在二十多年前,贵州民族出版社编撰的《二十世纪贵州散文史》里面就有关于他的《蓝月亮》《等待雨季》等作品的评介。在这部散文集里,他选择隐去真名实姓,是因为相信任何作品都应该依靠文本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别的什么因素,否则就很可能是浅薄的。作品如何,交由读者去评判。
精彩内容
启蒙老师古人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自然需要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旧时,家家户户堂屋正上方供着“天地君亲师位”,“师”是在香火之上的。遇到品德高洁、
襟怀宽广的好老师,且不说学到多少知识,一生做人做事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益无穷。
我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启蒙老师印象都非常深刻。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自己的父母。记得小时候,还远没到上学的年龄,父母就要求我每天背诵唐诗宋词,“床前明月光”和“明月几时有”之类的。
现在看来固然有些必要,当时的感觉却不怎么好。
都说童年是人生的天国,让孩子多一些时间享受童真乐趣,怎么说也是应该的。但父母们并不这样想,望子成龙心切,往往过早给孩子压力,不说残酷,至少严厉且不容分说。
在孩子的眼里,很难说父母算不算好老师。
进了小学,才算真正开始读书,我家乡的说法是“发蒙”,大抵与“启蒙”一个意思。我上学早,五岁多一点就被塞到教室里去了,不是因为多么聪慧,完全是迫不得已。那时妹妹已经出生,父母都有公职,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两个孩子,确实有不少难处。母亲在小学里教书,只好把我带到学校,方便就近照看,她上课的时候我自己在操场上玩。但是,如此“半放养”毕竟不是个办法,母亲找校长说好,在一年级教室里找了个座位,让我坐在那里,这样至少不会乱跑。未曾想到,我竟然就这样一直坐了下去,直到小学毕业。
学校离我家比较近,出门沿街道往南走几十米是县医院,父亲在那里当医生,穿过医院旁边的一
个巷子,再走一段小路,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小路的左边是甘蔗地,右边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甘蔗地那边还有一条更近的路,但医院的太平间就在路边,孤零零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即使空着,看上去也
有些疹人,所以大家都不从那里走。校园很小,紧靠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包,教室在两栋老旧的平房里,旁边还有一排平房是教师住宅,唯一的操场上立着两个篮球架。走过学校再往前去,田园在眼前连绵展开,远处的群山莽莽苍苍……一个五岁多的孩子,按说记忆是不大可能很清晰的,但我确实记得母亲领着我走进教室里的情景。当时老师正在上课,她停下来,把我安排在第一
排,为此还调整了好几个学生的座位,我想一定是因为我确实太小了,坐在后面会被挡住视线。后来我知道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杨,二十
多岁,个子不高,留着短发。
我坐进一年级的教室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九七一年春季,算不算正式上学其实是不大明确的。
那时的课程很简单,每天早上有一门课,叫“天天读”,老师领着我们读报纸上的文章和《老三篇》,记得有“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以及“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字一个一个认识了,能分清张思德的“思”字和白求恩的“恩”字的区别,意思却不甚了了。我上了五年半小学,印象最深的是“天天读”的内容,很多文字至今还可以背诵出来。
数学也认真学过,那时叫算术课,加减法不在话下,乘除法也基本能对付。到了高年级,学校又开设了常识课和地理课。
常识课讲过火车头为什么会冒蒸汽,老师说和家里烧开水的水壶一个道理;地理老师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反正比美国还大,这令我们非常自豪;体育课一直都有,多是发几个皮球,大家去操场上自己玩;音乐课在课程表上叫“唱歌”课,主要内容是学唱革命歌曲,课余还排练一些节目,记得有《红灯记》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的“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每逢县里举行重大活动,我们的节目常常被抽调去礼堂表演,演出结束后,每人可以在县政府招待所食堂领一个馒头,我领过好多回,觉得特别好吃。此外还有劳动课,主要是积肥和送肥“支持农业生产”,同学们小小年纪,到哪里去找肥料呢?家长只好去茅坑里淘粪,掺上灶膛里的柴草灰,让孩子用扁担和撮箕抬上,排着队浩浩荡荡地给学校附近的生产队送去。
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