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姜林静,德国海德堡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中的政治学与神学思想,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19—20世纪德语诗歌。出版德文学术专著Carl Schmitt als Literaturkritiker. Eine metakritische Untersuchung,中文评论集《沙仑的玫瑰——英法德三语文学和绘画中的经典意象》(合著),译有《盼望,为了尚未完满的世界》、《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并在中外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德、英、中文学术十余篇。
目录
序:德意志音乐的诗性维度杨燕迪
导论
诗歌精读(19首)
第一部分 歌咏之诗
马丁·路德:用你的话语保守我们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早逝者之墓
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迷娘曲
弗里德里希·席勒:哭唱
海因里希·海涅:在娇美的五月
海因里希·海涅:洛累莱
威廉·缪勒:摇风琴的人
爱德华·默里克:致爱人
约瑟夫·封·艾兴多夫:月夜
弗里德里希·吕克特:我于此世已经失丧
第二部分 形式的融合
胡戈·封·霍夫曼史塔:外部生活叙事曲
康拉德·魏斯:我惊异于畏惧中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
奈莉·萨克斯:获救者合唱曲
第三部分 诗人与音乐家
戈特弗里德·贝恩:肖邦
阿尔布莱希特·格斯:B-A-C-H
第四部分 本质的交织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爱之歌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第一部分·第五首)
埃尔沙·拉斯克一许勒:我的蓝色钢琴
诗歌选读(26首)
瓦尔特·封·福格威德:菩提树下
马丁·路德:音乐女士
马丁·路德: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夏夜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音乐
马蒂阿斯·克劳迪乌斯:死神与少女
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无题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
布谷与夜莺的比赛
驼背小人
乳母的时钟
晚安,我的孩子
海因里希·海涅:你如一朵鲜花
海因里希·海涅:一颗星星落下来
卡尔·瓦伦丁:洛累莱
威廉·缪勒:漫游
威廉·缪勒:磨工之花
克里斯蒂安·舒巴特:鳟鱼
弗里德里希·罗赫利兹:鲁特琴颂歌
爱德华·默里克:祷词
约瑟夫·封·艾兴多夫:魔杖
罗泽·奥斯兰德:巴赫赋格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致音乐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锣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观者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卡斯帕·豪泽尔之歌
研究文论
“被光照的数学题”——歌德评价中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迪特·博希迈尔
克洛卜施托克——音乐诗人迪特·博希迈尔
内容摘要
德国诗歌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德国历来也不乏优秀的诗人,如席勒、荷尔德林、海涅等。本书提出,想要全方位了解德奥诗歌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关系,不但要了解这两种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音乐家以及这两种艺术的本质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因此作者将精读十九首诗分成了四个部分进行详解:第一部分“歌咏之诗”,翻译诠释了10首被音乐家谱成歌曲的诗歌。第二部分“形式的融合”,翻译诠释了4首借鉴了音乐形式创作的诗歌。第三部分“诗人与音乐家”,翻译诠释了2首关于音乐家的诗歌。第四部分“本质的交织”,翻译诠释了3首诗人谈论音乐及其本质的诗歌。以帮助读者从各个角度深入理解其创作特色和价值。
主编推荐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浪漫主义诗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却依旧统领着音乐世界。从崇高的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从华丽的瓦格纳到悲切的马勒,浪漫主义以更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在音乐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绵延到二十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生机盎然的德语文坛恰好给浪漫主义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艺术歌曲”(Kunstlied)使这一音乐形式在十九世纪成为诗乐结合的很好,放射出很耀眼的光辉。音乐与诗歌互相交织、彼此成就——不但是艺术歌曲从舒伯特、舒曼到沃尔夫、马勒的流变,也是诗歌从歌德、荷尔德林到里尔克、策兰的延转。本书稿即填补了国内此方面研究的空白。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请随我前往,那好看的地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