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阅读观
  • 我的阅读观
  • 我的阅读观
  • 我的阅读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阅读观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56 5.2折 52.8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永新|责编:章勤璐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92107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8元

货号31457951

上书时间2024-06-0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001 / 阅读的力量(卷首诗)
004 / 改变,从阅读开始(代序)
013 / 引言:什么是阅读

第一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002 / 阅读改变人生
007 / 阅读滋养心灵
014 / 阅读: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016 / 阅读:重塑心的文化
019 /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信息时代的新阅读
025 / 追随伟大的灵魂
——我的阅读史
029 / 青春伴书最痴狂
032 / 阅读让教师更智慧
035 / 少点烟酒味,多些书卷气
038 / 企业家需要读书吗
第二章?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044 / 阅读的力量
052 / 阅读能力也是“生产力”
053 /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
055 / 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
057 / 全民阅读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061 / 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国家阅读节”
066 / 敲响阅读的“闹钟”
067 / 仪式与形式
070 / 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
072 / 我们需要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吗
076 / 为什么需要设立国家阅读基金
079 / 全国图书资源信息应该共享
081 / 农家书屋该建在哪儿

第三章?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084 / 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
086 / 从牛津乞丐读书说起
088 / 为什么纸质阅读很重要
090 / 儿童阅读需要阶梯
094 / 晨诵、午读、暮省
099 /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晨诵、午读、暮省的新发展
109 / 阅读,让孩子成为天使
——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幼儿基础阅读书目
125 /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138 / 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
——阅读书目研制的新突破
143 / 童书是最美妙的种子
——《儿童阶梯阅读丛书导读手册》序言
146 / 为新世纪教师与学生营造精神家园
——写在“新世纪教育文库”出版之际
166 / 童年的秘密与童书的价值远未被发现
169 / 儿童阅读决定人类未来
171 / 超越年龄的幸福阅读
174 / 拯救教师的阅读
178 / 让中小学图书馆成为开放的精神绿地
181 / 大学教育亟须一场阅读革命
184 / “读书无用”与“读无用书”
——“新读书无用论”的背后

第四章?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188 / 阅读,让城市更美丽
191 / 阅读造就学习型城市
200 / 和谐城市需要阅读节的盛典
201 / 阅读与市民素质
——在2006首届苏州阅读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203 / “地铁阅读”应成为城市风景
204 / 阅读与学习型企业
212 / 疏通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
218 / 社区图书馆的意义
第五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24 / 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241 / 师生共读:书写生命的传奇
246 / 亲子共读:避免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249 / 共同编织幸福的教育
253 / 推动摇篮的手能撬动地球
256 / 从并肩共读到携手共写
262 / 静思觅恒谈阅读

附录
268 / 朱永新:推广阅读是我终生的事业
272 / 《我的阅读观》教育经典版后记
277 / 《我的阅读观》新版后记

内容摘要
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事业,本书是他的阅读观和新教育实验阅读项目的成果汇集。 在本书中,朱永新教授用宏观理念和微观体验论证了阅读的价值,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还就全民阅读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书香校园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群众性阅读活动的开展、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项目等问题,做了理论解读和概念辨析,系统地阐述了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有专门给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的推荐书目,对广大读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被全国总工会推荐为全国职工阅读的20本书之一。

精彩内容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信息时代的新阅读作为人的精神发育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阅读永远是必需的,而且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新教育人甚至所有的教育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和共同的价值。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宜的路径。——这些新教育的阅读理念,早已经是新教育人践行的行动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阅读的确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教育人不得不有所思考并做出回应。
一、阅读的过去和现在在人类历史上,阅读本身经历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从广义的阅读而言,人类出现的时刻,就是阅读开始的时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人类的阅读史。诚如费希尔所言:“阅读史关乎社会不断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人类阅读的历史与其传播史紧密相随。人类传播史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信传播、数字传播等多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不断将人类带进一个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一是“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通过面对面的展示与表现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二是“再现的媒介系统”,主要指人类通过绘画、文字和摄影等间接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三是“机器媒介系统”,主要指人类通过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主要是指A.哈特所说的“再现的媒介系统”,视觉意义上的“看书”是传统阅读的主要形式。纸质阅读的方式有利于读者反复阅看、引用和论证,利于深度阅读;读者对阅读内容深入思考时,能够随时参考其他文献,并进行批注、对照、注解。所以,“书籍传播时代”经过了迄今为止最为漫长悠久、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最为丰富而深远影响的伟大历程。以电话、电视、电影、电脑、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机器媒介系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自从进入了电信时代以后,各种现代媒体不断地把纸质媒体的读者从纸张上拉到屏幕前,两种阅读之间的拉锯战伴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就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的便利化和娱乐化,对纸质阅读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波。关于互联网与阅读的冲突,国内外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1994年斯文·伯克茨在《古腾堡哀歌:电子时代阅读的悲剧》(TheGutenbergElegies:TheFateofReadinginanElectronicAge)一书中曾经感叹,现在印刷文本的稳固地位已经“被新发明的电路中脉冲的急流取代了”,电子通信的泛滥冲走了专注反思,剩下的只是匆匆的浏览和摘要。“我看到了阅读性质的深刻改变,从专注有序和投入的文字阅读,到漫无目的地浏览,不断点击和滑动鼠标。”不过,英国社会学家富里迪对此还是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他认为,无论互联网对现代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技术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疏离,不会直接导致阅读能力的危机和阅读的式微。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阅读方式来衡量和规范当代的阅读方式,而每个时代的人也总会寻找到他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紧张关系的新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尽管在社会上,在教育界,有许多批评数字阅读的声音,如认为数字阅读往往碎片化、浅表化,只能做到泛泛浏览,不能像纸质书籍一样画重点、标注、解释等深入挖掘,不利于深度阅读,等等。但是,数字阅读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形式丰富、方便携带、传播迅速等,同样受到许多读者的钟爱。海量的信息不可能瞬间在纸质书海中实现搜索,但数字化阅读方式完全可以,简单敲击键盘、滚动鼠标即可实现。面对急需的细碎知识或者最新消息,电子化产品以其强大的内存储量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及时的信息。
二、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1.8%的成年国民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长接近6个小时,短视频用户数也达到了6.4亿。2021年短视频用户达8.09亿。调查中的青少年儿童也有类似情况。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3%,其中0~8周岁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9.1%,9~13周岁少年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14~17周岁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3%。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一代是数字原住民,科学发展使数字化阅读以网络检索的便捷性、阅读形式的多元性、内容及载体的丰富性、阅读过程的互动性,创造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数字化阅读正大步走进儿童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父母对儿童数字化阅读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对儿童使用数字设备的抵触情绪正大为缓解。
事实也证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是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快速发生改变,诸如数字化阅读、网络阅读在改变着阅读的基本形态,书和非书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选择的焦虑,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出版,其数量前所未有地巨大,海量信息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却又充满了选择的困惑和焦虑,常有什么都读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读的矛盾感觉。这些新的情况,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会。正如宾夕法尼亚的媒体素养咨询专家费思·罗高指出的那样:“教授媒介素养并不意味着废弃纸质书。读纸质书与使用电子产品,这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竞争。毕竟,纸质图书也是一种媒介。我们只要快速地浏览几个网站就能明白,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针对纸质图书的读写能力,就无法具备针对其他媒介的读写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体现文明素养的阅读观和阅读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阅读的本质。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看,阅读的本质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互动,这既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阅读的成效、阅读的价值都取决于互动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与灵感,帮助他们获得新知、成长心智,也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情操,是否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灵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著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就在于不同时代的阅读主体在和它们相遇的时候,总会被击中,被感动,总会激发出创造的灵感,或者产生批评性的思维。阅读的文本如果不能够产生上述的效果,不能够赋予内容以真正的意义,那么,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之间就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互动也就没有真正地发生。正如阅读社会学家富里迪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所说:“阅读的历史总是同寻求意义的活动相关联。而且意义——无论是宗教意义、哲学意义还是科学意义——总是通过提供对真理的洞见来获得自我实现的。阅读一旦丧失其寻求真理的潜能,便会沦为一种平庸的活动。阅读一旦沦为工具性的技能,它的作用便会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信息的获取。”所以,如果阅读离开了意义的发现,只是变成了简单的阅读技术或者读写能力,阅读本身也会丧失其魅力。如果在认识阅读的本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通过什么媒体阅读,就不是问题的核心了。
其次,要注重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读写能力。近年来,关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全美英语教师协会(NationalCouncilofTeachersofEnglish,NCTE)和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IRA)2013年发出倡议书,提出“要想全面参与和融入21世纪全球化社会,孩子需要更复杂的读写技巧和能力”。他们认为,在21世纪,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意味着需要掌握多种读写技能,意味着要能够理解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创造、批判和分析通过多种媒介呈现的文本。学生需要理解视频、数据库或者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其他语言和文化。这是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的挑战。青少年需要学会通过竞争和合作去创造一个共享的未来。他们把这种技能称为“21世纪读写技能”。其他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此也有着相似的说法。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新读写能力,其实是在把握阅读本质的基础之上,重点培育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批判性探究的品质,让他们不管从什么媒介上看到文字和图片,不管这些文字和图片是呈现在纸面上还是屏幕上,都能够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当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时,他们也能够对观点是如何被传播的,书籍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媒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等问题有所认识。
再次,加强数字阅读资源的建设。要加快配备数字阅读终端设备,学校图书馆除配置纸质图书外,还要添置电子书、电影、音乐、游戏和在线课程等,筛选高品质的移动终端APP,提供网络导航服务。要探索开展“互联网+阅读”的数字化书香校园活动,把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有效地融合起来,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要加强新媒体阅读的课程建设。在互联网信息量超大的情况下,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特定的课程,教学生学习搜索、筛选、判断、反思。21世纪伊始,webquest(网络探究)课程在欧美各国火爆,它要求学生自己成立探究小组,在网络上搜索相关问题的资料,并通过审辩思维与讨论,判断信息的类型、真伪、价值倾向等,形成自己的报告。同时,需要学校提供经过适当筛选的有效信息,供学生学习,形成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教育背景的信息系统,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逐步对其放开。另外,要推动建立起互联网阅读共同体的伦理规范,教育学生具备网络自我保护能力与抵抗力,让他们远离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
三、从人工智能反观人类阅读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关系的问题相类似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阅读的关系问题。以此审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自身的阅读,许多疑惑也可以迎刃而解。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的阅读活动。每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整个人类精神成长的历程。人的智慧、人的思想是无法通过基因遗传的,也无法像机器人一样通过芯片置入。尤其是蕴含了情感熏陶、价值观涵养的阅读,没有个人的深度阅读与思考,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通过阅读,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对话,不仅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不仅机器无法代替,人自己也无法彼此代替而进行阅读。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阅读。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替代人类的阅读,但是的确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阅读。如查找资料性质的阅读,未来就可以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做。机器人还可以帮助人对书籍进行“初读”,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为人们进一步深入研读提供基础资料。机器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对读者阅读口味的了解,对图书进行分类分级,帮助读者寻找最合适的读物,等等。再如,人工智能可以读书给人听。现在网络上听书平台的火爆,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业余听书的需要。据第三方数据公司艾瑞咨询的统计,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用户规模达4.9亿。同时,现在的电脑在模拟人声方面已经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能够“无限接近”真人的声音,甚至连人在朗读时的感情色彩也可以被人工智能“高仿”。读者可以选择他最喜欢的偶像为自己朗读,从而获得阅读接受的亲近感。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在跑步运动或者其他活动时“一心二用”地听书,也可以帮助尚不识字的幼儿进行阅读。另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让阅读超越现有纸质媒体的束缚,进入多媒体多感官的领域。阅读时加入全息投影与成像技术,会创造一番全新的阅读体验。现在,二维码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图书,以及近年很流行的AR(增强现实)图书,使多媒体阅读得以实现。
总之,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技术如何进步,作为人的精神发育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阅读永远是必需的,而且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未来的阅读,也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从阅读方式到阅读内容,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机结合体”,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者,是人脑加人工智能的合体,人们会把简单的、工具性的、检索性的阅读交给智能机器人,会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让机器人为自己读书,阅读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将会帮助人类智慧阅读、高效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