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五讲(第2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47
4.3折
¥
62
全新
库存35件
作者张岂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209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30978774
上书时间2024-06-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岂之,男,1927年11月生。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曾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宋明理学史》。主编《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等。
目录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1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1
《中国历史十五讲》修订版序/1
第一讲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一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近世史家对炎黄传说的认识/
三多源的文明·多元的文明/
四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第二讲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
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
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四关于秦朝兴亡的思索/
五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
第三讲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
一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康雍乾盛世/
四盛世的透视/
第四讲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
一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二“车同轨”与“书同文”/
三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
四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第五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中国”与“天下”/
三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
四统一的经济基础/
五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六统一过程与民族融合/
七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政治、选官和法律制度/
一国家机器的演变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从世袭到选举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三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
第七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进步/
二农学的成就/
三历代王朝的农业管理形式/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五历朝重农抑商政策和商业的艰难发展/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
三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第九讲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
二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秦汉时期的社会风尚/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六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特色/
七宋元时期社会生活透视/
八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
第十讲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二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三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四百家之学融合的尝试/
五道教、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
六儒、道、释的思想融合与创新/
第十一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
一源远流长的文学渊海/
二异彩纷呈的书画苑囿/
三繁花似锦的乐舞艺术/
第十二讲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史学及其特点/
二两汉时期的历史理论与史学实践/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史学发展/
四宋元明时期的史学/
五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史学/
第十三讲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二中国古代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衰落?/
第十四讲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
一清朝的封闭、落后和西方近代化潮流/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三清末民初制度变革的尝试/
四新文化运动与社会思潮的激荡/
五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第十五讲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一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三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四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五迈向跨世纪发展的新阶段/
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跨越/
内容摘要
本书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重点是古代史。十五讲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近代历史、共和国史。本书第一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已经印刷14版。现经跟主编和作者商量,请他们对全书做了修订,修订了一些过时的观点和例证,加进了现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希望更加便于读者阅读。
主编推荐
名家大手笔写的通俗畅销书,值得向大众推荐。
精彩内容
第一讲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中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以沿承之久远,创造之宏富,形式之繁盛,影响之广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比较,数千年来,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确。
中国文明对于世界文明有辉煌的历史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我们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对于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的认识,长期以来仍然存在许多有待于进行认真的科学探索的课题。
一代代学者对于“探源”‘寻根”的探索,使我们的认识向科学的方向推进,借助考古新发现的证明,已经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
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的事迹。实际上司马迁
关于早期文明时代以前的历史的理解,都反映在关于“五帝”的生动记叙中。司马迁明确说到有关“五帝”的文字来自有关文献记载,并与民间传说一致。他写道,自己曾经西到空桐一带,北至涿鹿地方,东方则走到海滨,南方航行于江淮,所到之处,访问当地长者,都传诵黄帝、尧、舜故事,虽然文化渊源不同,地方风教有别,有关先古圣王的传说,大体脉络是相同的。可见“五帝”传说很早就已经广泛流
布。
通过对许多民族的早期
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神话传说常常和历史事实相混杂,有时候,“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能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分析中国远古传说,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在“轩辕”所处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百姓受到残害,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受到天下的拥戴。在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族集团之后,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图1)。司马迁写道,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据说黄帝不惮辛劳,游历四方.行踪遥远,他曾经东行至于海滨,又西行至于西北高原,又南行至于长江.又向北方用兵,驱逐游牧部族势力.后来在涿鹿附近的平原修筑城邑。
长期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地。黄帝行政的主要内容,是所谓“抚万民,度四方”。
他通过以交通实践为重要内容的行政努力,实现了所谓“万国和’,的局面。
《吕氏春秋·荡兵》说,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由来已久,黄帝以善于用“水”著名,炎帝则以善于用“火”著名。这样的说法,或许反映黄帝部族集团可能曾经以河滨作为早期
发展的基地,而炎帝部族集团则起初比较重视山林的开
发。黄帝和炎帝,都可能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某一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领袖的姓名,也可能是某个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的代号。
有的学者认为“炎帝”就是“神农”,也有学者认为“炎帝”与“神农”无关。炎帝传说多有关于“火德”的说法,很可能体现了远古时代利用“火”垦荒农作的历史性进步。炎帝传说的发生,可以看做是农耕业发展必然经过的历史阶段的反映。这就是在茫茫山野原生林密集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炎帝,或许可以看作发明和推广“刀耕火种”农业技术的先驱。传说中炎帝创业的地域,据《淮南子·时则》记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炎帝于是号称“南方火德之帝”(《淮南子·时则》高诱注),据说又“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所谓“南方”.指示了炎帝部族或部族联盟鼎盛时期活动区域
的大致方位。传说中的这些内容,与长江流域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是相符合的。
由于生产力的突出进步,当时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迈进。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对于炎帝时代历史文化进程的追述,描绘了一幅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画面。据说当时社会在平和的节奏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和谐,在同一社会结构内部,人际关系也十分友好。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和平宁静而农耕生
产得到空前发展的情形。
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的部族、部族集团或者部族联盟,有的学者认为除了黄帝和炎帝之外。还有蚩尤。
也有的学者认为,和黄帝、
炎帝并列的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是苗蛮。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文化分析,认识不能一致.是因为有关传说时代的文字遗存本来就零散、片断而且未能确信的缘故。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