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研究
  •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研究
  •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69 3.1折 89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项目组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97400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202788208

上书时间2024-06-0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吴滨中国科学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院。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动能经济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第一届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主持或参与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院重大、高端智库、学科建设、院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环保部、工信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业研究项目数十项,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等领域规划、政策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独著或参与撰写学术著作10余部,提交的要报和研究报告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目录
第一章 颠覆性技术创新概述 1
一、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展脉络 1
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内涵 5
三、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征 7
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分类 9
第二章 创新生态理论概述 14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演变 14
二、创新生态系统概述 17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22
第三章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理论基础 28
一、颠覆性技术创新阶段划分 28
二、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 41
三、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分析框架 43
第四章 科学突破阶段创新生态分析 47
一、创新主体分析 47
二、创新要素分析 50
三、创新环境分析 55
第五章 技术选择阶段创新生态分析 62
一、创新主体分析 62
二、创新要素分析 72
三、创新环境分析 75
第六章 技术锁定阶段创新生态分析 82
一、创新主体分析 82
二、创新要素分析 85
三、创新环境分析 87
第七章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路径演化——以智能交通为例 95
一、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阶段 95
二、智能交通创新生态演化规律 101
第八章 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现状及启示 131
一、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现状 131
二、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启示 135

内容摘要
本书从创新生态的视角研究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通过颠覆性技术在科学突破、技术分叉和产业锁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机制的分析,来总结不同阶段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的演化特点和演化规律。

主编推荐
1.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组织专家团队,资深创新管理、产学研合作研究专家著,全面探讨如何突破创新主体壁垒,走出符合国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2. 要实现创新,就要先培育适合创新的生态环境!3. 3大阶段、4种要素,归集、整理创新生态的普遍路径与规律!

精彩内容
自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后,关于创新的研究开始层出不穷。技术和组织的创新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解释也会随之演化和发展。从熊彼特的研究出发,后续研究逐渐深化和完善,相关理论也持续发展。不同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概念来阐释创新的发展及其影响。一般来说,主流研究将技术创新分为两类,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都表达了相似的含义:第一类是非连续性的创新,相似的概念还有革命性、突破性、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第二类是连续性的创新,相似的概念还有演化性、渐进性的技术创新。还有学者提出了能力加强型不连续创新和能力破坏型不连续创新,以及模块创新和架构创新等相关概念。其中,创新对新入者和在位者的影响是研究的一条重要脉络。
杜瓦(Dewar)和达顿(Dutton)等学者区别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基于不同的科学与工程原理、包含较高程度的新知识、可以开发出全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的创新;而渐进式创新则注重在现有产品中引入细微的变化、对现有设计的潜能进行更为充分的挖掘。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何种组织、战略或结构等易产生或采纳突破性创新或渐进性创新,由于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还未涉及创新对新入者和在位者的影响[1]。
迈克尔(Michael)和菲利普(Philip)基于公司能力,进一步解释和拓展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同时还剖析了能力加强型不连续创新和能力破坏型不连续创新[2]。根据他们的观点,能力破坏型不连续创新是一种与既有技术完全不同的创新,尽管它会损害现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却可以形成一种崭新的生产模式。在对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他们还运用行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能力加强型不连续创新大多集中于在位企业,而能力破坏型不连续创新则大多集中于新入企业。他们研究的重点既包括两种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也包括产品和流程创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基于对新入企业和在位企业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发现新入者可以在一些产品中实现对在位者的替代,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新旧企业的博弈。1990年,迈克尔和菲利普又提出了主流设计的概念,认为主流设计是一个在某产品类中具有支配地位的架构,是经过能力破坏不连续创新后形成的,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性质。基于主流设计的概念,他们还搭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围绕主流设计对创新周期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他们在新旧企业的博弈问题上仍然缺乏较为有力的理论解释[3]。
1990年,丽贝卡(Rebecca)和凯姆(Kim)从实际案例中发现,即使是细微的创新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竞争优势,甚至颠覆在位企业,从而提出了包含模块创新和架构创新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如图1-1所示,这个模型通过核心概念和产品架构两个维度区分了模块创新、架构创新、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4]。他们认为架构创新是一种在保留产品部件及部件所蕴含的核心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改变产品架构有效性的一种创新;模块创新是一种只改变核心概念而保留产品架构的创新;而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则是两个维度的极端状态。从该模型出发,丽贝卡和凯姆认为架构创新并不属于突破性创新。从某种程度上看,丽贝卡和凯姆已经开始重视对新入者与在位者之间博弈关系的研究,他们基于半导体光刻技术架构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架构创新实现了新入企业对现有企业的替代,尽管其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有限,但为后续颠覆性创新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