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中国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中国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3.83 6.4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陆威仪|总主编:(加)卜正民|译者:李磊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64354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646820

上书时间2024-06-0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二卷!
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南北朝史新作,最新出版;英语世界最好的南北朝史佳作,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南北朝史首选!
论述清晰、极具说服力,史实编排甚为有序得当:历史、宗教、科技、文学和考古相继展开,一部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史学佳作!

作者简介
李磊,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卜正民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亲自撰写其中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已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杀千刀》等。
陆威仪(MarkEdward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目录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南北中国的地理
  农业与治水
  山脉与移民
  书写边缘
  画家、隐士和圣地
  精英地域意识的诞生
第2章  世家大族的兴起
  世家大族对地位的追逐
  汉朝的崩溃与三国的兴起
  人性识鉴及如何获取官职
  精英的清谈与隐逸
  世家大族的黄金时代
第3章  军事王朝
  军事王朝的起源
  南方军事王朝的统治
  北方的军事王朝体制
第4章  城市
  地方城市与风俗
  城市景观、别墅和园林
  作为半公共空间的佛寺
  城市经济
第5章  乡村生活
  新型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南北方家庭的社会结构
  国有土地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品
第6章  外部世界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定居的邻邦
  贸易与佛教
  在中国的外国人
第7章  重新定义的亲属关系
  墓地与节日
  书写血统7
  亲戚关系与佛教
  女性的新角色
第8章  佛教与道教
  制度化的道教
  制度化的佛教
  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叠加与借用
  驯服荒野
  探索神秘
第9章  书写
  抒情诗
  文学理论
  书法
  叙述文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陆威仪编的《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精)》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从地理情况、世家大族、
军事与战争、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外部关系、亲属关系、宗教信仰、文字与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自统一的秦朝以来首个南北大分裂时期——南北朝的整体面貌,史料新颖,视角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北朝史佳作。

精彩内容
 第7章 重新定义亲属关系南北朝时期,家庭组织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元素。尽管较大的宗族可能仍有数百个乃至数千个家庭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各个社会层面,最基本的家庭单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直系家庭,并在所有儿子之间分配财产。东汉时期也有一些富裕的家庭三代人都生活在一起,但这种家庭并不常见。无论如何,新的实践允许这些家庭与其他亲属联合起来,重新建立家庭的结构。
家族墓葬群的存在与新兴的节日使更多的远亲能够聚在一起,寻求合作与互相帮助。新的写作形式或者旧形式的延伸使用,改变了大家族中的宗亲对他们自己成员身份的看法。制度化宗教的兴起为妇女们提供了一个离开家庭的途径,使之能够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公共角色,甚至能成为一名作者。最后,佛教通过提供一系列确保人们轮回后能够拥有更好生活的宗教仪式,改变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改变还重新强调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使得父子关系不再是谱系结构的唯一纽带。
墓地与节日在汉朝末年与唐朝之间的时代里,家庭与祖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家族墓地群的建立,一是分散至各地的同宗家族成员在清明节,即寒食节时,会在墓前进行定期的聚会。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把更多人当作亲属联系在一起。
在墓地系统化的构造中,同一家族的不同家庭成员埋在此处,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汉朝统治的最后一
个世纪。在西汉,宗祠是与个人墓葬相结合的,因此被当作个人纪念堂。然而,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在多墓穴的家庭墓葬前建立祠堂。这些祠堂最开始的时候仍然是用来纪念个人的,但是随着后来亲属被埋入其他的墓室,祠堂变成家庭或家族的纪念场所,在那里,后代们向共同的祖先及其他埋葬在一起的前辈们祭献。从汉代的例子来看,这种祠堂纪念的祖先一
般不超过四代,也没有将同一代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内。
除了为一个家庭建立的多墓穴墓葬,汉代的中国人还更进一步,将在世时没有住在同一屋檐之下的亲属埋在同一墓园里。统一安排墓葬模式始于西汉皇帝的“山陵”。东汉皇帝不再埋在人造假山中,但是他们的陵园却被安置在都城洛阳城墙以外的指定区域内。在东汉晚期,安排亲戚埋在同一个墓地的做法在精英家庭中更为普遍。陕西潼关附近发现了弘农杨氏的墓葬,有七个家庭的独立墓葬从东往西依次排列。墓志确定了六个人的身份以及四个墓的埋葬日期。最东边的墓属于杨震,他于126年下葬;倒数第二个墓穴里的是下葬于173年的杨震的一位孙子;最后一个墓可能葬的是他的一位曾孙。因为杨震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两个埋在这里,可见墓地的其他墓穴是为辈分较高的直系亲属,而非旁系血亲准备的。
另外一点,取代汉室的曹氏家族的墓地也反映出这种松散的结构。郦道元作于6世纪早期、全面描绘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水经注》中描述了这个2世纪晚期
的墓地。他描述了四个墓。其中三个,属于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墓葬,组成一团,另一个墓属于不同分支的家族成员,在同一地点被单独安葬。开始于1974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五个大型的多室墓,分布在方圆1.25公里的区域内,唯一紧靠在一起的两个墓穴属于一个父亲与他的儿子。在这个大区域内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墓葬群或大墓丘,当地人通常称之为“曹氏山”。这个家族墓地的墓葬有的有祠堂与其他石碑,有的则没有,差异很大,而这种松散的安置关系可能反映了这个家族在现世生活中就非常分散与疏远。
从铭文中我们知道,在现代山东省发掘的武氏家族墓地包含三代人的至少五座墓葬。由石柱搭起的拱门与石头雕像标志着墓地的入口,墓葬分散为几个单元。这些墓葬都没有被发掘,但是由于在这一地区的精英中流行把不止一代家庭成员葬在同一墓室中的多个墓穴中——曹氏家族墓地离此并不远——武氏家族很有可能也是效仿此行。有两座像这样的墓被发现,但是它们与武氏家族的关系并不清楚。铭文表明家族中不只有一个分支被埋葬在这个墓地中,这显示出此地的旁系比西边的杨氏家族更为广泛。妇女们可能也
被埋在墓地中。
在南北朝时期,多个地区开始出现家族墓地。在南方,考古学家发掘了宜兴周氏家族的墓地,墓葬的时间是在3世纪晚期和4世纪早期,有六座墓葬聚在一
起,这个地方被称为“周墓墩”。埋葬在这里的人们属于南方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们给予吴国以及随后的西晋重要的支持,但是在4世纪早期,因起兵反抗北方来的移民而最终遭到摧毁。这六座墓沿南北轴纵列,进入墓穴的通道面向东—东南方向。P165-16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