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研究(2014年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23
5.5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编者: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3523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592877
上书时间2024-06-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语丝派
李浴洋 《语丝》:1920年代中国的文坛生态与
文学经验 001
吕周聚 “语丝”与周氏兄弟 008
倪玲颖 “语丝派”与中国民俗学的兴起 014
汤志辉 江绍原与《语丝》 020
吴晓东 “语丝”风格的继承与出离:林语堂的
小品文运动 027
许建辉 “语丝人”信函一束 034
徐 晋 “语丝人”与《红楼梦》 040
柳 青
崔庆蕾 面向时代的写作 046
鲁太光 “梁生宝”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051
李继凯 柳青的“创业文学” 059
阎浩岗 《创业史》的艺术魅力 065
刘 宁 柳青的文学遗产 072
张永东 柳青与秦地文化 076
未名社
王士强 新诗初创期的有益探索 082
马 兵 “荒坡上的歌者” 089
王 源 人生实难 大道多歧 095
陈 宁 未名社时期台静农的经验世界 102
许建辉 “未名”鸿印 107
葛 涛 未名社成员七封集外书信考释 115
梁 斌
陈建功 其人已逝 其道弥著 122
张元珂 《红旗谱》的版本体系、文本改写和
手稿样态 125
钟桂松 茅盾看《红旗谱》 135
张元珂 梁斌记忆中的左联保定小组 137
浅草—沉钟社
陈志华 奇幻题材创作与浅草—沉钟社的浪漫色彩 140
崔庆蕾 《浅草》的办刊理念与编务活动 146
北 塔 冯至对鲁迅的赞誉为何不那么领情? 151
卢 桢 浅草—沉钟社的诗歌创作 160
刘 畅 “浅草—沉钟”时期的陈炜谟及其小说 167
许建辉 “沉钟人”的最后一次“集合” 173
王 雪 晓 珂 “沉钟丛刊”版本信息及传播史话 179
杨 沫
张艳梅 杨沫的革命叙事与我们的历史反思 186
刘 涛 谁主沉浮? 192
李思清 有关林道静身份的言说史 198
张元珂 《青春之歌》茅盾眉批本杂议 204
钟桂松 茅盾为《青春之歌》定音 211
崔庆蕾 杨沫致丁玲的一封信 214
湖畔诗社
王士强 “青春期”的抒怀 219
霍俊明 “湖畔”情诗与“水仙”命运 226
吴周文 朱自清与湖畔诗社 233
张元珂 崔庆蕾 《蕙的风》《湖畔》的传播效应与
销售状况 240
许建辉 “湖畔”拾遗 246
张元珂 吴奎莲 湖畔诗人诗集出版与版本流变 255
吴 强
许建辉 吴强与《风雨》周刊 260
崔庆蕾 读《〈红日〉创作大纲》手稿 264
山药蛋派
方 奕 刘冬青 “山药蛋派”:一个特殊时代的
文学印记 269
梁向阳 陈忠红 “山药蛋派”的初次亮相 274
段崇轩 “局内人”眼中的“山药蛋派” 280
张元珂 赵树理致徐懋庸一封信的文学史价值 287
王 雪 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294
浩 然
鲁太光 农民抗争宿命的精神历程 300
阎浩岗 浩然对现当代小说的独特贡献 312
李云雷 论浩然的“自传体三部曲” 320
梁秋川 《艳阳天》: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 327
李杰俊 《金光大道》:“史诗”追求和“史传”笔法 332
任相梅 “文革”中的浩然 339
刘国震 浩然史料研究二题 347
“荷花淀”派
杜玉梅 孙犁与“荷花淀”派 354
麦 冬 《山地回忆》的创作灵感和修辞策略 361
梁 爽 孙犁的延安之路 367
曾镇南 真正文学批评家的风采 372
金 星 韩映山:荷花淀里迟来的歌者 379
许建辉 渴望超越的苦闷 385
张元珂 尹淑珍 《荷花淀》的版本体系与读者接受 390
周立波
贺绍俊 周立波在乡土文学上的特殊意义 397
梁向阳 王 姗 周立波的延安之路 403
胡 旗 从“曾五喜”到“刘雨生” 408
商昌宝 温故与反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接受史中的周立波 414
后 记 419
内容摘要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编的学术研究刊物《经典作家研究专刊》,实现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更新新文学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新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展现文学馆人风貌及学术体系对文学研究的贡献。专刊每月一期,每期研究一位经典作家或一个文学思潮、流派。现将专刊所发文章精选篇目以《现代作家研究》为名结集出版,方便大家阅读和珍藏。丛书以年份为卷次,每年一卷,此为2014年卷。
精彩内容
《语丝》:1920年代中国的文坛生态与文学经验李浴洋《语丝》与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1924年10月,因《晨报》代理总编辑刘勉己撤换鲁迅的“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副刊编辑孙伏园愤然辞职。在日后的文学史家看来,“由此引出的是1920年代思想、文化、文学界的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说其“不大”,是因为在波诡云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世事白云苍狗本来就是常态;又道其“不小”,则是由于从中可以见微知著,揭橥1920年代中国文坛的诸多变向。不过与其“前提”相比,更为重要的无疑是其直接导致而又影响深远的“后果”,即一个月后《语丝》的创刊。正是《语丝》,真正深刻地介入与反映着文坛甚至社会的转型,成为1920年代中国的一份别样记录。
1924年11月17日,《语丝》第1卷第1期在北京出版。《语丝》的问世十分顺利,不仅鲁迅倾力“加盟”,周作人与孙伏园也是一拍即合。11月2日,周作人与钱玄同、章川岛、江绍原、顾颉刚、李小峰等人一道,应邀出席了孙伏园组织的聚餐会。会上拟定了杂志的创刊事宜,而此后聚餐会也成为了《语丝》同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16位“长期撰稿人”,除周氏兄弟与孙伏园等人外,还有林语堂、章衣萍、孙福熙、王品青、冯沅君、孙斐君、吴曙天与蔡漱六。此外,尽管在创刊时未曾“著籍”,但很快也是《语丝》的“长期撰稿人”的还有刘半农、俞平伯、废名、徐祖正与张凤举等人。可见,孙伏园从《晨报》辞职虽是事发突然,但这一杂志甚至阵营的集结却又具有必然的趋势,而这正与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的生态变迁密切相关。
从1917年开始,北京大学与《新青年》播撒的新文化的火种在全国渐成燎原之势。经由大学、杂志、社团以及理论建设与文学论争的推动,一个超越了区域与文类界限的“新文坛”日益形成。新青年社与新潮社在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过随着1920年《新青年》杂志南迁上海,原本统一在“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旗帜下的不同立场与思路的知识群体也开始分化。同年底,胡适致信陈独秀,提出“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篇幅不求多,而材料必求精”。次年初,他又致信李大钊等《新青年》主要撰稿人,重申“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Russia(苏俄,编者注)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辟学术艺文的杂志”。
1922年5月7日,胡适主导的《努力周报》创刊。14日,他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在第2号上发表。6月20日,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顾维钧、罗文干等人发起谈话会,召集了丁文江、张君劢、蒋百里、林长民、陶孟和与李石曾等人参加,形成例会。9月3日,他期待的“专辟学术艺文的杂志”《读书杂志》作为《努力周报》的附张开始出版。在《努力周报》与另外一份以欧美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杂志《太平洋》的基础上,《现代评论》杂志于1924年12月13日创刊。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胡适等人以其认为恰当的方式接续《新青年》精神的一种尝试。
无独有偶,鲁迅等人在1920年后也在积极探索继续进行“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道路。研究者发现:“整个1920年以及1921年的上半年,鲁迅除了创作小说《风波》《头发的故事》与《故乡》,所做的就是翻译和校勘整理《嵇康集》,杂文的写作几乎停止。”直到1921年10月12日孙伏园创刊《晨报副刊》后,他才进入了又一个文学与思想的活跃时期。除鲁迅外,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章川岛与顾颉刚等人也经常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而他们正是日后《语丝》的主要作者。《语丝》的另外一个渊源则是《新潮》杂志。不仅创刊时的16位“长期撰稿人”多为新潮社成员,从1924年11月17日到1926年2月1日,前64期《语丝》杂志的社址也都在“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自1920年10月当选《新潮》主任编辑的周作人,更是直至1927年10月22日《语丝》被奉系军阀查封前,成就最为辉煌的前154期杂志的实际主编。可见,《语丝》的集结乃是《新青年》中不同于胡适等人的另外一种“新文化”方案在1920年代的直接呈现。
在不同的知识群体以及社会力量的分化、冲突、对话与调和中,新文学的文坛转型在1920年代悄然发生。与“五四”前后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无疑更趋制度化与结构化。文坛内部丰富与复杂的面向,开始在不同阵营的文学趣味与话语资源中体现出来。《语丝》不仅以其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文坛转型的历史进程,而且也自觉内在于这一制度与结构中。因此自创刊起,《语丝》就十分注重在一种相互关系中确认自家在文坛上的位置与功能。
《语丝》创刊于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时期。周作人执笔的《发刊词》开宗明义,针对当时万马齐喑的思想状况,表示“我们只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刊这张小报,作自由发表的地方”。这自然是自觉传承了《新青年》的精神与主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笔锋一转,强调“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做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混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这则显然是“左右开弓”,抱定了“横站”的姿态,而其所谓“主义”与“政治经济问题”针对的对象也不言而喻。“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是《语丝》的宗旨,也是《语丝》同人在众声喧哗的1920年代的文坛上,以《新青年》为背景,以《语丝》为前景,做出的鲜明选择。高长虹认为,“《语丝》仍然进行《新青年》的思想工作”。此说颇能代表时人的观感。
《语丝》第1期至第156期在北京出版,被查封后南迁上海。先由鲁迅主编了第4卷的52期,后由柔石与李小峰先后接编,出版至第5卷第52期,于1930年3月10日自行停刊。《语丝》行刊历时逾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长期出版并且几乎没有脱期现象的同人杂志(南迁以后情况稍有变化),而其盛衰也见证了1920年代文坛潮流的升降,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积累了一份宝贵经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