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里还亮着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8.72
2.6折
¥
34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周牧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007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4元
货号3495244
上书时间2024-06-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周牧所写这部民国战乱个人史《暗夜里还亮着灯》,与抗日时期沦陷区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除逃难生活外,又着重写当时学校教育与同学之间的情谊,使我们可以真切窥见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实况。作者从自己童年时期写起,兼记家族中的人物、故事,以及从童年到少年、青年时期在战乱中生存的状态,故事脉络分明,文字简朴动人。
作者简介
周牧,江苏吴县人,1930年出生于湖北一个败落的书香人家。祖父周仲岐曾参加辛亥革命,1938年前在湖北省政府担任过几任局长,曾任武汉市佛教协会会长。父亲周希文,黄埔军校六期炮科生,喜爱读书,对子女管教很严。生逢乱世,一生坎坷,无甚作为。周牧于194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50年任武汉江岸铁路小学教员,后分别在汉口铁路中学、武汉铁路师范学院担任教师,1980年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直至退休。现仍在教外国人学习中文。
目录
暗夜里,还亮着灯
爷爷
父亲和母亲
芳邻
大轰炸
逃到荆沙
西逃宜昌
返汉途中
难民的生活
家里添了个小天使
二姨一家人
回老家苏州
重回武昌老宅
在省中的那段日子
转学汉阳县中
天亮之前
金色年华——在省高那段美好的日子
我的希望
内容摘要
周牧著的《暗夜里还亮着灯》是一本关于民国战乱时期的个人史与非虚构。作者周牧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官宦人家,不久家道即衰落,由父亲挑起一家重担。作者详细记述了幼年随父母、亲戚一同逃难的生活,也记录了辗转在武昌省中、汉阳县中、伪省中的学习与成长过程。过学之心的旺盛,同学之间难得的情谊,以及在沦陷区生活的普通人心中的痛苦与愤懑,都有所描画。尤其是抗战结束后,作者进入湖北省高学习,在那里遇见了此后一生的挚友,与他们结下了深刻而真诚的友谊。战乱时期的亲情与友情之爱,几十年后娓娓道来,使人深深感动。
精彩内容
逃到荆沙我们逃难的第一站是荆州,这座古城安静宁谧,暂时还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息。
我们住进了一所古老的宅院里。这所宅院共有三进:第一进住着房东家的弟弟一家,第三进住着房东家的老大,我们则住在中间一进。父亲当时在沙市警察局已找到了一份科长的工作,他大多时候住在沙市,一周大概能回一两次家。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我和妹妹闹腾得可欢了。
房东家的老大六十多岁,须发已然全白,老伴的身体很弱。他们有一个女儿,十七八岁,娴静秀丽,常和三爹玩在一起。老大相信命,会看相,他常揽镜自照,并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是一副孤老相,怎么到了这把年纪,还没有应验呢?难道我看别人的相都看得很准,看自己的相就看错了,怪!”他的老伴总是一把抢过镜子,笑骂他:“迷信老
头,再不许你这样胡说。”那时真可以说是“祸不单行”。“脾寒”——即今之疟疾——肆虐,击倒了一大片人。我们家除我父亲、妹妹和我以外,都打脾寒;脾寒一发作,先发高烧,紧接着又冷得发抖。即使盖很厚的被子,也不顶用。母亲平时对我们管教很严,如今躺倒在床,病得昏天黑地,哪里还顾得上我们。我们就走街串巷,把荆州城跑了个遍。我们去过不少古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十殿阎君、白面无常、判官小鬼,还有那刀山油锅。这些古庙没有庙祝,没有香客,一走进庙门,就能感觉到阴气逼人。我们虽害怕,还是喜欢往里边钻。回家以后,我们扶母亲从床上坐起,便绘声绘色、满脸恐怖地讲给母亲听。
敌机已开始轰炸沙市。父亲每次回家,总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战争的消息。一次,我已快要入睡,母亲悄悄地对父亲说:“不知怎么的,我住在这个房子里一到夜晚我就害怕,你快在沙市找个住处把我们搬过去。”过了不久,父亲真的在沙市租下了一套房子。
但是要雇车把全家都搬到沙市去,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父亲想过几天等找到了足够的搬运的车再搬家。一向很尊重父亲决定的母亲这次一反常态,不管不顾地缠着父亲:“要是车不够,先把我们娘三个搬过去,再搬老人和弟妹。这里我一天也不想住了。”父亲没法,只好依了母亲,我们先住进了沙市的家。
住进新家的第二天早上,敌机突然空袭沙市,只扫射了几发子弹以后便飞往别处,大家都没在意。父亲的几位朋友来我家凑热闹,庆贺乔迁之喜,还要留在我们家打牌。父亲要陪客人,便没时间雇车去荆州搬老人来沙市。
当方城之战正酣之际,二爹灰头土脸地闯进门来:“我们都快炸死了,你们还有心思打牌!”父亲吓得脸都变了色,一问才知道,日机这次轰炸了荆州古城。母亲催二爹快讲讲家里的情况,二爹叙述那死里逃生的经过时,声音都在发抖:当时二爹正在堂屋里修钟,两个奶奶、大爹和三爹都在房里照顾病得很沉重的小爹。一个炸弹正落在后院,二爹已完全记不清他是怎么跑进奶奶的房间的,只听见房屋倒塌、砖瓦破碎的声音。除了第一进的房和第二进的奶奶的房间以外,别的房间都炸塌了。老大的女儿被炸死,老伴被炸断了腿,不久也因流
血过多相继死去。老大呼天抢地地哭喊着:“老天哪,你怎么这么快就应验了呢;我一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让我真的成了孤老呢?”母亲后来告诉我们,如
果我们不抢在头一搬到沙市去,我们母子三人肯定都会被炸死,因为炸弹就落在母亲房间的窗后边。受了轰炸的惊吓,小爹病势更加沉重,不久病逝于沙市。
这是我家被日寇间接杀死的第一人。奇怪的是,自从母亲搬到沙市以后,母亲晚上再也不感到害怕了,每晚都睡得很沉、很香。
在沙市住定以后,父亲找到了一家私塾,把我塞了进去。一个戴瓜皮帽的糟老头子,一间阴暗的课堂
,一本发黄的古书,几个和我年龄不相上下的小淘气,这样的学习生活真没意思。这个私塾一丁点儿也赶不上省七小,摇头晃脑讲课的塾师哪有七小的老师看着顺眼,更没有七小的老师讲课吸引人。一学期学下来,我只记住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谢天谢地,父亲这段时间,正在狂捧海派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蘅,顾不上我的学习。有时他请刘筱蘅吃饭,我还能叨陪末座。刘筱蘅只有二十几岁,是个长得很清秀而有几分女气的男子。每天晚上,他都唱压轴。只要父亲看戏,他都带我去。我讨厌大段唱腔,喜欢看武打戏,也特别喜欢青衣花衫的装束和跑圆场的碎步。刘筱蘅常常请父亲点戏,少不了要点脍炙人口的《女起解》《三堂会审》等。听得多了,我便也能跟着唱几句了,当然赶不上何小莲唱得有韵味。我感谢父亲,是他把我领进了京剧艺术的殿堂,我以后痴迷旦角艺术,都是那时扎下的根。
P21-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