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37
5.1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98885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455338
上书时间2024-06-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 002
02 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005
03 西汉的主流观念- 008
04 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 011
05 “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014
06 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018
07 王莽政权后期的骚乱- 021
08 众叛亲离的王莽- 024
09 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027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030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032
-----------------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01 从周到汉的天命观念- 038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040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044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048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051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054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056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060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064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067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070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073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076
-----------------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01 “历史以渐不以骤”- 080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084
03 汉朝二十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087
04 二十爵制的运转- 090
05 二十爵制的运转(续)- 094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096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099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102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105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107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110
-----------------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01 从汉字看稻米种植的扩大- 116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118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121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124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126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130
07 汉朝人的衣着- 133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136
09 汉朝人的居住- 139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142
11 汉朝人的出行- 146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149
-----------------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01 汉朝主流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世界观- 154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156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158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162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165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168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171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174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177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180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183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186
-----------------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01 前四史的崇高地位- 192
02 班固《汉书》与断代史传统- 195
03 比较《史记》与《汉书》,古已有之- 197
04 《汉书》的“志”是一项独特贡献- 201
05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204
06 《三国志》如何进入四史- 207
0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210
08 汉朝以后的人物品评风气- 213
09 毛宗岗品评三国- 217
10 三国观念是历史一步步架构出来的- 220
11 三国叙事中,蜀汉如何成为正统- 223
-----------------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01 汉末战争的土地问题根源- 228
02 土地问题带来社会流动问题- 231
03 给出的权力再也收不回- 236
04 洛阳的动乱和瓦解- 241
05 流民问题和掠夺问题接踵而至- 243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247
07 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251
08 三分天下与土地生产秩序- 254
09 西北地区无暇顾及- 258
-----------------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01 我不喜欢王充,但是王充很重要- 262
02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265
03 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 269
04 王充论儒学- 273
05 王充对儒家的批评- 275
06 王充的反驳有时候比他反驳的观点还混乱- 281
07 《论衡》与时代思想风气的转移- 285
08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289
09 《论衡》提供了魏晋游谈所需的奇谈怪论- 292
10 玄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295
-----------------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01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观念- 300
02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302
03 门第是六朝历史的真正重心- 305
04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的地方- 308
05 门第控制庄园,且不断强化- 311
06 从皇帝到平民,意义都已经改变- 314
07 身份决定一切- 318
08 贵族身份的区分与五石散- 322
09 清谈风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326
10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329
11 佛教的特殊地位- 332
-----------------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01 中国经历的系列冲击- 336
02 从印度佛教到中亚佛教- 338
03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亚洲历史- 341
04 原始佛教的起源- 344
05 悉达多的困惑- 348
06 悉达多求道- 351
07 原始佛教的教义- 354
08 十二因缘- 359
09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363
10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 367
内容摘要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5册《危机与考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东汉政权的基础是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曹操的崛起可不是因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实行屯田而来的强势权力;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精彩内容
第七讲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06“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董卓挟持献帝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后不久,就被王允和他的部将吕布联手杀了,这个过程在历史上留下了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董卓死后,他的军队被李傕和郭汜接收,二人又杀了王允,长安陷入一片混乱。混乱中,中国帝制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出现了,那就是皇帝和一群外朝大臣被迫离城逃亡。
上一次从洛阳到长安,他们还是在董卓军队的护卫下走的,然而这次,献帝和大臣们非但没有军队护卫,没有地方接待,甚至还要担惊受怕,躲避各方势力的袭扰。皇帝的尊严和待遇都降到了最低点。
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然后皇帝偕少数大臣逃亡回洛阳的这个过程,也摧毁了正常的外朝官僚系统,中央政府彻底瓦解了。与此同时,许多与宫廷有关的官书记录在迁徙中也逸失了,以致这段历史产生了很多的空缺,为后世各种戏剧创作提供了空间。
比如,从长安开始流亡,献帝究竟走了怎样的路线,一路上经历了什么事才到达洛阳,这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我们只知道他所经过的地方,要么他躲着这些地方势力,要么这些地方势力不支持也不帮助他。
董卓之乱后,各地的势力分布,基本上是袁绍在北,曹操在袁绍之南,袁术在曹操以西,这三个人的势力范围比较靠近洛阳。另外,刘表在荆州,孙策在东南,刘璋在益州,马腾、韩遂在西北,各占一方。主要的势力都分布在中原外围,中原已经荒废,维持不了像样的军事力量。
从这个时期的势力分布,可以看出两个有趣的重点。第一个是,曹操、孙策(及其年轻的弟弟孙权)各据一方,却没有刘备。此时的刘备尚未形成一股像样的势力。第二个是,各地主要势力,明显不只三股,值得一提的至少有七八股。
这也就显示了,三国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历史概念,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汉末真正的局势是群雄并起,各方割据,然而将这样的局面说成三国,一方面比较容易掌握、理解,另外一方面可以突显三角关系中的戏剧性。因此,后来三国的概念就被固定下来,成为这段历史的叙述框架。
献帝一路流亡,他本来想投奔势力最大的袁绍,但袁绍没有收留他。刚刚经过董卓之乱,包括袁绍在内的地方势力,都没有将这倒霉的流亡皇帝看作一项资产。他们记取了董卓的教训──立献帝,杀少帝,非但未能够号令天下,反而让自己变成各方公敌,给了大家团结起来对抗自己的借口。
当时的基本局面,是割据势力各占一方,并想办法向周围扩张,在扩张中,各方势力顶多就是与邻近势力发生冲突。然而,一旦将皇帝迎来,那他岂不是将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上,显摆地告诉各方势力团结起来与自己为敌,用集体的力量先把他攻灭了再说吗?就当时集体纷争的状况来看,皇帝在谁家,谁就一下子失去了合纵连横的空间,而成为其他各方首要的敌对目标。
没有人收留,没有人帮助,献帝不得已,只好回到已经残破、十室九空的旧都洛阳。后来曹操将他带到许都。后来的人们解释曹操的兴起,将“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作重要的策略。但是,看看前面董卓的例子,再考虑一下袁绍的选择,我们有理由对这个深入人心的解释,持保留意见。
这个皇帝真有那么大的价值,挟持他就能号令天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当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有什么样的诸侯?这个皇帝,九岁时由董卓拥立,随即被董卓带到长安,离开了东汉原来的政治中心;三年后,董卓被杀,长安因李傕和郭汜内讧而陷入战乱,献帝逃出,历尽艰辛,花了一年时间才回到洛阳。这样的皇帝,既没有权力基础,也没有领导资历,甚至没有了基本的皇帝尊严,除了拥有一个名号之外,还有什么?
再看,那个时代有像西周时期那样接受天子号令的封建式诸侯吗?从洛阳到长安,再回洛阳,中央朝廷根本就已经瓦解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系统运作也都断裂了,皇帝还能号令谁?如果皇帝能号令地方,他就不会如此悲惨地费一年时间才从长安走到洛阳。
献帝从来就不是自主的。之前“挟天子”的是董卓,而且董卓在“挟天子”之前,就已经先废掉一个皇帝少帝,后来还把少帝杀了。董卓死了之后,“挟天子”的是李傕和郭汜,他们享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了吗?没有。而且正是在他们“挟天子”的那几年里,天下分崩离析,而且各方割据势力显然视“挟天子”的董卓、李傕和郭汜为首要仇敌,因此联合起来与之对抗。
作为刻画曹操奸雄性格的戏剧性元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很有效果;但就历史的事实而言,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巨大的优势,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皇帝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光靠将献帝迎到许都,就能将许都变为政治中心,让各方势力听从曹操的号令,这是不合理的推论。比较合理的推论是将因果关系反过来,问一问:别人都不敢接受献帝,为什么偏偏曹操敢?袁绍不愿做的事,曹操做了。其他人担心这么做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并没有将曹操打垮。所以,并不是因为迎来了皇帝,曹操的势力才得以兴起,而是相较于其他各方,曹操这时已经占据了明确的优势,这样他才敢把皇帝接过来。
07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曹操真正的优势,也就是让他脱颖而出的因素,是屯田制。他懂得在根本上应对汉末乱局,也就是回归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与土地失去了稳固的联结,必定无法解决流民问题,只要流民不断产生,所有后续的问题也都无解。曹操在他所控制的地区进行的改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
曹操采用的举措是屯田。屯田意味着改变军队的给养模式。乱局中的军队,很容易变成有组织的劫掠团体,以战争抢夺的方式喂饱自己,进而壮大规模。曹操改变了这种模式,他以军队的组织、军队的行为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用治理军队的方式管理生产。曹操将不直接介入战斗的部分军人转化为农业生产者,逐渐形成兵农合一的模式,为军队建立了自主的经济基础。
除此之外,曹操还采取了另一项措施,就是招募附近的地主,让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生产者一并带过来。地主在一个地方长期经营,他的手下有佃户、部属、从吏等,在战乱中,他们同样面临流离失所的威胁,于是曹操便吸引他们投靠过来。地主过来之后可以保有原先的组织,在曹操的军事力量控制的范围内获得土地。他们得到这片土地,但地主仍然是地主,农业生产可以恢复、继续。这时进行生产的新土地,是受到军队保护的,其产出有一部分必须交给军队,却可以以此换取军队的安全保障,地主不用担心自己辛苦劳作的收成被抢夺一空。
当时另一股相对繁荣,势力较为稳固的地方势力,是荆州的刘表。刘表所占据的地方先天条件好,荆州既有的农业秩序被破坏得较少。曹操控制的青州、徐州一带,本来是农业秩序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如果不能找到方法重建农业,在经济发展上就先输一筹了,更无从与其他各方竞争。曹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看清楚了这一点,并借由屯田和保护归顺地主这两大举措,建立起安全、有保障的农业生产基础。
在此过程中,后来在中古社会极为重要的新关系也出现了。汉末乱局使原有的宗族系统瓦解了,流动中的人口很难依赖宗族组织,于是,一种新的联结方式产生。部曲和佃客就是代替宗族组织的暂时稳定的新关系。
部曲和佃客都是自愿的生产社群,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拥有军事身份。佃客加入农业生产社群,进行集体劳动,换取安全和温饱;部曲则同时具备军事身份,平常参与劳动生产,遇到战斗则披甲上阵,随同出征。这两种组织形式,一方面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基础,另一方面使人们获得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不必再流离失所。
曹操在历史上被刻画为奸雄,其骁勇、奸诈、权谋的部分过于突显,我们往往就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具备的开创性眼光。他不是仅靠骁勇、奸诈、权谋坐大,更重要的是他重新规范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靠着这种有开创性、又有根本性的制度安排,曹操控制的地区生产复苏,生产力开始提高,他才有条件将皇帝接过来,也才有实力以皇帝的名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与其他割据势力间进行合纵连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