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通胀,还是通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69 6.1折 65 全新

库存5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渡边努 裴桂芬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61047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1904074

上书时间2024-06-0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渡边努日本知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学系,现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曾在日本银行工作,担任过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是日本物价理论研究的领跑者,被誉为日本物价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人。
裴桂芬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创价大学、加拿大UNBC和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系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重点项目一项;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曾在《世界经济》《日本学刊》《求是》《证券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中、日、英文论文50余篇。

目录
第1 章 为什么世界进入通货膨胀时代?——重大误解和两个谜团 / 1
全球通货膨胀来袭 / 3
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俄乌冲突 / 8
通货膨胀的真凶是疫情传播? / 14
更大更深的谜团 / 25
正在改变的经济运行机制 / 35
第2 章 疫情如何愚弄了全球经济和经济学家 / 37
人祸和天灾 / 39
什么带来了经济损失——经济学家的误读 / 47
向全球传播的是信息和恐惧 / 57
通货膨胀终于来了 / 67
第3 章 作为疫情“后遗症”的全球性通货膨胀 / 77
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 79
中央银行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的 / 82
现代物价理论忽视的因素 / 93
“经济服务化”趋势的逆转——消费者行为变异 / 103
已经不再回归职场——劳动者行为变异 / 111
去全球化——企业行为变异 / 120
“3 个后遗症”形成的“新价格体系” / 125
第4 章 “两种病痛”的折磨——慢性通货紧缩+ 急性通货膨胀 / 131
落伍的日本 / 133
作为“慢性病”的通货紧缩 / 143
通货紧缩为何在日本如此根深蒂固 / 151
变化的迹象和两个场景 / 157
第5 章 世界各国如何抗击此次通货膨胀 / 179
欧美中央银行面临的矛盾和局限 / 181
对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担忧与“冻结工资” / 188
日本式工资物价螺旋模式 / 199
参考文献 / 221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研究当前全球性通货膨胀,以及通胀与通缩复杂问题的专业著作。
作者破除了此前经济学家和央行的误判,指出整个世界突然开始物价高涨,根本原因并非俄乌冲突,而是疫情带来的范式转变。其创新性地找到现代物价理论所忽视的因素,通过分析欧美和日本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阐述了为什么稳定物价的传统工具无效,央行的局限性如何导致其应对新通胀的无力,揭示出日本及各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书从消费者行为变化、劳动者行为变化到企业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强调,新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并深刻改变全球经济运转的动力。在这个关键节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如何应对,如何做出选择至关重要。苦于“慢性通货紧缩”和“急性通货膨胀”两种病痛的日本需要找到特别的药方。
本书为我们深入理解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性通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中国稳定经济增长,预防通胀和通缩,提供重要参考借鉴。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投资者及消费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精彩内容
中文版序《通胀,还是通缩——全球经济迷思》被翻译成汉语,中国的读者能够看到这本书,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向翻译本书的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裴桂芬教授和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表示真挚的谢意!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些调整,许多观点认为中国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并时有耳闻说中国正在步入日本所经历的长期萧条,中国早晚都会进入“日本化”(Japanification)路径等观点。我不是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也不能准确地评价这些说法是否妥当,但是,从我供职的东京大学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实际上都是非常活跃和优秀的学生)的口中,也多少了解了一些中国经济的情况,我逐渐感觉到中国经济还是和日本经济存在很大差异的。当然,从同处东亚地区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来说,相似性还是很多的,同时也存在与相似性相当或者更多的相异之处。因此,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走上日本化道路。
即使如此,正确地描述日本经济过去30年所走过的历程(遗憾的是失败教训多于成功经验),对于思考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异同,肯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如能起到这个效果,作为作者,我将喜出望外。同时,我还非常期待中国读者针对本书提出更多的感想或意见。
本书主题是解释世界范围内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并说明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物价状况。由于通货膨胀是不断变化或进展的现象,本书展现的也是2022年6月到8月期间我的观点。至今已经过了一年多,最近好多日本读者问我的想法是否发生了转变。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出版一年后的想法。
通览本书内容,如果再版的话,关于欧美为核心的世界范围内物价问题的分析,我想是不需要做出修改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日本物价的分析,即使现在写,恐怕还是这些内容,而就未来愿景而言,恐怕还存在疑惑,一年之前我没有这个疑惑,由此可以说,这是我在这一年内形成的。要问这个谜团是什么,它与本书提到的“同步”和“异象”关键词密切相关。
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起因于疫情,疫情引发了消费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变异,并且这种行为变异“同步”发生在全球,因此形成一种超乎异常的力量冲击全球经济,带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物价和高工资。
与此同时,日本的物价状况与欧美国家出现了差异。如果说欧美国家物价的关键词是“同步”的话,日本物价的关键词却是“异象”。
20世纪60年代非常活跃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讲过一个笑话,“世界上有4类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阿根廷”,突出了日本和阿根廷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日本当时被提名,大概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日本已经失去了高增长,也就不是那个意义上的“异象”了。但是,自1995年以来的1/4个世纪,日本工资和物价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异常状态。由于工资和物价不变,利率也长期为零。日本的工资、物价和利率3个变量的异常值,又一次验证了库兹涅茨的玩笑。
1995年以后的日本属于“异象”,这是毫无疑问的。物价每年保持不变是理所当然,工资维持不变是理当如此的,维持零利率水平也成为理所当然,这种独特的“理所当然”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受到雷曼兄弟事件等海外冲击之后,依然没有动摇这些“理所当然”。但是这次疫情的冲击破坏力超强,2022年春季开始日本社会的“理所当然”现象开始出现裂痕,本书写作过程中那些数据就是明显的证据,对此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现在的谜团到底在哪里呢?当时我的考虑是日本应从“异象”中摆脱出来,使物价、工资和利率回归到正常值,并探讨回归的可能性路径。但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会超越正常值,达到当时欧美国家曾经有过的异常值(通胀率及利率过高意义上的异常值)。我现在与当时的认知差异也就在这里。欧美国家因病毒传播招致物价和工资动荡,整个社会陷入混乱,日本也出现了相同状况,现在我认为日本与欧美国家“同步”的可能性不是为零。这个观点已经被写作本书时的几个现象或数据所证实,首要的就是日本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
正像本书详细分析的,在我们团队历年进行的包含日本在内的5国消费者问卷调查中,与欧美国家消费者相比,在相当长时间内日本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偏低。而在2022年5月进行的调查中,出现了显著差异,日本消费者与欧美国家消费者相同,开始意识到物价要上涨。还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消费者预期通货膨胀上涨的时机。2022年5月进行调查的时候,日本刚刚开始物价上涨,通胀率还没有达到2%。通货膨胀率此后快速提升,年末达到了4%,而在当初根本没有这个迹象。也就是说,日本消费者并不是看到物价实际上升后才提高了通胀预期,而是在实际物价上涨之前提高了通胀预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作为常识性解释就是欧美国家高通货膨胀的溢出。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比日本早了一年,2021年春季开始上涨,高达10%的通胀率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就在大众媒体及社交媒体不断传播这些国家混乱状态的过程中,日本消费者开始担心日本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的状况,因此而提高了通货膨胀预期。换个说法的话,这是美欧国家消费者的高通胀预期传染给了日本消费者。实际上,我们知道疫情期间消费者和劳动者“同步”出现的行为变异,就是源于疫情严重国家居民不断攀升的恐惧心理外溢到了其他国家。通货膨胀预期也是这样溢出的,才使日本与欧美国家“同步”提升通胀预期。
我关注的另一个“同步”现象就是长期利率的提高。日本银行长期以来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YieldCurveControl,简写为YCC),就是人为控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022年12月开始提升控制目标上限,加上2023年7月和10月的调整,至今已有3次提高,伴随收益率曲线控制目标的调整,带来了长期利率上升。
长期利率上升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提高长期利率水平。标准的解释是日美之间利率套利活动相当活跃,美国提息对日本长期利率形成压力,日本银行难以对抗或化解这种市场力量,不得已提高收益率曲线控制目标。
对于日本提高长期利率,除此之外也应该有其他的解释。根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的提升也可以提高名义长期利率。美国的高通胀预期就是导致长期利率提升的原因。如前所示,美国高通胀预期外溢到了日本,前面只是解释了消费者的通胀预期,通胀预期还可能外溢到国债市场。如果这样的话,根据费雪效应,日本通胀预期的提升也是推动长期利率提高的影响因素。这么说的话,日本长期利率提升也出现了“同步性”。
现在回到日本国内,物价、工资和利率已经步入正常化的观念在不断扩大,这个状况非常接近一年前书中描写的内容。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物价上涨和工资提高都是暂时性的,还会回到物价和工资冻结、利率为零的“异象”。很少有观点认为,日本会经历欧美国家那样的高物价高工资,以及相伴而行的高利率(不仅包括长期利率,也包括短期利率),也就是否认“同步”说法。
但是欧美国家对日本的看法出现了重大转变。通过与欧美国家投资者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交流发现,即使是过去熟知日本状况并笃信日本属于“异象”的知日派,目前有很多都坚信日本与欧美国家出现了“同步性”,这是让我感到吃惊的地方。包括笔者在内长期生活在这种“异象”环境中的日本人,还没有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就是说存在“同步性”也并没有形成现实感受。这大概是日本人与欧美国家投资者的看法出现差异的原因。
国内外出现观念差异在任何国家或任何时代都是很正常的。欧美国家投资者相信日本的物价和工资会逐渐提高,未来日本银行也会像2022年的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那样不断提高政策利率,“同步性”理念已经融入日本国债等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当中。
日本人是依然对海外投资者将日本视为“异象”而失望呢,还是转换思维、与过去的“异象”决裂呢?不管是哪种选择,相信日本经济的前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渡边努2023年11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