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起陕甘宁
  • 风起陕甘宁
  • 风起陕甘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风起陕甘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95 5.2折 58 全新

库存47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毓海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585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3149288

上书时间2024-06-0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龙兴》等。

目录
序 黄志坚 

第一篇 杨家沟  
一 扶风寨 
二 中国式“封建” 
三 伟大转折 
四 “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五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第二篇 大地上的学问 
一 开局 
二 “纽约男孩”  
三 统一与分裂 
四 长征与游牧 
五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第三篇 波罗 
一 革命与“放心” 
二 横山与波罗 
三 富平胡家 
四 礼与义 
五 “围城”与坚守 
六 家国学问 

第四篇 王学文 
一 赤脚的教授 
二 黑格尔、马克思、韦伯  
三 王学文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四 “四面八方” 
五 经济学的精神 

第五篇 结合 
一 大河上下 
二 “要为真理而斗争”  
三 “生活”与“优良生活” 
四 认识与实践 
五 “承认的政治” 
六 边界和边区 
七 “起承转合” 
八 结合 

后记 

内容摘要
《风起陕甘宁》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陕北踏访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历史散文,是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全书从“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一话题出发,流连于多个革命遗址,注意收集党中央、领导人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共产党人的事迹,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地描述,通过一些有着画面感的场景,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塑造出真实立体、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党的形象。作者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辩证法等多层面,讲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命题的认识,具有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
作者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具有开阔视野、独特写法的通俗理论读物。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切实让“四史”教育落到了实处,让总书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了实处,也是落实“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精彩内容
七 “起承转合”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中国革命与陕北革命之间的关系、与陕甘宁根据地之间的关系,被毛泽东精彩地概括为起承转合的关系。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这样感慨万千地说到了陕甘宁边区:我们要认识这个陕甘宁边区,它有缺点,叫做“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但是只有陕北根据地保留下来了,其他的根据地都丢了。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长征结束以后,起是从这个地方起的,转也是从这个地方转的。万里长征,脚走痛了,跑到这个地方休息一下,叫做落脚点。我们不是要永远住在这里,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 所谓起承转合,是说陕北革命既继承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又重塑了中国革命、陕北的性格;既融入了此前中国革命的风格,也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性格。 正是这种“起承转合”,使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既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又具有了中国黄土地的宽厚与博大,使得革命者的性格中,既有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又有了同志式的温暖和浓烈的人间情怀。 如果用共产党人自己(或者毛泽东的语言)来说,就是使全党认识到,要使得革命胜利,就既要坚定地进行武装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同时,又必须灵活而广泛地建立“统一战线”,对于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既要讲共产党人纯洁的理想信念,有严格的纪律与原则,同时又要讲中华文明深邃博大的“人情世故”。
既要团结紧张,也要生动活泼。 共产党人当然要敢于斗争,但是斗争的目的是团结,竞争的目标是互助。这个信念,毛泽东自青年时代就坚信不疑。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就是毛泽东所谓“起承转合”的要害所在。
因为这种起承转合,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红军走向了成熟,中国革命走向了成熟。从中国革命这种“起承转合”的大势来看,陕北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西北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经历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和张国焘机会主义路线的残酷迫害,对于这两个错误路线的认识是刻骨铭心的,从而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的认识,同样是刻骨铭心的。在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走出来的革命战友大部牺牲的情况下,西北的革命同志,就这样成了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如果不是在陕北,如果没有西北革命领导人的全力支持,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发动整风,与莫斯科派来的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纠正党的错误,势必会是艰难的。 正是在陕北,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陕北时代,甚至是毛泽东本人的性格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贺子珍后来曾经回忆说,遵义会议之后,特别是瓦窑堡会议之后,毛泽东的性格是有很大变化的。此前,他困惑于自己的主张正确,而往往不被同志们所接受,因此而苦闷,乃至焦躁;遵义会议之后,特别是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变得更为细致、更为温和、更加有耐心,乃至更加幽默,对同志更加包容。他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党内的分歧,应该通过耐心细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解决。尤其重要的是,他深刻地认识到,肃反的那一套,对同志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一套,对于党的伤害极大,共产党要前进,就必须处理好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不能扩大化,尤其不能扩大为党内和无产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正是在陕北,毛泽东成为党的团结的象征,也正是在陕北,毛泽东终于得到了全党同志的一致拥护与衷心爱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首先是与中国这一方水土的结合,特别是与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出发点—陕北这方水土的结合。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关键在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不过八千人,现在我们的几十万军队、两百万党员,就是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长出来的。 究竟什么是陕北的性格?什么是陕北革命者区别于一般革命者的比较特殊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是怎样融入了中国革命的性格,怎样改变了、塑造着中国革命的风格?
实际上,许多人都曾经带着这样的问题,不远万里访问过陕北,其中就包括斯诺和他美丽的夫人海伦,还有萨特和波伏娃—这一对良知与思想情侣、战友,而无论是斯诺《西行漫记》还是波伏娃的《长征》,其中都包含着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与探究。
两年前,我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第一次访问陕北,集中到访了榆林、吴堡、米脂、绥德这些充满传说的地方,接触了鼻音浓重、庄重幽默、保守浪漫的陕北人,天天吃着“黄灿灿的油糕热腾腾的馍”,听着信天游,在黄土高坡上奔驰了一个星期。 当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日益感到,陕北革命与中国革命,陕北的性格与中国革命的性格—这个“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极其重要。 这是打开中国革命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关系的钥匙,也是理解陕北是中国革命落脚点与出发点的关键所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