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家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0.4 5.1折 9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任祥

出版社新星

ISBN9787513351287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3115313

上书时间2024-06-0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任祥是京剧名伶顾正秋的小女儿,她还是南怀瑾和圣严法师的学生,台湾著名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致力在文化根源中找到美感,在师法古人中学到智慧。
她曾是和杨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校园民歌手,十六岁就出了两张唱片,主持过《跳跃的音符》电视节目。1983年她获得美国加州洛杉矶服装设计与商业学院的学士学位。之后成为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的合伙人,主管行政事务与信息管理。她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跨界设计师,她的设计领域跨越了室内、珠宝与礼品设计。余光中先生曾称赞她是“生活艺术的通人,家庭文化的美学家”。
姚任祥育有三个孩子,她扮演虎妈、慈母、与朋友多重脚色教育儿女,最后她体会留给孩子们最重要的财富,是承传生活文化,与凝聚家庭情感所带来的力量。她送给儿女的人生礼物是亲自写的一套书:《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她送给自己六十岁的生日礼物,则是她编著的另一套书:《台北上河图》。这两套书以详尽的历史与个人故事、文化生活为题材,以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吸引了读者,传递了她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情,也表达出她对自己生长的土地的珍爱。
其中,她用七年时间完成《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被白先勇先生称为“美的百科全书”,并在台湾路易?威登(LouisVuitton)艺廊(2011年)、台北诚品书店(2014年)、苏州诚品艺廊(2016年)等地举办《传家手作》展览。
《传家》繁体版在台湾创造了筹集善款的纪录,随后简体版在大陆推出后行销三十余万套,近年中,英文版与日文版也相继上市,正如蒋勋先生所言,此书可谓“福慧传家”。
书籍设计师简介尹琳琳,书籍设计师,编审,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
曾获英国D&AD黄铅笔奖,纽约ADC金立方奖、银立方奖、佳作奖,美国OneShow佳作奖2项,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铜奖,中国“最美的书”3项,GDCAward21评委奖,靳埭强设计奖金奖、银奖、铜奖,台湾金点设计奖标章奖,Award360°年度书籍设计奖2项,作品多项入选东京TDC、APD亚太设计年鉴。

目录
序言
《家传》


佛跳墙与家族树
米与虎巫婆
圆团
鸡蛋鸡蛋破鸡蛋看谁买到破鸡蛋
味道胃道


茶与壶的记忆
吃老虎的人
深谙生命哲学的大将军
竹与中国人
黄金好个秋
朴质的年代,满溢的幸福


贾宝玉呀!
翅膀硬了
天上的婆婆
读我母亲
读我“阿公”
恩爱夫妻
读我公公
天下父母双人舞


礼尚往来
蓝楠香方
春天的菜园
我的地瓜
冬天的菜园 
家人间的沟通与鼓励


福慧双修
君子之交与处世原则
逃不过数吗?
叮咛与祝福
爸爸的答案
父母心碎碎念风铃

后记
阮的牵手
两年之后
十年之后

内容摘要
十年之前,一部美的百科全书,一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诞生,为万千读者带还原了“中国人的精致生活”。
十年之后,这部读者心中的“传家宝”,淬炼出一部新的散文集《家传》,于“味”“忆”“情”“趣”“训”五大章中,感悟亲情、友情、爱情、家风家训、生活雅趣……这是一位深植于中国文化,生活在世代交替之际的女性,以亲身经历所撰述的一份心语。
《家传》是一部围绕“家”展开的散文集,脱胎于畅销多年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书。作者在精选并更新其中有关家庭生活的30余篇散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数篇新作,并首次公开作者及家人的随性涂鸦。本书邀请曾多次斩获“中国最美的书”的知名书籍设计师操刀设计,力求创造具有美感的互动阅读体验。正如作者姚任祥女士所言:“任何一件可以让一个家铭记、珍爱与传承的事,都是我愿意全力去促成的。”《家传》全书包含“味”“忆”“情”“趣”“训”五大章。“味”既包含“味道”,是中国人食不厌精的美食追求,也包含承载每个家庭“记忆”的“胃道”。“忆”是作者思念故人,回忆美好的过往时代。“情”是串联起本书所有文章的“草蛇灰线”,这里既有作者身为母亲,对儿女的牵挂之情;也有身为儿女,对长辈的感恩之情;亦有身为妻子,对先生的恩爱之情。“趣”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雅致,这里既有中式雅趣,也有在自家后花园种时令菜的快乐。“训”这一章则是在探讨中国人的“齐家”之道,上到佛教的福慧双修与易经的智慧,下到夫妻的相处之道、儿女的教育方针,背后支撑我们的哲学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
《家传》的“尾声”是一封封“藏”在书后“信封”里的书信,那是在《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出版多后家人们写给作者姚任祥女士的信。如果说十余年前的《传家》是姚任祥留给家人的一份“家书”,那么如今这些书信便是家人写给姚任祥的回信,也是一种“家”的传承。正如姚任祥女士所言:“愿以本书,抛砖引玉,祈愿读者大众,都有自己的家传,载满每一个家的记忆,以此传家。”

精彩内容
味道胃道年轻的时候,我自认为对吃是很随和的人。直到生第一个孩子,坐月子期间请了一位宜兰来的老婆婆在家帮忙,我母亲家虽也每天送菜来,宜兰婆婆还是坚持每天帮我做菜,她的每一个菜都用麻油,还用麻油帮婴儿擦头,我不好意思辜负她。但麻油的味道很重,把餐桌上我妈妈送来的菜全给盖掉了,日日吃着闻着那单调且油腻的味道,我第一次感觉到有些东西是难以下咽的。
孩子大了,暑假陪他们到美国上各种夏令营,一去就是六个星期。夏令营在东岸缅因州或宾州边上,连我最痛恨的美国快餐店都要开车两小时才找得到,星巴克咖啡则需要四个小时才找得到。我住在当地那种专门为了夏令营父母在表演日那天或是接送日所设立的住家型早餐旅社。有一次还因为订位太晚,没有房间,屋主可怜我,最后让我跟他的三只德国狼犬睡在同一间。我在冲澡的时候,狗儿还推开门见识一下从没有见过的东方女人哩!
虽然旅社的早餐桌上有着美丽的蕾丝桌布,手工拼布的垫布,小碎花的口布,现采的蓝莓,自己养的蜂蜜……可是我的胃想家,想一份烧饼油条,想念清粥小菜,越想越厉害。那几年的暑假煎熬,让我不得不承认,虽然读书时也在美国住过几年,以为自己的胃已经很西化了,其实啊,我的胃早就被生长的家给定调了。
投胎做个中国人,是前辈子修来的,我们有太多的恩宠,其一就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饮食文化。我游走过很多以前地理课本中提到的蛮夷戎狄的城市,也经常往返世界之都的大城市,常常比对食物的特色与特性,我的结论是:举凡全世界的食物,有味道的一定有它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才能留传下来,因此大多有一个专属的名字。比如我们上四川饭馆,不用看菜单,对着侍者说“麻婆豆腐”,上意大利餐馆要一份“玛格莉特比萨”是一样的道理。有文化的菜当然是一言以蔽之的;不像那种高级餐厅呈现的菜单,出了一堆选择题,昏暗的灯光下,要你解读冗长的文字密码,分析厨师是怎么煮这道菜,加了什么材料提味的……当有文化的菜名一说出口时,我的胃已准备着接受一种味觉的到位,我的口也准备既定的口感来咀嚼。中国多样性食物的口感,千变万化,我的乡愁,很多时候不是味道的思念,而是口感的失落。出国时,我最想的口感是软糯的感觉或是经得起咀嚼的韧度、食物的热度、包覆的层次,甚至是到胃的饱足感。
我自己归纳起来,中国人的米面与豆类食品最伟大,衍生出来的食材与调味品造就了无可取代的独特性;白萝卜、面筋、菌种木耳与十字花科菜等特色,加上烹调腌制等传统手法,这都是我们味蕾根深蒂固的习性之所在。我最受不了的食物是所谓“创意菜”,很多时候是没有规矩,不讲道理的。我们的文化菜色何其繁复多姿,学都学不完,哪还有发明的空间呢?近年健康意识觉醒,所有食物都指向清淡,年纪越长,我越能体会其实“清淡”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味道,尤其是有机新鲜的食物,其“清淡”有着一股能量的气质,这是烹调不出来的味道。
我们的餐饮祖师爷伊尹在《吕氏春秋》留下了料理的至理名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腻……”其中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为:水、木、火;调和味道的顺序为:甘、酸、苦、辛、咸。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国菜的经验与常识,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地大物博,菜色繁多,如粗略地以地方来分,东部的江苏浙江安徽菜(醉鸡、酱肉、扣三丝、糖醋排骨、熏鱼、西湖醋鱼、松鼠黄鱼、醋熘鱼卷、茄汁明虾、蟹黄菜心、奶油白菜);南部的福建广东菜(葱油鸡、脆皮鸡、芋泥鸭、生菜鸽松、咕咾肉、荔枝肉、挂炉叉烧、蚝油牛肉、茄汁鱼片、酥炸生蚝、冬瓜盅);西部的四川湖南贵州菜(棒棒鸡、油淋子鸡、宫保鸡丁、樟茶鸭、回锅肉、鱼香茄子、粉蒸牛肉、干煸四季豆、辣豆瓣鱼、干烧虾仁、虾仁锅巴、麻婆豆腐、绍子烘蛋、糖醋白菜、四川泡菜、麻辣黄瓜);北部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北方菜(熏鸡、香酥鸭、北京烤鸭、火爆腰花、羊羔、涮羊肉、葱爆羊肉、炸虾托、凉拌三丝);台湾菜则有(菜脯蛋、笋干烧肉、花枝丸、烤乌鱼子、生炒九孔、麻油鸡、蛋黄肉、客家小炒),这些大多是我们到各类餐馆知道要点的菜。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则是这些区域的不同风味的特色,而台湾则囊括了所有的菜色与各地地道的味觉。 台湾在一九四九年前后有数百万大陆各省的人到来,陆续发扬各地的饮食文化,因此各类菜馆林立,什么地方的菜色都吃得到。十六岁出国读书之前还去著名的傅培梅烹饪班上课,同学大多和我一样是要出国留学的,也有些是学了以后要去餐厅当厨师。傅培梅在那个年代教课,就已经采用阶梯教室,我坐在上面往下看她做油淋子鸡也看得清清楚楚。她的《傅培梅食谱》,留学生或新嫁娘几乎都会带一本当随身宝,我那本至今还存着当个宝呢。傅培梅女士是我们那一代最重要的烹饪老师,我对于味觉的先入为主,大概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我的胃道,当然也来自我们家的上海菜,有一种女人的细致与坚持,很多菜也有一种朴素的质感。我喜欢看我的小阿姨烧菜,她从采买开始就有她累积的经验法则。例如她去传统市场买菜,会向肉摊要块肉,跟老板说:“给我看看,等下还你!”然后把肉带到菜场外面的日光下,对着太阳看,看那肉的纹理,晚上我就会吃到入口即化的菜。她要发些如海参之类的大菜,就把海参泡在碗中,然后水龙头只开一点点,整个晚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下去,水流滴答的活水,海参才不会遇热硬掉。她坚持不用微波炉,甚至对什么样的锅子放在几孔火头的炉子上也分得一清二楚。专门烧素的,就不要烧荤的,东西落锅的顺序,起锅的顺序等,好像模子一样定了型从不会改变。
我的胃道也来自我阿姨的手势,她在需要用碱的菜式上特别独到,她的手优雅地让腐皮过碱水,手心手背在水里漂过,小指还翘起来,恰到好处。她的刀工一流,切东西时两手的力道均匀,看她切的菜,就没办法习惯别人的形状了。她包粽子处理竹叶时,细着心却充满信心的动作,好像在折纸。 我阿姨对分量的控制,更是影响了我的胃道。一个菜就算做了一大锅,她端上桌时好像算过几个人几口,恰到好处的一盘,让所有人觉得每一筷夹起来都是需要珍惜的量。有时到别的地方吃饭,看到端上来的菜堆得像座小山,几乎当场失去欲望,那时我就更了解小阿姨的用心。几十年来,我们的胃被这种微妙的人性心理学控制着,每一次吃她的菜都口齿留香,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
小阿姨非常讲究卫生,所以我的胃道还来自她的洁净,每一道菜都吃得安安心心。她最大的乐趣是整理冰箱,每一个方位都有条有理,分门别类存放着她的秘密武器。甚至是剩菜,她也珍惜而仔细地分类存放,绝不浪费。但唯独不留存隔夜的蔬菜,她担心市场买的蔬菜可能有残留的药品,不知道久放会不会有后遗症。这种留着剩菜再利用的节俭美德与谨慎的态度,当然也影响着我的胃道。
但是小阿姨不愿意教我做她的绝活,她说我学会了就不去看她了。她这一生最大的武器就是她的厨艺,所以有人问她怎么烧的,她总是笑而不语。有一回我一个朋友吃了好吃,当场一路逼问,后来朋友一走,阿姨就数落她:“你这个朋友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呀!”我想别人就算照她说的方法学,烧的菜也一定跟她有出入,因为她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中间经过许多的判断,那是旁人学不来的。
小阿姨只会做上海菜,对其他的菜色没有好感。后来我发现很多上海人是真的只喜欢自己的菜色,非常“排外”,出去吃别的菜色都会跟上海菜比。蔡康永也是上海人,他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如果很偏食,老了以后会失去味觉。他转述给我听后,我猛然发现是真的,因为我阿姨现在烧菜常常说她尝不出味道来。
现代社会交流频繁,我们的胃得以广泛地接受不同的味道。我的孩子们的胃,也游走于不同的地域,也许因为太广泛,他们的胃已快被快餐时代驯养,渐渐失去了流传的美好味觉。他们说,美国连锁的快速熊猫店(PandaExpress)也算中国菜,殊不知吃惯了加味精的食物,味蕾就无法品尝别的食物的自然美味了。
胃道是一个人饮食记忆的点滴积累,我并不要孩子们只拥有中国的胃道,但眼见着一些快餐炸鸡店不断开张,有多少鸡是靠着荷尔蒙与抗生素才能持续高效率地供应?麦当劳将以一年五百家的速度进驻中国,取巧的高温油炸与合成食物,又将驯服多少孩子的胃?甚至繁忙的家长也可能抵不过快餐店所带来的便捷诱惑!而时兴的大型贩卖场,销售的是各式巨大包装,同时含有可重复高温油炸、不易败坏的“氢化”植物油副产品。此外,人造奶油可让洋芋片、苏打饼、面包等点心食物变得爽脆可口且有好的卖相,黑心店家掺杂的速成化学添加物,是为了让食物有强烈口味的盐与油脂……这些,那些,堆积到身体都会产生各类过敏或是慢性病或是更严重的病症,家长要帮助孩子们把关才行。其实让全家人多花一点时间在厨房,“回家吃饭”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殊不知当自家味道定型了,自然的胃道就习惯了,家长们真是需要三思呀!温暖的家,必须是要能散发一种健康的、独特传承的,让孩子的记忆流连不去的味道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