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新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7.04
7.1折
¥
10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吴忠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655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31859467
上书时间2024-06-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忠民,1959年生,山东青岛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公正研究、现代化研究、社会矛盾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独立撰写)300余篇。独立撰写的代表性著作有:《社会公正论》《中国现代化论》《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社会矛盾新论》《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等。其研究成果有着很高的引用率和转载率。其独立完成的成果曾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陆学艺社会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奖等。
目录
第一章 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向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内容
二、现代生产力的新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现实化
四、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两者的平衡推进
五、共生性趋势愈益凸显
第二章 世界现代化中级阶段面临的问题
一、现代化远远没有结束
二、现代化中级阶段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三、如何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三章 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余论
第四章 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相辅相成
一、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两者缺一不可
二、市场竞争逻辑的积极功能
三、社会保护逻辑的积极功能
四、余论
第五章 “资本至上陷阱”和“福利过度陷阱”的规避
一、“资本至上陷阱”:市场竞争逻辑的极化
二、“福利过度陷阱”:社会保护逻辑的极化
三、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的平衡推进
第六章 中国现代化的张力及整合
一、共享的基本理念与社会成员的内在利益驱动之间的张力
二、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与政府作为之间的张力
三、社会各个群体利益复杂化的诉求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张力
四、自主性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张力
第七章 中国现代化的乘数效应
一、现代化的乘数效应何以可能
二、中国现代化乘数效应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现代化乘数效应的积极影响
四、中国现代化乘数效应的隐患及应对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必然性及内在优势
一、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不可分割性
二、判断一个国家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状况的重要维度
三、中国有利于自身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内在独特优势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一、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的时代良机
二、世界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四、余论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中国现代化的自主性推进
三、中国现代化对于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新变化的积极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不利国际因素及应对
一、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竞争的压力
二、面临美国为维护一己私利而进行的种种打压
三、面临大量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大量社会风险
四、不利国际因素对中国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及有限性
五、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两者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化新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世界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书认为,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应当注重两方面内容。第一,充分了解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自二战结束以来,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表现出一些明显的新趋向,例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进入日常生活、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成为现代社会赖以运行与发展的行为逻辑、现代化的共生性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愈益凸显等。第二,从五个维度关注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否恰当有效地把握现代化的方向性目标、能否将自身的民族传统与现代化建设形成有机结合、能否将现代化建设同自身的客观自然资源以及国家规模状况形成有效结合、民众能否形成足够的现代化内生动力、是否拥有一个有所作为的领导群体。这也是判断现代化道路是否正确、可行、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尺度。
精彩内容
编辑后记钱明2022年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纪念,绍兴市人民政府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圆满举办了第三届阳明心学大会,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则顺利完成了本辑的编辑工作,为阳明先生诞辰献上了两份厚礼。
本辑设有四个学术专栏:“儒家心学研究”专栏收录了陈卫平、汤颖的《心不违仁与富贵为人之所欲—孔子心学与共同富裕的理想》、陈立胜的《中国心学工夫论中的“实事”》、连凡的《宋明儒学名称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关系考辨》和徐儒宗的《杨慈湖的心学特色》四篇论文;“阳明心学研究”专栏收录了李承贵的《论王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李旭的《心之本体与成德境界—从“孔颜乐处”看阳明心学的“乐”与“学”》、王永年的《试析王阳明的“说贞之道”》、山路裕的《“天泉证道”在王畿思想中的位置》和张崑将的《从阳明心学看当代“心灵领导”的趋势及其意义》五篇论文;“近代心学研究”专栏收录了张天杰的《罗泽南对朱子、阳明二学的辨析》和朱义禄的《论阳明心学在近代中国的重振与发展—以“心力”为核心的考察》两篇论文;“东亚心学研究”专栏收录了徐兴庆的《王阳明学说与东亚文明的发展》、赵熠玮的《西田哲学中的阳明心学影响考—以〈善的研究〉为中心》、辛正根的《性理学中本性实体化的远因及其样状》和李红军的《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思想内容》四篇论文。
这十五篇论文,既有传统儒家心学,又有宋明新儒家心学,还有近现代心学和东亚心学。上述内容以孔子心学、心学工夫论、慈湖心学、阳明心学等为重点考察对象,对儒学中极为丰富的心学思想资源作了多视角、多层面的探查和发掘。各文主旨不同、方法各异,或侧重宏观理论,或偏重现实问题;或考辨文献,或量化分析。其中新设“东亚心学研究”专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校长徐兴庆的《王阳明学说与东亚文明的发展》是为阳明心学大会之“天泉会讲”所致的开幕词,加上韩国成均馆大学校教授辛正根和日本学者山路裕的两篇论文,使我们能借助“他者”的视角观察心学的核心价值和义理结构,细细品来,可知作者志趣与情愫。
本辑中的其他论文则涉及颇为广泛的内容。心学之共性,有目共睹,解面甚广;心学之个性,显而易见,收获不菲。各位作者各以其独特视角而进入了一个公共的学术领域,从而使本辑以不多的篇幅呈现给学界相当厚重而又广阔的学术涵容度。不过作为执编,窃以为即使在心学热如火如荼的当下,依然是儒家心学谈得多,佛道心学谈得少,尤其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解剖式分析和比较性透视仍显不足,亟待填补。
2023年8月8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