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对话:弗朗索瓦·于连与中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4.28
6.5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吴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4321
出版时间2023-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3083894
上书时间2024-06-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攸,江苏镇江人,先后求学于南京大学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得欧洲国家社会与文化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著有Unsièclederévolution:Ler?ledesintellectuelscommeinitiateursetsoutienduprocessusdesmouvementsdesfemmesenChine,enGrandeBretagneetenFrancede1850à1950(2013),在Babel、CriticalArts、Archivorientální、Interventions、《中国比较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南京社会科学》、《外国美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担任JournalofNewTechno-Humanities(Elsevier)副主编与CriticalArts(Taylor&Francis)编委。
目录
代 序 中国:对象、方法抑或智慧形态? 程相占 / 1
引 言 “多元共生”文化理想下的中西思想对话 / 1
一、中国作为反思方法 / 2
二、中国作为异域资源 / 8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与中西文化的交往对话 / 15
四、在中西思想对话中推动中国理论话语转型 / 20
第一章 弗朗索瓦·于连阐释中国问题的路径 / 25
第一节 “作为方法”的汉学研究 / 25
一、经由中国,反思欧洲 / 26
二、中国作为哲学工具 / 31
三、从“对象”到“方法”:对话主义立场的建构 / 35
四、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 / 41
第二节 超越西方汉学传统的方法论之争 / 46
一、始于王夫之的方法论之争 / 47
二、《驳于连》与大论战 / 53
三、西方汉学界的“反思派” / 74
第二章 弗朗索瓦·于连论中国思维 / 77
第一节 跨越中西思维间距的势与功效 / 77
一、势与功效:在中西思维之间 / 78
二、战略上的功效(军事、政治) / 83
三、美学上的功效(书法、绘画、诗学) / 90
四、历史的大势与效力 / 95
五、跨越中西思维的功效观 / 98
第二节 道德奠基与中欧伦理的新对话 / 102
一、 中国道德观:帮助欧洲哲学重入道德的理论工具 / 103
二、 道德奠基的共通性与对话性:由孟子的“不忍之心”出发 / 105
第三节 中西时间观的跨文化审视 / 110
一、西方的时间观:可切分的“时– 间” / 111
二、中国的时间观:过程而非“时– 间” / 117
三、中国时间观对西方的启示 / 121
第三章 弗朗索瓦·于连论中国智慧 / 125
第一节 圣人无意:哲学和智慧 / 125
一、哲学与智慧 / 126
二、“显”与“隐” / 131
三、非此非彼,虚位以待 / 136
第二节 中国文本与意义策略 / 140
一、“暗示性”的意义策略 / 141
二、“影响”与“说服” / 145
第三节 “迂回”与“默化” / 149
一、“默化”与“事件” / 149
二、“迂回”与“进入” / 153
第四章 弗朗索瓦·于连论中国艺术 / 161
第一节 迂回中国观其“美” / 161
一、在中西美学传统之间 / 161
二、美在“显”与“隐”之间 / 166
三、“形式”与“气韵” / 169
四、透过中西美学“间距”的反思 / 171
第二节 中国画论的跨文化阐释 / 177
一、 中国文人画与两极相通的“道” / 177
二、 在中西画论之间打开“去相合”的间距 / 182
第三节 中欧之间风景思想的思考 / 185
一、从“风景”到“山水” / 186
二、可居的“山水” / 190
三、追寻另一种精神的可能 / 193
第四节 中国的“淡”之美学 / 200
一、“淡”作为内在价值 / 200
二、“淡”作为艺术理想 / 206
三、“淡”作为圣人理想 / 213
四、中国之“淡”与西方之“未思” / 218
第五章 弗朗索瓦·于连论中西对话 / 223
第一节 “间距”即对话 / 223
一、差异和间距 / 224
二、从间距到共同 / 229
三、跨域间距的中西对话 / 236
四、“间距”即对话 / 243
第二节 中西对话与文化孕育力 / 245
一、 孕育力危机:全球化与文化萎缩 / 246
二、孕育力激发:发掘间距 / 251
三、培育孕育力:开发“之间”的文化资源 / 257
四、孕育与对话 / 263
第三节 中西对话与可理解的共同体 / 264
一、文化交融:全球化与文化同质性风险 / 265
二、文明冲突:全球化与文化异质性碰撞 / 271
三、可理解的共同体:从间距到共同 / 276
四、和而不同:建构可理解的共同体 / 282
结 语 中西互鉴与中国文论话语建构 / 287
一、法语文论与中国问题 / 289
二、中国问题的世界性意义 / 293
三、在中西对话中建构中国文论话语 / 297
参考文献 / 307
附录一 弗朗索瓦·于连主要著作一览表 / 325
附录二 主要术语表 / 333
内容摘要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相遇、交流的重要场域,本书从对话主义的文化立场出发,探讨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对中国问题的跨文化思考。于连以中国为“哲学工具”来撬动欧洲思想的根基,提出“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解构”研究范式,中国艺术、中国思维与中国智慧成为他反思、丰富与发展西方理论的重要理论与灵感来源。“多元共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理想范式,中西双方应在不断交流之中发掘彼此的“未思”,开拓出中西对话、文明互鉴的理想路径。
精彩内容
作为一名西方主流理论家与哲学家,于连研究中国的宗旨并非简单地为了“解读”(décoder)中国,而是以其作为反思方法——离开欧洲哲学传统,将思想放逐至遥远的异域中国,经由中国(unpassageparlaChine),反思欧洲,中国在于连的哲思体系中成为一个研究策略上的需要。于连认为,间接的迂回、外部的观照能够帮助一种文化开拓全景视野,引导其去探查整个理论背景,去研究意义的谋略问题,从而开启一个新前景。因而,对于欧洲而言,“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希腊)”,借助中国这一理想的他者来拉开与欧洲本土的距离,在异域寻求一种理论的断裂,在两种相异性文化的“间距”中发掘丰富的、具有孕育力的文化资源。
“未思”是于连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长期浸淫本土文化,因过于熟悉往往会产生惰性和模式化思维的前见,又常常难以被发现,于连称之为“未思”,正如他引用黑格尔所言:“一般来说,很熟悉的东西,因为‘自以为知’结果反而不知。”福柯也曾表示,“我们的时代不可能产生任何一种伟大的哲学体系”,相反,他主张对哲学进行“再审视”(réexamen),这一过程可从人类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展开,也可在欧洲与非欧洲之间的碰撞中得到启发。换言之,经由中国的意义,在于从自己先前认为已经遭到破坏的东西里去廓清思想,主要包括从“我的思想的偶然性”(contingencedemapensée)和“哲学的返祖性”(l’atavismedelaphilosophie)两大方面去反思,摆脱固有成见。通过迂回的策略,告别熟悉的场域,让思想进入遥远的异乡,与异质文化相遇、碰撞、交流,往往能够激发文化主体性意识的苏醒。这样“迂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再次“进入”(accès),为了回观本土:“以象征的手法而言,成为“中国的”意味着“过分追求难以捉摸的微妙”……全景面对着中国,而希腊处于外围,可我真正努力要接近的却是希腊。我们越往前深入,就越会导致回归。这场去往遥远微妙国度的旅行,也恰恰要求我们折返欧洲、反思西方思想。”中国之于欧洲是理想的“外部”参照,由欧洲出发,来到中国,能够远离与欧洲本土理论一脉相承的熟悉感,寻求彻底的断裂(rupture)和创建性的开口,脱离一个已经“终结”或“封闭”的文本汇编(指希腊),而进入不断变化与更新着的中国,从而再度打开思想的可能,在构成一种外在观点的过程中重新审视欧洲传统,真正认识欧洲文化。 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国为欧洲重新配置自身的“可思”(pensable)资源提供了间接的可能性,成为欧洲在自身文化、思想传统中寻找“未思”的微妙路径。
一些理论、概念在欧洲被视为是自明之理,进入中国却难觅踪影、没有形成或另有他解,成为彼此的“未思”。比如,诸如“存在”(être)、“真理”(vérité)、“时间”(temps)、“是论”(ontologique)、“理想”(idéal)、“意志”(volonté)等概念,在西方思想中拥有“公理性地位”,是建构思维的“基元性观念”(notionsdebase),而在传统中国思想中却并不存在,或中国文化并不以上述概念为支点。相反,中国思想注重过程而非存在,崇尚两极互动而非二元对立,不囿于“实体”(substantiel)而游走于“之间”(l’entre),“之间”便是典型的脱离了“存在”问题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本体论难以捕捉到的。正如庖丁解牛之刀游走于牛的经络和关节之间,生命之气流通于天地“之间”,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大象无形”注重气韵生动与虚实“之间”,古典音乐中的“大音希声”之精妙存在于有无“之间”。再如,希腊的语言、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往往先建构一个模型,投射至情境中,充分发挥二分法的功用,将因果关系推演到极致;而中国思想和文化则是流动性的,汉语不善表达本质,而注重延续、过渡、互动和转化,常暗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中国思想更毋需依附一个“实体—基体—主体”,而只需进入独特的进程便能得到充分理解。又如,欧洲思想用理性塑造世界,并从中抽象出一个文化表相(eidos)的理想形式;而中国思想的理性则依赖于内部的连贯性,即中国思想中独特的“礼”,后者成为规范事物的标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