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当代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82 3.8折 6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智华|责编:筴学婧|总主编:肖向荣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ISBN9787507852028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1679925

上书时间2024-06-0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坚守学术研究初心 铸造艺术学科灵魂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自创立伊始,便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更被誉为“众星之北斗”“群学之基石”,会聚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名家,不断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2022年是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华诞,120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与时代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示范引领者、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家重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自1992年改建为艺术系,成为中国重点高校复合型艺术创建性学科之始;2002年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2022年,迎来了艺术与传媒学院建院20周年,恢复艺术教育30周年的独具意义的年份。 
本套京师艺术论丛通过深入基础艺术与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建立了适应国家艺术学科发展需要、弘扬艺术文化精神的新型人文艺术研究体系,是站在百廿师大与艺术学科的悠久历史基石之上,坚守学术研究初心、表达严谨学术态度的艺术学科专业研究著作。 
广度与深度:全学科艺术重镇 厚重式学术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体系的形成,伴随着国家发展而克服艰难曲折前行,建立在北京师范大学丰厚的人文艺术的厚实土壤之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可以说,在艺术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全国领军的优势地位。 
在近百年历史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学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独特艺术学科,伴随着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包容音乐学、美术学、设计学、书法学、戏剧影视学、舞蹈学等多门类综合艺术学科群的全学科艺术重镇。这也促使本套丛书兼具了全面学科广度与厚重学术深度为一体的特色。 
时代与前沿:立足时代需求 探索前沿视野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艺术学术研究上。可以看到,本套丛书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比如许多关于新时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流变特征、热点现象,以及创作观及价值取向等多元化的时代议题,通过立足于新时代文艺事业,扎根人民生活,跟随时代多方拓展,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时代需求和国家发展建设。 
本套论丛注重学术研究的前沿探索性,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展开创新研究。艺术的灵魂与本质要求就是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艺术院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借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艺术学科研究,可以获得更新的学科视野和扩张力。本套丛书遵循这一学科发展方向,通过利用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适应时代科技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打通学科壁垒, 不断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的交叉创新潜能,并进一步提升艺术坚守学术研究初心 铸造艺术学科灵魂学科的发展活力。 
传承与创新:春风桃李根深枝茂 木铎金声源远流长 
本套丛书集结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艺术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集中展示了最前沿的艺术学科学术研究成果,虽为“科研专著”,却也可以很好地保留艺术色彩,为各位“艺术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相信各位定有所获。
新外大街 19号的艺术研究与写作 
——“京师艺术论丛”主编序语
甄 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2年,京师艺术论丛首期专著付梓。欣喜之余,想提笔写下几句话,为在这个特殊时代、特殊情境下默默耕耘的京师艺术学者,表达心存的感激。 
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与人文学科底蕴深厚,经由120年前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赓续至今。艺术与传媒学院于2002年成立,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音乐系、舞蹈系、美术与设计系、书法系、数字媒体艺术系、艺术学系。在百廿师大的校园里育人,在“影·视·剧·音·舞·书·画·新媒体”相互交融的氛围中开展学术研究,学者们感悟与思考的角度自有其独特之处,这些也在此次入编丛书的著作里有所体现。 
首先,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气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进入了以数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AI人工智能介入知识的生产与传播链条当中,容易让人对规模、速度、效率、效果以及“智能”产生一种过度的信赖与追求,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人文艺术学科的深厚意蕴,往往来自个人内心原始和原创的天赋性情。我很赞成集体合作式的研究,也认同命 题写作的意义与价值。但翻阅人类古代典籍和文献,会发现很多重要思想与观念,出自个人与他人、与宇宙、与自我的对话中。专著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具身性的书写体验是无法用“智能”检索出的人性的洞察。有时是偶然,有时是疑惑,有时是欣喜若狂,有时又会充满悖论与反思。人类的理性和逻辑性,体现在艺术学的研究与写作中,最有趣的恰恰是个体思考与经验的唯一性与偶然性。我在论丛专著的作者身上,就看到了这种不事“算计”的质朴与自由,弥足珍贵。 
其次,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的求真之风。学问就像生活本身,并非按照学科与专业条分缕析,有那么多界限和藩篱。论丛专著写作的问题意识,凸显的是把著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笃实与扎实。为了解决实际的学术问题,可以采取跨文化的视角,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也可以在本学科的工具范畴内做深入钻探,但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 求真态度。论丛中影像与心理学、舞蹈与社会学、艺术与管理、影视与法律等选题体现了艺术学研究的文化思维特征。知识的重新链接与整合,以及新知识、新命题的创建与探索,既需要勇于迈入学术“无人区”的勇气,也需要对学问审慎、认真的郑重与尊重,以及对于情感与个体局限性适度的体认与把控。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独特的学风、校风,充分展现多学科交融、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的学术姿态,京师文脉的研究写作之风可期可待。 
最后,我还读到一种朴素的美育情怀和向善力量,渗透在京师艺术学者的血脉之中。论丛作者既有潜心笔端耕耘的理论专家,也有长于创作实践的学者型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点,是笔端墨迹中流露出的兼善天下、以美育人的情怀。即便是充满理论性的学术探讨,也具有价值导向和知识传递的潜在意涵。仿佛在这样的写作中,总有那未来时态的、跨越时代更迭的读者对象——写作是为了让所有的一切变得更好。只有充满理想的土壤,才能生长出有温度的知识。北京师范大学,新外大街19号,这片颇显局促又充满生机的校园,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还能安置住学术理想的地方。 
谨以春天动笔、冬天出版的序言,祝贺并致敬我的同事们、学者们、老师们!


【书摘与插画】

二、注重科技的电视剧创作的表现
——以电视剧《三叉戟》为例 
注重科技的电视剧创作的表现多种多样,为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增加了视听方法与手段,提高了视听效果。电视剧摄影技术不断提高,数字立体声等能够得到恰当运用,如《浪花一朵朵》《奋斗吧,少年!》《荣誉乒乓》 《全职高手》《棋魂》《冰糖炖雪梨》《全世界最好的你》《风犬少年的天空》 《三叉戟》《幸福到万家》等。 
破案剧在我国有着清晰的发展历程。宋话本及南宋戏曲中就有关于包公断案的描写,它是属于破案剧的“包公系列剧”的故事来源。最早的破案剧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1979年的《神圣的使命》开始到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前,破案剧一直发展稳定。一直到2014年之后,《湄公河大案》、《暗黑者》(2014)、《心理罪》(2015)、《法医秦明》(2016)、《白夜追凶》等电视剧的陆续出现才让破案剧这一类型重新回到了主流视野。在2020年《三叉戟》等破案剧的出现又一次让该类型剧成为受众热议的话题。 
破案剧是一个概念广泛的类型剧。它一直存在于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数量上虽然很客观,但相似题材的电视剧扎堆出现难免会带来同质化的后果。因此破案剧近些年一直在尝试在叙事模式等方面创新。《三叉戟》能够在没有流量明星的参演也没有过多营销的情况下获得豆瓣7.5的评分便是因为该剧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视听水平,让破案剧原本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增添了吸睛之处,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并且给受众传递了正向的主流价值观。 
1.破案剧的类型比较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涉及破案、侦探等题材的电视剧没有一个固定的类型定义。破案剧、涉案剧、悬疑犯罪剧、公安剧、刑侦剧等各种类型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受众对于这些类型的认知也相互混杂。“破案剧以破案为主要内容,往往关系国计民生。破案情节吸引人,善于设置悬念。破案剧呼唤正义,剖析人生,敌对双方进行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这些都是商业剧的看点和卖点。破案剧是电视剧主要类型之一……破案剧按其内容及形态可分为几类:警匪剧、推理剧、纪实性侦破剧。” 这是被广泛认可的、关于破案剧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这一对破案剧内容和形态的划分,《三叉戟》属于警匪剧的形态。《三叉戟》以三位老警察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以三位老警察为代表的公安干警与势力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三位老警察用各自的绝技侦破一个个案件,而这些案件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更大的阴谋。他们克己奉公、忠于职守但同时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2. IP改编破案剧的叙事特征 
《三叉戟》改编自现役公安作家吕铮的同名小说。原著作者吕铮是现役的北京警察。原著中的小吕原型就是作者吕铮,而“三叉戟”则是吕铮现实生活中的三位师父。原著作者的警察身份与经历让原著中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并且逻辑自洽。原著的良好口碑让影视创作者看到了《三叉戟》被影视化的潜力,因此该IP除了被导演刘海波改编为电视剧外,也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作为男频小说的《三叉戟》决定了电视剧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电视剧《三叉戟》在角色的塑造上体现了男性意识,尤其是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所谓男性意识一方面是指剧中男性角色有着明显的主角光环,而女性角色则被边缘化、透明化,使女性角色处于男性角色的光环之下,与男性角色的性格、品格上的闪光点形成对比。在剧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有花 儿(董秀华)、张华、夏静怡、小雪。这些女性角色相对于剧中有缜密逻辑、预先判断能力、警觉性的“三叉戟”来说是不理智的,似乎没有对危险事态的预先判断能力。剧中夏静怡自国外留学,回国后入职了名为互联网金融实为涉嫌洗钱的公司,自此一步步踏入深渊,成为该洗钱公司的傀儡。小雪在剧中也是被观众吐槽的对象,她被贴上了“坑爹”的标签。剧中的小雪不顾董虎的劝告与小弟彪子谈恋爱,董虎将彪子赶走后,彪子被人算计,成为坑害董虎的工具。夏静怡与小雪是剧中被吐槽最多的两个女性角色,这两个角色被陷害,尤其是夏静怡成为公司的傀儡印证了“三叉戟”对夏静怡的担忧与叮嘱。另一方面这种男性意识还体现在剧中为男性成就而牺牲女性幸福。剧中“大背头”的妻子张华、“大喷子”的妻子马晓 宣都因为丈夫的警察身份而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牺牲掉自身的部分幸福。 
网络文学与电视剧有着不同的审核标准和尺度,这便决定了电视剧在将以网络文学为IP的原著进行影视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内容进行删减与更改。这样的删改有时能够诠释出另一种意蕴和成就,与原著不同的、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以花儿、小雪和董虎三人的关系为例。剧中小雪是董虎的女儿,董虎对小雪疼爱有加,而花儿是董虎的远房亲戚,董虎委托花儿照顾小雪,这三人的关系清晰明了。在原著小说中,董虎并不是一个不触碰法律底线的江湖人,他与小雪不存在这种父女关系,而是他控制着小雪,让她出卖肉体,董虎与花儿之间也有着更为私密的关系。导演将原著中董虎与小雪的关系改为父女,将董虎和花儿的关系改为远房亲戚,将董虎的形象重新进行刻画。导演对于原著的改编成就了剧中董虎讲义气的老一辈江湖人的形象,让董虎这一角色更加鲜明、立体。 
3.国产破案剧的叙事逻辑分析 
国产破案剧大多有着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尤其是在破案剧最初发展的时期。这些破案剧往往都是讲述机智骁勇的警察侦破一个个复杂的案件、以各种手段追捕案件嫌疑人,而近些年的破案剧则以以往的叙事模式为外壳,为破案剧注入了更多鲜活的血肉,剧中的警察形象也更加多元。《三叉戟》的外壳仍然是三位老警察用智慧与默契破获一起起案件,但在叙事技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导演的创意。 
(1)破案剧成熟的类型化叙事模式 
破案剧,尤其指警匪剧的叙事模式遵循着公安干警在重重困难之下破获一起起疑案、难案,抓获狡猾、高智商、心狠手辣的罪犯,并且这些案件往往相互关联。《三叉戟》之所以能获得高分是因为该剧的内核。《三叉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编。剧中仍然是以破案为主线,但这些案件很多都与“三叉戟”的亲人、朋友相互关联。“三叉戟”在破案的过程中要进行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但最终都使案件有了合法合理的结果。《三叉戟》在叙事上吸引人的另一点是该剧的情节让观众既舒心又揪心。舒心是因为“三叉戟”最终都能以智慧破获案件。而揪心在剧情上则体现为“三叉戟”因没能遵守办案流程而屡次被处分、因单纯可爱的婷婷患病“大喷子”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抉择等。这样的情节设定恰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观剧心理需求。 
(2)破案剧创新的叙事技巧 
首先,《三叉戟》在叙事技巧上使用了美剧常用的方式:楔子。楔子是一种文学上的概念,在电视剧中楔子则是指放在片头用以和后面剧情形成互文的情节。每一集伊始的楔子部分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本剧集的主要故事。在形式上,电视剧中的楔子是插叙,但它并不是闪回,因为闪回只是单纯地回忆过去,而电视剧中的楔子则强调这一插叙的部分 能够解释、说明后面的剧情,并且与之形成互动。闪回在电视剧中使用往往会让观众出戏,影响观众的观感和代入感。 
《三叉戟》中楔子的使用是为了向观众交代人物的前史。《三叉戟》中的楔子时长很短,用很短时间讲述“三叉戟”或本剧集主要人物过去的故事。这部分的剧情虽然很短,但却交代了很多必要的故事。很多观众表示楔子部分的内容可以拍一部精彩的《三叉戟前传》,由此可见观众对于楔子部分的喜爱,以及编剧用楔子来叙述前史的叙事技巧上的成功。楔子为 “三叉戟”或本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做逻辑铺垫,让这些人物在现在剧情下的行动、思考方式等有理可循。《三叉戟》第一集的楔子部分为整部剧集的引子,为二冬子、“三叉戟”之间的关系及故事做了铺垫。开篇的楔子交代了20年前的一起旧案。二冬子在出狱后成为“三叉戟”中徐国柱的线人,在这起旧案中崔铁军带二冬子去见毒贩,但不知为何崔铁军的警察身份暴露,二冬子被毒贩威胁杀掉崔铁军,最后二冬子反被开枪杀掉。第一集的楔子部分解释了前半部分剧集“三叉戟”关系破裂,同时也成为整部剧渐渐牵扯出的一起巨大的骗局的引子。在后面的剧集中“三叉戟”的和事佬夏春生被杀时破获的吸毒案和牵扯出的D融宝洗钱案以及董虎被害等都有小青的参与,而这个小青便是二冬子的儿子。因此开头第一集的楔子部分也贯穿了整条大的故事线索。虽然这个终极骗局之后的大Boss并不是小青,但他却是这个骗局的核心人物。 
其次,《三叉戟》讲述了众多琐碎的小案件,这些小的案件指向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但这些小的案件串联起了一个庞大的骗局,这个终极骗局背后有着阶级明显的势力集团,那些小案件牵扯的不同的人物背后的共同老板是黄有发,这个庞大的骗局便是该剧最主要的故事线索。这些小案件和这些小案件牵扯出的主要的故事线索形成了闭合的故事逻辑。以董虎、小青为例,剧中一开始为受众所表现出来的董虎与小青之间的关系只是董虎为小青收账,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小青与董虎之间的关系越发复杂。小青通过控制彪子间接控制了董虎的女儿小雪,让小雪从一个小城市来的单纯女孩沦落到悲惨的境地。除了陷害了小雪,小青陷害董虎也是不择手段。他以让董虎去收账为由,坑害董虎参与贩毒,连累了花儿和柳爷等。小青对于董虎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在之后剧情中解释为,在20年前小青的父亲二冬子与董虎之间产生了恩怨,二冬子的死使得上一代人的恩怨由下一代人来报复。 
(3)国产破案剧要打破受众年龄、性别的界限 
以往的破案剧的受众往往局限于中年男性。一方面是那时没有网络这一平台来传播破案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破案剧的演员往往不是流量明星,熟悉这些破案剧演员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因此以往破案剧的受众很局限。即使是当时很火的《重案六组》(2001),它的受众也比较局限。但从网络剧开始火热后,破案剧突破播放平台限制的同时,故事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破案故事,而是有了更多创新,因此破案剧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从2014年《暗黑者》起,《无证之罪》《法医秦明》《白夜追凶》掀起了破案网络剧的热潮。破案网络剧的受众界限逐渐被打开。 
《三叉戟》在媒介视角下,它的受众分布很明显。由于《三叉戟》在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首播,并且在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所以其在电视平台有观众,在网络平台也会有大批观众。电视平台的观众主要集中在中年群体,尤其是中年男性。而在网络平台则更多是年轻受众。 
一方面,《三叉戟》作为一部IP改编的破案剧,具有原始受众,也就是《三叉戟》的原著粉。相比影视化后的电视剧,原著更热血,更具有江湖气息,因此它的男性读者远远多于女性读者。这些男性原著粉便成了电视剧《三叉戟》的原始受众。另一方面,《三叉戟》是一部职业剧,一部涉及职业的电视剧必然会受到该职业群体的关注,表现医生职业的《外科医生》、表现房产中介职业的《安家》、表现律师职业的《精英律师》等都收获了一众医生、房产中介、律师的关注。《三叉戟》作为表现公安干警的职业剧,也会收获相关职业的观众。这些相关职业的观众是《三叉戟》在播出之前的预期受众。除了原著粉和公安干警这些预期受众,《三叉戟》还收获了很多超出预期的受众。 
(4)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 
电视剧《三叉戟》在破案剧的类型之上加入了喜剧的因素,让整部剧在紧张的氛围之下融入了更多幽默的效果。这种在紧张、严肃氛围下的幽默要比喜剧中的幽默更能打动人,三位面带严肃的中年“三叉戟”的可爱、幽默之处更能让观众捧腹大笑,可以说编剧做到了将破案剧与喜剧元素完美地融合。 
这种视听效果引人入胜,正是《三叉戟》出圈的原因,并且这种出圈是从中年观众向年轻受众的逆向渗透,年轻受众占总受众的78%。它以优良的内容和这种幽默喜剧的元素的加入俘获了这些年轻受众,包括众多年轻女性受众。《三叉戟》13集—25集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的收视率为0.458%和0.328%,市场份额占1.898%和1.360%,排在收视率的第7位和第8位,并且随着之后剧集的更加精彩,《三叉戟》的收视率还在走高。为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贡献收视率的便是那些中年受众,虽然电视平台的收视率相比于其他同期播出的电视剧来说还不错,但《三叉戟》更多的收视率还是来自网络平台。截至2020年6月19日,《三叉戟》在网络平台的观看度为86.33,媒体热度66.08,好评度82.9。网络平台的收视率比电视平台的收视率明显要更高。 
4.国产破案剧传递主流价值观 
国产破案剧在整体价值取向上是积极向上的,它宣扬惩恶扬善。很多剧中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具有某些人性上的闪光点,传递出向上的价值观。 
(1)性格与技术相互补充,多元刻画群体警察形象 
《三叉戟》刻画了三位性格鲜明的老警察。剧中没有流量明星的参演,但三位实力演员却比流量明星带来了更高的收视率。这三位老警察组合成的“三叉戟”在公安剧中可以算是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中的三个人在性格与技术上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组合在一起便可以屡破奇案。三个不同的警察形象构成了一个小的群像。陈建斌所饰演的崔铁军,外号“大背头”,他是“三叉戟”中擅长对案件进行推理的角色,是三个人的主心骨。他正直、坚韧,有着对案件坚持不懈调查的精神。但编剧在设定“大背头”这一角色时没有将他设置为一个完美人格,他在这些良好品格的背后有着为了办案不择手段和执拗的缺点。“三叉戟”中的“大棍子”徐国柱由董勇饰演,他在剧中是人际交往的一把手。他有着很多线人,在关键时刻这些线人总能帮助到“三叉戟”。“大棍子”和这些年轻时犯过错误、出狱后成为“大棍子”的线人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但“大棍子”将这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除了善于交际,“大棍子”直率勇敢,但这种直率勇敢有时会让“大棍子”显得不近人情。“三叉戟”中的“大喷子”潘江海在“三叉戟”中的身份是审讯员。“大喷子”审讯嫌疑人的功底深厚,很少有罪犯能够逃出“大喷子”逻辑缜密的推理和审讯。但“大喷子”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贪财,在剧中也多次提出要“脱下警服”换一个赚钱多的工作。这三个主要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缺点,但剧中三个人物构成的群像向我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家庭负责、忠于职守的警察形象,这让这三位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他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如今公安干警真实工作态度的写照。 
以三位老警察构成的群像与公安局其他公安干警也形成了一定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三位主要角色鲜明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另外一些警察形象的群像。首先,“三叉戟”与小吕的形象形成对比。小吕是被调到“三叉戟”组合中的年轻干警,他聪明、正直,对上级的指令言听计从,并且掌握破案的高科技手段。他对于上级命令的服从和“三叉戟”对于上级命令的不屑形成对比,同时他新颖的破案手段和“三叉戟”老套的破案手段也形成对比。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小吕的身上越来越多地有了三位师父的影子。其次,“三叉戟”还和公安局内部以郭局、楚政委为主的上级领导之间的形象形成对比。郭局、楚政委是广大公安干警,尤其是领导层干警形象的缩影,就是他们秉持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允许出差错,对待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规矩和原则来。由此《三叉戟》向我们展现了多元警察群像,并且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立而丰满的。无论是“三叉戟”、小吕还是楚政委等角色都向我们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展现了人民警察的时代风采。 
(2)反派人物的正向价值观传达 
《三叉戟》中除了警察这一正派角色向我们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反派角色也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剧中董虎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他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虽然一直宣称自己不会做触碰法律的事,但他所做的也见不得光。但董虎在这些缺点的背后有着更多的闪光点,他讲义气、疼爱女儿、正直、知恩图报。虽然作为观众,我们在观剧时的视角是上帝视角,对于董虎的所作所为都是站在全局去看的,也许对于剧中一部分的内容来说,董虎的行为对剧中人造成了伤害,但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董虎所做出于正义,是全面的考虑。因此观众以上帝视角感受到的更多是董虎正向的价值观。 
《三叉戟》在破案剧日趋年轻化的今天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虽仍像以往破案剧一样用实力派老演员,但却用新颖的手法讲述故事。它用个性鲜明的人物来讲述节奏紧凑的故事,在叙事技巧上寻求更能让故事内容多元立体、逻辑自洽的方式。《三叉戟》作为一部反映现实、弘扬主旋律的作品,走出了一条遵循人物塑造精气神、剧情设计情理法、主创团队高精尖三位一体的表达范式,它对于破案剧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和破案剧讲述方式。



 
 
 
 

商品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京师艺术论丛”系列中的一本,围绕“当前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从电视剧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美育旨趣、商业价值、技术价值、创意与探索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国当代电视剧的价值取向。本书语言具体生动, 分析细致深刻,结合当下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对电视剧创作有理论引导意义和专业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