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学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36 3.6折 1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以林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20509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072835

上书时间2024-06-0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金以林,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博士);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著有《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一 清末大学教育的萌发
 1.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2.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3.从“百日维新”到“癸卯学制”
二 近代大学教育的兴起
 1.民国初年大学学制的改革
 2.公立大学的普及
 3.私立大学的兴起
 4.教会大学的发展
 5.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尝试与失败
 6.南京政府时期的大学教育
三 抗战时期大学的内迁、恢复和发展
 1.日军对中国大学的摧残
 2.内迁西北、西南
 3.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4.沦陷区的大学教育
四 从复员到解放
结语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大学史话》由金以林编著。
《大学史话》讲述了: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统治者,在领教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同时,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首先在几个大都市创立了一批以实用为中心的专科学校。但传统旧式教育中的科举制,仍在当时社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仍很缓慢。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特别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大增,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由此得到较快发展,并为其后大学的逐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精彩内容
 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不是从中国社会内部自然萌生的,而是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孕育出来的。这种文化接触,又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来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侵略者接踵而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直到此时,被李鸿章称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才真正震动了国人,清王朝被迫同列强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有一批官僚,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在“自强新政”的招牌下,鼓吹举办“洋务事业”,这些官僚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洋务派”。
当时,洋务派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仅局限于军事及有关的近代科学技术。在他们眼里,西方人所擅长的不过是精良武器和机械制造而已。因而洋务派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新式学堂,兴办“西学”。而他们心目中所谓的“西学”概括起来讲,就是“西文”和“西艺”。“西文”即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西艺”即学习使用和修理洋船、洋炮、洋机器等技术知识。
在洋务派广泛设立的新式学堂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员;第二类是技术学堂,主要是训练能熟练驾驶轮船,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才和一些掌握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人员;第三类是军事学堂,主要是训练陆海军指挥人才,培养能使用洋枪、
洋炮的士兵和军官。
1860年,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办理对外交涉。当时的清朝官员都不懂外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跟洋人打交道很困难。于是恭亲王上奏皇帝建议开设外国语学校。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正式开设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开端。同文馆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院。继同文馆而起的,有1863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和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同文馆的学生均是八旗子弟,而广方言馆打破了这种限制,广泛接纳汉族子弟人校学习。
这三所学校都可归属于外国语专科学校。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造船与驾驶专科学校。它是福建马尾船厂的附设学堂。这个学堂分为前后两部。前堂聘请法国人教制造,用法语授课,又称“法国学堂”,主要是培养造船技
术人才;后堂聘请英国人教驾驶,用英文授课,又称“英国学堂”,主要是培养驾驶人才。
1867年,曾国藩采纳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建议,在上海创建了江南制造局,同时在该局附设机器学堂和翻译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有关理化工程方面的书籍,它对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相当深的影响。机器学堂是一所工程学堂,科目繁多,它不同于船政学堂仅设造船与驾驶两科。几年后,李鸿章在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感“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为此,他于1879年设立天津电报学堂。三年后,又在上海建立了一所电报学堂。
以上这四所学校,都可以归属于工业专科学校。
天津水师学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军事专科学校。它是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该校分驾驶与管轮两科,都用英文讲授。它虽与福建船政学堂有相似之处,但偏重于军事方面。继这所学堂而后创立的有广东水师学堂(1887)和南京水师学堂(1890)。至于陆军方面,则以1885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为最早。该学堂分两部:一部是轮流挑选各营弁兵百余人学习使用西洋武器,这是士兵教育的开始;另一部选募有一定知识的“良家子弟”,培养军事指挥人才,这是中国近代军官教育的开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后来“北洋军系”的胚胎,著名的“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均毕业于该校。继这所学堂之后创立的有:广东陆师学堂(1886)、南京陆军学堂
(1895)和湖北武备学堂(1895)。与此相关的还有一893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军医学堂,这是中国人自设西洋医学的开始。
以上这几所学堂都可归属于军事专科学校。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0多年间洋务派兴办的洋务教育,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可以说是个突破和重大改革。洋务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教授传统的学科之外,还扩充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外国语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有了不少改进。客观上对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专科学校、创建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都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对以后的维新运动也产生过积极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海陆军遭到惨败,洋务派经营了十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实际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乘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狂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于是在全国兴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