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药物考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经》药物考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2.23 6.1折 15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尚志钧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6099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0元

货号31110086

上书时间2024-06-0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部诗歌总集,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的书①。其资料的真实性,是现存古书中比较可靠的②。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③约五百年的诗歌,它在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④,到汉武帝罢黜百家而尊孔,才称为《诗经》。汉代研究《诗经》有四家,鲁人申培的鲁诗⑤,齐人辕固的齐诗⑥,燕人韩婴的韩诗⑦及毛苌所传的毛诗⑧。前三者已佚,今所存仅毛诗。毛诗共有305篇,分风⑨、雅⑩、颂B11]三部分。郑樵《六经奥论》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305篇中大部分采集于民间歌谣,小部分来自贵族创作。贵族所作的诗,多为了歌颂典礼,或讽刺、或谏议、或表达情意。如贵族遇有祭祀、出兵、打猎、宫室落成等,往往要奏乐唱歌。

 

民间歌谣是人民自己歌唱生活而创作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感情B12]。如《诗经·豳风·七月》,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恨。该诗通过对一年四季各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揭露在衣、食、住等方面奴隶和贵族间的差距,反映贵族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诗经·豳风·七月》篇,可视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又如《诗经·魏风·硕鼠》,把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比作老鼠,反映了奴隶对贵族的愤恨B13]。

 

此外《诗经》还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在采取食物过程中,发现不少有益于健康的药物。所以在《诗经》的词句中,也提到很多有医疗实用价值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天然的草、木、鸟、兽、虫、鱼等各类动植物B14]。其中有些动植物,到后来成为本草中的正式药物。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雾阁邹梧冈先生辑《诗经补注》提到《诗经》的资料中,有关药用的有四十多种。

 

1957年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版第36页)第三章第六节周代及春秋战国时药品的记载,谓《诗经》中植物药品的记载有88种。

 

1962年《中华医学杂志》(第473~474页)陈维养提出《诗经》所载药物有一百多种。

 

本书将历代本草的药物条文下注文中,将所引用《诗经》词句中动植物的名字,罗列在一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草类、木类、兽禽类、虫鱼类、果类、菜类、米类进行注释。

 

每个药名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词句中含有药名的诗句,然后用《说文》《尔雅》等书解释药物名词含义,然后选录历代比较合理的古注B15],*后摘录本草注文中所引诗句的资料,并录本草对该药*后记载的有关形态及其主治的内容。

 

这样注释,可以把诗句中的动植物名称与本草中药物联系起来,能提供古今药名核实的部分参考资料。

 

关于历代本草注文,所引《诗经》词句中动植物作为药物注释时,其间也有不少的问题。因为《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现存的历代本草都是公元著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公元6世纪初著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公元后16世纪著的。同一个实物在不同的时代被命名的名称大都是不相同的。因为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在不同时代那就更是普遍的存在了,所以历代本草药名也有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存在,各家的考证也有出入。特别是《诗经》实物名称,年代那么久远,怎么会和后世本草药名暗合呢?所以各家考证药物名称引用《诗经》资料,也是根据各家理解《诗经》的诗意而定的。因此《诗经》上同一句话,各家理解不同,*后应用至什么药物上去,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看:

 

1.《诗经》云“于以采藻”的“藻”

 

苏颂《本草图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藻”,作为“海藻”注释。

 

李时珍把这个诗句中的“藻”,引作为“水藻”注释。

 

2.《诗经》云“常棣之华”的“棣”

 

掌禹锡《嘉祐本草》把这个诗句中的“棣”,作为“郁李人”注释。

 

陈藏器《本草拾遗》把这个诗句中的“棣”,作为“扶栘木”注释。

 

3.《诗经》云“[DF28]有游龙”的“游龙”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红草”注释。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马蓼”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蓼实”注释。

 

4.《诗经》云“芄兰之支”的“芄兰”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芄兰”作为“萝藦”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芄”作为“女青”注释。

 

5.《诗经》云“葛藟藟之”的“葛藟”

 

苏颂《本草图经》及陈藏器《本草拾遗》把这个诗句中的“葛藟”,作为“千岁蔂”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葛藟”,作为“蓬蔂”注释。

 

6.《诗经》云“六月食薁”的“薁”

 

掌禹锡《嘉祐本草》及苏颂《本草图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薁”,作为“韭”注释。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薁”,作为“[B032]薁”注释。

 

7.《诗经》云“得此[E523][D27E]”的“[E523][D27E]”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E523][D27E]”,作为“蟾蜍”注释。

 

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E523][D27E]”,作为“蝦蟆”注释。

 

以上的例子是讲诗句中同一个动植物名称,因各家理解不同,作为药物注释也不同。下面再举一些例子,说明诗句中不同的动植物作为同一个药物注释。

 

1.郁李人

 

掌禹锡《嘉祐本草》在郁李人条下,引的诗句是“常棣之华”。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在郁李人条下,引的诗句是“六月食郁”。

 

2.菟丝子

 

苏颂《本草图经》在菟丝子条下,引的诗句是“茑与女萝”,视“女萝”为“菟丝子”。

 

孙星衍《神农本草经》在菟丝子条下,引的诗句是“爰采唐矣”,视“唐”为“菟丝子”。

 

3.蒺藜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蒺藜条下,引的诗句是“墙有茨”(见尚志钧辑本第52页下),其意为《诗经》中的“茨”,即本草中的“蒺藜”。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在蒺藜条下,引的诗句是“其甘如荠”(见该书1957年商务版第37页),其意为《诗经》中的“荠”,即本草中的“蒺藜”。

 

此外,还有些本草药名下所引诗句,似乎文不对题。例如: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第91页“[FAE6]虫”条,引的诗句为“喓喓草虫”。草虫似蝗虫,并非[FAE6]虫,孙氏所释,似乎文不对题。按陆玑注云:“草虫大小长短如蝗虫……青色,好在茅草中。”而[FAE6]虫《唐本草》注云:“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鳖。”类似此例很多,详见本书注。

 

由此可见,古人对本草注释,所引诗句中动、植物名称,也随各人所理解的而注释,大体上只是以类相从而已。

 

【注】

 

①《诗经》在科举时代,是之书。我在幼年读私塾时,也念过《诗经》,那时老师要我们熟读,定期背诵。在背诵时,老师提一句,你接着就要背下去,背不出,就罚跪。我为了不被罚跪,几乎每天行走、睡觉都在默念。这样天长日久,也就能背出了。所以至今仍能背出。这种背诵,纯粹是口腔肌肉习惯性运动。当时对《诗经》句中意思,全无所知。

 

②在先秦文献中,《诗经》是*可靠的。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云:“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清代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序》云:“自汉以后,转写滋异,莫能枚数。……自唐后至今,锓版盛行,于经、于传笺、于疏,或有意妄改,或无意伪脱,于是缪盩莫可究诘。”

 

③《诗经》*早的诗篇,一般认为是西周前期写成的,但从《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大雅·生民》“时维姜嫄”“后稷肇祀”等诗句中讲到大禹治水,周始祖后稷及其母亲姜嫄等资料来看,《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代传说中的人物。*晚的诗篇为《诗经·秦风·无衣》,据王船山《诗经·稗疏·卷一》云,此篇是秦哀公为向秦廷乞师的楚人申包胥作的,事在公元前506年,距离春秋的下限公元前481年,仅有26年。

 

④孔子称述的《诗经》三百篇和《汉书·艺文志》所载《诗经》三百零五篇,和现存本《诗经》正相符合。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⑤按《汉书·儒林传》所载:申公培鲁人,少事齐人浮邱伯受诗,为楚王太子戊傅,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归鲁,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是为鲁诗。传其学有藏代、赵绾、孔安国、周霸、夏宽等。

 

⑥按《汉书·儒林传》所载:辕固生齐人,以治诗,孝景(公元前156~前141年)时为博士。后帝以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固老罢归,已九十余矣。传其学有公孙宏、始昌,昌授后苍,苍授匡衡,匡授师丹,师授伏黯。伏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以授嗣子恭,恭删黯章句,定为20万言,年九十卒。

 

⑦按《汉书·儒林传》所载:韩婴燕人,景帝(公元前156年~前141年)时为常山太傅,婴推诗之意而作内外传,其言与齐、鲁间殊。传其学有贲生、赵子,赵授蔡谊,谊授包子与王吉,吉授长孙顺,顺授发福。建武(公元56~57年)初薛汉传父业。其弟子杜抚定韩诗章句。

 

⑧按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苌授长卿,卿授解延年,年授徐敖,敖授陈侠,侠为新莽(公元8~23年)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时九江谢曼卿亦善毛诗,乃为其训,东海卫宏从曼卿学,因作《毛诗序》。其后郑众、贾逵传毛诗,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⑨风是指各地民歌的调子。国风即是各地土乐调。秦风、魏风、郑风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犹如今日陕西调、河南调一样。这些民歌多是反映西周到春秋中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其中有的是人民内心情感的抒发或倾诉,有的是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与反抗,有的是揭露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是描写征夫思妇、小吏不幸和愤怨。

 

⑩雅是秦地的乐调,周秦同地,在今陕西。西周都于镐(西安的西南),这个地方的乐调,被称为中原正音,所以称周朝首都的乐调为雅。雅原是奏乐声中发出的特殊呜呜声。雅分为大雅、小雅。产生于西周的旧诗名大雅;兼有东周的新诗称为小雅。大雅、小雅都是奴隶主贵族在享乐时作的诗歌。其中也有一些讽刺诗。

 

B11]颂是奴隶主贵族们歌颂上帝和祖先庙堂的歌,即宗庙祭祀乐歌。颂诗多无韵,不分章,篇制短,奏的时间拖长,并且连歌带舞。

 

B12]《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和面貌;又有不少诗篇和诗句,反映了当时农业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诗篇,在西周前期有《周颂·噫嘻》《臣工》《载芟》《良耜》等;西周后期有《小雅·信南山》《甫田》《大田》等;春秋时期有《诗经·豳风·七月》。

 

B13]《诗经》中类似这种人民讽刺剥削的诗歌很多。如《诗经·周南·螽斯》,《毛诗序》云:“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其实此诗以蝗虫纷飞,吃尽庄稼,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也。

 

B14]《诗经》中所讲的动植物,以黄河流域为主。因为西周、东周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

 

B15]历代对《诗经》做注释的,不下数百种。汉代研究《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汉书·儒林传》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陆玑《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其诗曰毛诗。”汉郑玄《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则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郑玄所注,称为郑笺,后人称之为《正义》。自郑笺行世,则齐、鲁、韩三家诗遂废。但郑笺与毛传亦有异同。魏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毛诗问难》等书,批评郑笺之不足,表彰毛亨原著之长。同时魏王基作《毛诗驳》反对王肃之说。晋孙毓作《毛诗异同评》支持王肃之说。但晋陈统又作《难孙氏毛诗评》反对孙毓之说。

 

至唐代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等,尊郑笺为范本,参考隋刘焯《毛诗义疏》、隋刘炫《毛诗述义》进行疏注,成为唐代《诗经》注解的权威性著作。

 

宋代学者对《诗经》著作时有争论。如欧阳修引其释《卫风击鼓》五章,谓郑笺不如王肃。王应麟《困学纪闻·经典释文》引其驳“芣苢”一条,谓王肃不如郑笺。宋南渡后,诸儒多以评毛郑为能事,尤以郑樵评论*激,朱熹《诗经传》亦从郑樵之说,对《诗小序》多所抨击。明代胡广等以刘瑾之书为蓝本,专宗朱传之说,从此形成汉、宋学派门户之争。所以千百年来,研究《诗经》的著作不下千种,由此而形成的各家学派(今、古文派,汉、宋学派),各成体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所限,错误和缺点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1985年11月尚志钧于芜湖



 
 
 
 

商品简介

 全书收载药味289种,计草类70种,木类47种,兽类27种,禽类40种,虫类27种,鱼类21种,果类24种,菜类12种,木类21种,全书24万字。 本书按自然属性分类,对每种动物、植物,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中含有动、植物的诗句,以及历代各家对诗句中动、植物的古注,并联系历代本草注文中所引《诗经》的资料,用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按经、史、子、集、专书、类书,相互考证,进行勘比考核,从而确定《诗经》某种动、植物,相当于本草中的何种药物,这样可以追溯出本草中某些药物的源流,使本草中名物核实,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同时,本书对研究药物名实考核,和研究单味药发展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学习《诗经》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目录
《诗经》药物考辨草类卷一
  1  药
  2  艾
  3  茨(蒺藜)
  4  果臝(栝楼)
  5  蓫(羊蹄)
  6  蓄(羊蹄)
  7  莫(酸模)
  8  葍(旋花)
  9  虻(贝母)
  10  葽(远志)
  11  芄兰(萝摩)
  12  茹藘(茜根)
  13  苕(鼠尾草)
  14  蕑(兰草)
  15  荍(锦葵)
  16  绿(王刍)
  17  竹(篇蓄)
  18  谖草(萱草)
  19  唐(菟丝子)
  20  女萝(松萝)
  21  苓(甘草)
  22  苦(苦荬)
  23  荼(茶)
  24  堇(堇菜)
  25  芍药
  26  葛(葛根)
  27  麻
  28  纻(纻根)
  29  褧(苘实)
  30  蔹(白敛)
  31  蓝(蓝实)
  32  苓
  33  薇
  34  蕨
  35  鬯(郁金香)
  36  台(莎草)
  37  茅(茅根)
  38  荑(茅针)
  39  菅(茅的一种)
  40  蓍(蓍草)
  41  蒿(青蒿)
  42  蘩(白蒿)
  43  蒌(蒌蒿)
  44  萧(艾蒿)
  45  莪(廪蒿)
  46  蔚(马先蒿)
  47  蓬(蓬蒿)
《诗经》药物考辨木类卷二
《诗经》药物考辨兽类卷三
《诗经》药物考辨禽类卷四
《诗经》药物考辨虫类卷五
《诗经》药物考辨鱼类卷六
《诗经》药物考辨果类卷七
《诗经》药物考辨菜类卷八
《诗经》药物考辨米类卷九
附录

内容摘要
 本书将历代本草的药物条文下注文中,将所引用《诗经》词句中动植物的名字,罗列在一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草类、
木类、兽禽类、虫鱼类、
果类、菜类、米类进行注释。
每个药名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词句中含有药名的诗句,然后用《说文》《尔雅》等书解释药物名词含义,然后选录历代比较合理的古注,最后摘录本草注文中所引诗句的资料,并录本草对该药最后记载的有关形态及其主治的内容。这样注释,可以把诗句中的动植物名称与本草中药物联系起来,能提供古今药名核实的部分参考资料。

主编推荐

 本书内容可以追溯出本草中某些药物的源流,使本草中名物核实,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