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精)
  •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精)
  •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精)
  •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7.31 7.3折 1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伟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6654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8元

货号31724358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伟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副秘书长、剑桥大学克莱尔堂终身成员,曾先后在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担任访问研究员,在剑桥大学英语系担任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英国小说、早期现代英国文学、西方古典文论等。著有《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研究》,译有《华盛顿广场》、《漂亮冤家》、《艾丽丝?默多克传》(即出)。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为诗辩护的传统和现状 
第二章 锡德尼之生:从行动者到沉思者 
第三章 诗歌的地位 
第四章 诗人的“神性” 
第五章 诗人的“有声画” 
第六章 诗人的“无艺之艺” 
第七章 锡德尼之死:一个英国文化偶像的塑造 
菲利普?锡德尼年表 
附录一 含泪的微笑:重访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快感 
附录二 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关于艺术家的思想 
附录三 中世纪文学批评与基督教的关系之初探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锡德尼不是一位静坐书斋的诗人或理论家,其诗学与人生彼此交融,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一方面,锡德尼的人生对其诗歌和诗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壮志难酬,转而将充沛的精神能量投向诗歌,为了证明诗歌的合法性,便在诗学中赋予诗歌实现其政治计划的功能;另一方面,锡德尼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是其人其作合二为一,他的诗歌及诗学宣告了英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而他的早逝则构成了其文学生涯中重要的事件。他生前壮志未酬,身后却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服务于君王及其“宏图伟业”。锡德尼身后形象被塑造的过程,犹如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在绵延数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多位塑造者为了各自的政治计划,凭借清晰的“理念或事先的设想”共同创作了一个关于锡德尼的传说。

主编推荐
1. 《为诗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的人生和诗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菲利普•锡德尼其人其思的专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研究功力。2. 从全书的逻辑结构来看,作者不满足于仅从文学批评角度对锡德尼的诗学做一种引介式的展现,而是采用跨学科的、“概念性”的研究方法,将宏观叙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整体性、全方位的视角看待锡德尼的诗学,并将其放在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中加以考察。这样,读者便可以“见树又见林”,既能从锡德尼个人的生平经历中理解他从“行动者”到“沉思者”的转变,又能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考察锡德尼所处的时空位置。3. 全书内容翔实、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特殊的政治功能及其对民族国家强大的塑造力,为我国人文领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精彩内容
1913年7月2日,在荷兰札特芬菲利普·锡德尼(SirPhilipSidney,1554—1586)纪念碑的落成典礼上,著名荷兰历史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1872—1945)在致辞中指出:“一位诗人为自由而战,献身疆场,有比这更动人的事件值得我们纪念吗?”尽管对于锡德尼是否“为自由而战”,研究者莫衷一是,但是他们会众口一词地承认,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他毋庸置疑是一位重要人物。锡德尼《为诗辩护》(ADefenceofPoetry)的出现,打破了自公元一世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OntheSublime)面世之后,绵延一千五百余年的文学批评不活跃时期。作为英国诗歌传统的最初宣言,《为诗辩护》指明了英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在欧洲文学批评传统中由此开始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英国传统,与欧陆传统相比,它带有更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为诗辩护》自身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诗学与政治、宗教等的紧密联系上,即使是其中最纯粹的诗学概念,如摹仿、灵感等,也无不与作者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宗教情怀密切相关。
在英国文学史上,锡德尼因文学批评、传奇故事和十四行诗组诗等三方面的成就而成为伊丽莎白时期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因《为诗辩护》而被誉为“当之无愧的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又因《阿卡迪亚》(Arcadia)对后来小说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而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的《爱星者和星星》(AstrophilandStella)引领一时之文学风尚,成为众多诗人竞相摹仿的对象。锡德尼与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埃德蒙·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三人并立,被尊称为“都铎王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锡德尼的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之广胜过同一时期任何其他诗人的作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英语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正如贝克·史密斯在纪念其逝世四百周年文集的前言中所说,对于塑造英国文艺复兴,锡德尼的重要性“今天无论我们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文学批评家C.S.刘易斯称他的作品“真正影响了英国人的思维模式”,而作者本人如今已然成为英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本论著以锡德尼诗学为研究对象,而这必然会涉及他的人生。弗里德里西·希尔在《欧洲思想史》中指出,“英国的哲学思想从来不仅是一种抽象思想体系,而是社会、国家、政治、宗教、经济、生活经验的结晶。每一种英国哲学都是当时英国政治情况的一座纪念物,正如英国的诗歌是英国宗教状况的纪念物一样”。希尔对英国哲学思想的论断同样适用于锡德尼的诗学思想。二十世纪关于伊丽莎白时期诗歌最具洞察力的学者之一塔克·布鲁克有言道:“英国文学领域的任何学者都无须为自己花费大量精力关注菲利普·锡德尼爵士的个人和社会生活而辩护。”锡德尼的人生短暂而辉煌,即使《爱星者和星星》《为诗辩护》和《阿卡迪亚》均未曾面世,我们依然必须视他为一个文化地标。究其原因,锡德尼不是一位静坐书斋的诗人或理论家,其诗学与人生彼此交融,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如果对此茫然无知,我们很可能会不解《为诗辩护》的深意,难懂其中离题部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真实意图。一方面,锡德尼的人生对其诗歌和诗学影响是巨大的,他壮志难酬,转而将充沛的精神能量投向诗歌,为了证明诗歌的合法性,便在诗学中赋予诗歌实现其政治计划的功能;另一方面,锡德尼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是其人其作合二为一,他的诗歌及诗学宣告了英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而他1586年的早逝则构成其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如果他得以颐养天年,或许不会允许其作品付梓,也就不会缺席主导整个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英国文学文化(literaryculture)。当代锡德尼研究者格文·亚历山大甚至指出,“经由对文学史来说实属根本性的一个转喻,锡德尼其人现在就是其作”。因此,研究锡德尼诗学绝不能抛开他那被赋予了太多含义的人生,我们正是从中得以窥见其诗学与人生德行之间真切的内在关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