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07
3.1折
¥
9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德)汉茨·冯·佩克哈默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43461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31634295
上书时间2024-06-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vonPerckhammer,1895-1965):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vonPerckhammer),1895年生于德国一个经营照相馆的家庭。他的父母都从事过照相馆业,佩克哈默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以后也始终是照相机不离手,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佩克哈默年轻时加入德军,被派到中国,由此与中国结缘。1917年至1927年,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几乎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摄影作品。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家,佩克哈默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他的作品诗意、朦胧,堪称画意摄影的佳作。
赵省伟: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编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西洋镜》系列等书。
目录
北京美观
002 引言
008 图1. 从北海琼华岛顶端远望紫禁城
010 图2. 太和门西侧的青铜狮子
012 图3. 金水桥及石狮子
012 图4. 天安门前金水桥
013 图5. 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华表与石狮子
014 图6. 在前门东侧城墙上北望中华门和天安门
016 图7. 透过中华门门洞远望天安门
017 图8. 远望北海琼华岛白塔
018 图9. 远望北海琼华岛白塔
020 图10. 北海琼华岛倚晴楼
020 图11. 北海九龙壁
021 图12. 九龙壁局部
022 图13. 北海一角
022 图14. 从北海远望景山万春亭
023 图15. 透过琼华岛白塔北侧的月洞门远望鼓楼和钟楼
024 图16. 北海善因殿
026 图17. 北海善因殿内香炉
027 图18. 从琼华岛北侧长廊向北远眺
027 图19. 圜丘
027 图20. 圜丘
028 图21. 金鳌牌坊
030 图22. 祈年殿
032 图23. 皇穹宇
034 图24. 透过地祇坛棂星门看坛南的神龛
035 图25. 孔庙大成殿
036 图26. 孔庙大成殿前石阶
036 图27. 国子监琉璃牌坊
037 图28. 透过琉璃牌坊看国子监辟雍大殿
038 图29. 颐和园东宫门外涵虚牌坊
038 图30. 颐和园仁寿殿铜龙
039 图31. 谐趣园
039 图32. 谐趣园知鱼桥和知春堂
040 图33. 颐和园乐寿堂
041 图34. 俯瞰颐和园万寿山排云门和云辉玉宇牌楼
041 图35. 颐和园鱼藻轩
042 图36. 颐和园长廊
043 图37. 颐和园清晏舫
043 图38. 颐和园荇桥
044 图39.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铜牛
045 图40. 颐和园十七孔桥
045 图41. 十七孔桥和廓如亭
046 图42. 自南湖岛北望万寿山
048 图43. 从南湖岛涵虚堂一层门洞远望万寿山佛香阁
049 图44. 颐和园转轮藏
050 图45. 颐和园转轮藏
051 图46. 颐和园宝云阁铜亭
052 图47. 颐和园智慧海
053 图48. 颐和园万寿山花承阁多宝琉璃塔
054 图49. 颐和园四大部洲局部
056 图50. 颐和园昆明湖
056 图51. 颐和园石桥
057 图52. 从颐和园昆明湖远望玉泉山
057 图53. 从颐和园外石牌坊远望万寿山
058 图54. 在玉泉山东麓半山腰远望颐和园
060 图55.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谐奇趣残迹。
062 图56. 香山静宜园昭庙琉璃万寿塔
063 图57. 透过香山昭庙大门远望琉璃万寿塔
064 图58. 玉泉山静明园华藏塔
065 图59. 华藏塔基座
066 图60. 玉泉山圣缘寺琉璃塔
066 图61. 慈寿寺塔
067 图62. 玉泉山圣缘寺琉璃塔
068 图63. 玉泉山脚下的驼队
068 图64. 穿过玉泉山东边石牌坊的驼队
069 图65. 玉泉山下的挑夫
070 图66. 香山昭庙前琉璃牌坊
071 图67. 香山昭庙前琉璃牌坊局部
072 图68. 万寿山驼背桥
074 图69. 玉泉山驼背桥
076 图70. 华表
077 图71. 赑屃
078 图72. 清景陵
079 图73. 墓地
080 图74. 明十三明陵神道旁的石象
081 图75. 居庸关云台
082 图76. 青龙桥火车站
082 图77. 暮色中的西山
083 图78. 前门
084 图79. 前门大街
085 图80. 前门关帝庙前的香炉
086 图81. 正在铺设石板路的前门大街
088 图82. 从前门箭楼上东望前门火车站
090 图83. 暮色中的前门
091 图84. 崇文门
092 图85. 北望崇文门城楼
094 图86. 在崇文门城楼上南望崇文门外大街
096 图87. 在崇文门城楼上南望崇文门外大街
097 图88. 朝阳门
098 图89. 从东交民巷院墙上远望崇文门
100 图90. 东单牌坊
102 图91. 黄昏时分的崇文门
102 图92. 东便门附近的铁路券洞
103 图93. 朝阳门内的街道
104 图94. 永定门城楼和箭楼
104 图95. 城墙下的京师环城铁路
105 图96. 落日余晖映照下的东便门角楼
106 图97. 东便门角楼
108 图98. 东便门外热闹的蟠桃宫庙会
109 图99. 东便门
109 图100. 东便门
110 图101. 东便门外大通桥
112 图102. 安定门
113 图103. 阴雨天护城河边
114 图104. 从鼓楼向南远望地安门外大街
116 图105. 雍和宫延绥阁与法轮殿间的飞廊
117 图106. 雍和宫内铜狮
118 图107. 雍和宫内庭院
120 图108. 雍和宫万福阁内弥勒大佛
121 图109. 西黄寺清静化城塔
122 图110. 西黄寺清静化城塔塔基
122 图111. 西黄寺清静化城塔须弥座上浮雕
123 图112. 东黄寺天王像
124 图113. 妙应寺白塔
125 图114. 天宁寺塔
126 图115. 天宁寺石刻前的一名僧人
126 图116. 大钟寺住持
127 图117. 万寿寺
127 图118. 万寿寺内叩拜的僧人
128 图119. 万寿寺一角
129 图120. 万寿寺雪景
130 图121. 万寿寺雪景
130 图122. 万寿寺雪景
131 图123. 万寿寺藏经楼
131 图124. 万寿寺内跨院
132 图125. 万寿寺内拜佛的僧人
133 图126. 黑寺
134 图127. 黑寺大殿
136 图128. 戒台寺内庭院
137 图129. 戒台寺香炉前的僧人
138 图130. 戒台寺内众多僧人
138 图131. 戒台寺住持
138 图132. 戒台寺龙树
139 图133. 戒台寺全景
140 图134. 碧云寺
141 图135. 碧云寺全景
141 图136. 碧云寺金刚宝塔塔基券门
142 图137.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143 图138.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塔基
144 图139.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塔顶
144 图140. 碧云寺弥勒佛
145 图141. 碧云寺天王像
145 图142. 碧云寺金刚力士像
146 图143. 十方普觉寺卧佛
146 图144.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147 图145. 大觉寺大悲堂
148 图146. 清真寺拜殿内景
148 图147. 古观象台上的象限仪
149 图148. 长城
150 图149. 长城
150 图150. 长城
151 图151. 长城
152 图152. 长城
153 图153. 卖新年扎花的老人
153 图154. 买洋葱的妇人
153 图155. 街头的剃头匠
153 图156. 冬天街头小吃摊前吃东西的老者
154 图157. 卖大蒜的小贩
154 图158. 糖葫芦摊旁买东西的老太太
154 图159. 卖油的小贩
154 图160. 城墙下拾粪的老人
155 图161. 万寿寺前的满族妇人
156 图162. 热闹的街头
158 图163. 买点心的满族妇人
158 图164. 人力车
159 图165. 道士
159 图166. 化缘的道士
159 图167. 道士
159 图168. 读书的老者
160 图169. 拜年
160 图170. 三弦艺人
160 图171. 月琴艺人
160 图172. 戏曲演员
161 图173. 运米的船只
161 图174. 卸船
162 图175. 装满玉米的船只
162 图176. 捉螃蟹的人
162 图177. 苦力
162 图178. 盲乞丐
163 图179. 行乞的老妇和孩子
163 图180. 吸烟的农夫
163 图181. 纳鞋底的妇人
164 图182. 旧官道上赶路的车夫
164 图183. 放羊
165 图184. 赶骆驼的孩子目录
166 图185. 驼队
168 图186. 驼队饮水处
168 图187. 送葬队伍
169 图188. 卖西瓜的小贩
169 图189. 聊家常的妇人
169 图190. 制秤人
170 图191. 沿街叫卖的小贩
170 图192. 菜贩
170 图193. 苦力
171 图194. 火堆旁的苦力
171 图195. 乡间茶馆
171 图196. 夜间卖熟食的摊贩
172 图197. 赶脚儿的
172 图198. 喝茶的老人
172 图199. 寺庙守夜人
172 图200. 礼佛的女信士
中国与中国人
174 引言
176 图201. 渔夫
176 图202. 大钟寺看门人
176 图203. 卖洋葱的人
176 图204. 中国农民
176 图205. 乡村客栈中
176 图206. 中国儿童
177 图207. 流动小贩
177 图208. 食摊上的厨子
178 图209. 造纸匠
178 图210. 一班流浪艺人
178 图211. 吃晚饭的苦力
178 图212. 制鞋匠
179 图213. 抽鸦片的人
179 图214. 露天缝补
179 图215. 抽鸦片的人
179 图216. 幸福的母亲
179 图217. 寡妇在丈夫坟前恸哭
179 图218. 参加斋宴的女性
180 图219. 蒙古新娘
180 图220. 拜年
180 图221. 老农妇碾米
181 图222. 骆驼与赶驼人
181 图223. 雪中的骆驼商队
181 图224. 道士
181 图225. 北京雍和宫的金刚驱魔神舞
182 图226. 戒台寺住持
182 图227. 戒台寺内诵经的僧人
182 图228. 节日中的雍和宫
182 图229. 戴鸡冠帽的喇嘛
183 图230. 送葬队伍
183 图231. 抬棺人
184 图232. 北京一家商店开业
184 图233. 繁忙的北京街道
185 图234. 新建成的前门
186 图235. 北京的西门
187 图236. 北京城中的一座牌楼
187 图237. 紫禁城外西北角牌楼
188 图238. 雍和宫
189 图239. 万寿寺
190 图240. 寺庙院中
190 图241. 白塔寺院中
191 图242. 万寿寺中一尊温柔的千手观音像
191 图243. 北海公园内著名的九龙壁
192 图244. 万寿寺罗汉像
193 图245. 万寿寺罗汉像
194 图246. 天坛祈年殿
194 图247. 颐和园东部的驼背桥
195 图248. 永乐皇帝的陵墓
196 图249. 黄寺中的藏式佛塔
197 图250. 黄寺中四大天王其中两位的雕像
197 图251. 北京古观象台上的简仪
198 图252. 八里庄
199 图253. 一座塔
200 图254. 宝塔附近
200 图255. 明陵神道旁的雕像
200 图256. 赶驴人
200 图257. 傍晚捕鱼的渔民
201 图258. 中国长城
202 图259. 舢板
三海风景
204 图260. 北海倚晴楼
204 图261. 北海沁泉廊
205 图262. 北海快雪堂前景
205 图263. 北海快雪堂
206 图264. 北海快雪堂
206 图265. 北海五龙亭远望
207 图266. 北海内景
207 图26 7. 北海十八罗汉之一
208 图268. 北海十八罗汉之二
208 图269. 北海十八罗汉之三
209 图270. 北海十八罗汉之四
209 图271. 北海内景
210 图272. 北海七佛塔
210 图273. 北海慧日亭
211 图274. 北海碧照楼远望
211 图275. 北海静心斋
212 图276. 北海承光殿
212 图277. 北海围城外
213 图278. 北海围城内景
213 图279. 北海围城内景
214 图280. 北海昭景门
214 图281. 南海新华门
215 图282. 南海日知阁
215 图283. 南海瀛台后面景色
216 图284. 南海瀛台御座
216 图285. 南海瀛台右面景色
217 图286. 南海迎薰亭
217 图287. 南海流水音
218 图288. 南海流水音
218 图289. 南海丰泽园
219 图290. 南海“怀抱爽”亭
219 图291. 南海内景
220 图292. 南海瀛台左面景色
220 图293. 南海云绘楼前景
221 图294. 南海云绘楼
221 图295. 南海内景
222 图296. 南海福景门
222 图297. 南海瀛台左面风景
223 图298. 中海万字廊
223 图299. 中海双环亭
224 图300. 中海集灵囿内景
224 图301. 中海集灵囿内景
225 图302. 中海万字廊侧面景色
225 图303. 中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务会议厅”
226 图304. 中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务会议厅”侧面
226 图305. 中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务会议厅”前面
227 图306. 中海集灵囿内景之一
227 图307. 中海集灵囿内景之二
228 图308. 中海集灵囿内景之三
228 图309. 中海集灵囿内景之四
229 图310. 中海延庆楼
229 图311. 中海爱翠楼
230 图312. 中海居仁堂前景
230 图313. 中海居仁堂
231 图314. 中海居仁堂
231 图315. 中海春藕斋
232 图316. 中海北望
232 图317. 西苑门
233 图318. 中海石室
233 图319. 海宝光门
内容摘要
2012年1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办“旧京风物: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老北京”图片展,展出了德国摄影师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vonPerckhammer)于1914—1927年间拍摄的100张珍贵的北京照片。这些照片“捕捉到了这座从地平线上缓缓陷落的城市的美丽”,为当下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老北京风情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京美观》(初版于1928年),第二部分是《中国与中国人》(初版于1930年),第三部分是50张同生照相馆制作的关于北京三海的照片(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
精彩内容
序言
战俘摄影师佩克哈默赵省伟
有那么一位外国摄影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沦为北洋政府的战俘,其作品却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被称作“战俘摄影师”。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知之甚少。他就是德国著名摄影师汉茨·冯·佩克哈默。 佩克哈默的祖辈一直居住在奥地利的波尔扎诺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意大利)。1871年,他的父亲出售了祖传的土地,举家迁往温泉小城梅拉诺。1895年,佩克哈默出生在这著名的旅游胜地。他的父亲开了一家照相馆,由于当地游客众多,照相馆的生 意一直红红火火。童年时代,他便在父亲的照相馆内帮忙。1911年12月25日,老佩克哈默去世,妻子将照相馆转手,离开了梅拉诺,前往因斯布鲁克,佩克哈默当时年仅16岁。他十 分喜爱绘画,便报考了慕尼黑艺术学院,可惜未被录取。后来,他加入奥匈帝国海军,成了一名水兵。1913年2月,他乘坐“伊丽莎白皇后号”防护巡洋舰来到了中国。 佩克哈默在中国早期的具体经历,相关史料记载很少。1914年8月23日,青岛战役爆发之后,作为“伊丽莎白皇后号”上的一员,他参与了对日军的战斗。11月7日,青岛德奥守军投降,日军将大约4400名德奥战俘运往日本,分别关在12所战俘营内。幸运的是,佩克哈默两天前被调往北京奥地利使馆,自此便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12月7日,他给家乡的亲友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圣诞节、新年快乐。北京。”北京对佩克哈默的摄影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初到北京,作为使馆卫队中一名普通的士兵,年轻的佩克哈默生活虽然简单,但也不乏趣味。除了日常的操练之外,他还和战友们一同前往北京郊外游览,参观风景名胜,与同行的车夫、寺庙内的僧侣合影。我们可以在一本相册中看到这些年轻的卫队官兵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些照片就出自佩克哈默之手。还有一些照片从拍摄角度和取景内容来看,与前面所说的佩克哈默的照片如出一辙,由于在佩克哈默的个人收藏与已出版的摄影集中找不到,我们也不敢断言它们就是佩克哈默的作品。在这些合影里,我们很少看到佩克哈默的身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佩克哈默就是镜头后拍照的那个人。由此可见,年轻的佩克哈默在军营里便已经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佩克哈默和他的战友们成了北洋政府的战俘。本着 “宽大主义”的精神,北洋政府为战俘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战俘们被安置在万寿寺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他们可以在餐厅内祷告和讲演,还可以在新建的足球场和网球场内进行体育运动。此外,他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外出游玩的机会甚至比被俘前更多。战俘营内的生活是如此舒适,以至于一名战俘后来回忆道:“我相信,这段时光必定令人终生难忘。每每回想起来,总会不由得感叹——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这段时间也成为佩克哈默北京摄影生涯的黄金年代。他很少待在万寿寺内,而是走遍了北京主要的寺庙,如雍和宫、潭柘寺、戒台寺、碧云寺、东西黄寺、黑寺等,拍摄寺内的建筑、寺中僧侣的生活,以及烧香拜佛的香客,他甚至还记录下了黑寺内举行的法事。当然,万寿寺也屡屡出现在他的镜头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佩克哈默还记录下了很多现在已经消失不见的建筑和市井人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俘们于1920年2月经由上海乘船回国,佩克哈默却选择留在北京。随后,他成了一名专业摄影师,供职于天津维多利亚街道(今解放北路)上的利华照相馆(KodakShop),主要为客人拍摄肖像照、销售京津地区风景名胜主题的照片以及各种照相器材。拍照之余,佩克哈默还时常骑着摩托车四处探险,足迹遍及京津周边地区,他还曾跟随探险队前往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在异乡漂泊久了,佩克哈默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1925年,鉴于中国国内时局再度动荡,他决定回国。1927年,他带着15000余张中国主题的照片返回故乡,结婚,不久又离婚,后来离开故乡,去往柏林。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陆续发表在杂志与报刊上,名气也越来越大。1929年8月,LZ127“齐柏林伯爵号”飞艇进行环球旅行,佩克哈默是唯一一位受邀随行的摄影师。1932年,他在柏林开设了一家照相馆,拍摄了大量记录柏林时尚界流行风尚以及社交生活的照片,此外,他还拍摄了众多以汽车、赛车为主题的照片。纳粹上台之后,他曾受雇于德国政府,拍摄了一些宣扬德国武力的照片。 1942年,盟军轰炸柏林,佩克哈默的照相馆损失惨重,大火烧毁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那些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也不能幸免,只剩下不到两成。二战结束后,他回到故乡,在父母曾经生活的房子附近开了一家照相馆,向游客兜售明信片。此外,他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记录当地的日常生活上。1965年2月3日,离他70岁生日只差一个月时,他死于心脏病突发。他没有妻子和子嗣。 佩克哈默返回欧洲之后,共出版了三本中国主题的摄影集。1928年,最早的中国人体写真集《百美影》出版。同年,《北京美观》摄影集在柏林出版,收录了200张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照片。1930年,《中国与中国人》在瑞士苏黎世出版,收录了64张他在北京和天津的摄影作品。德国著名作家亚瑟·豪利彻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