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2.28
4.8折
¥
108
全新
仅1件
作者郭永玉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010347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202524022
上书时间2024-06-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郭永玉,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及主编、参编学术著作或教材10余部。获得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奖励。
刘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与司法心理学、心理学理论与历史。
尤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人格的毕生发展和情绪社会性老龄化。
目录
上 册
1 人格理论概观 1
1.1 人格与人格理论 2
1.1.1 人格的定义 2
1.1.2 人格分析的三种水平 3
1.1.3 人格理论 4
1.1.4 科学理论的建立与检验 5
1.2 人格理论要解决的问题 7
1.3 人格的理论问题 10
1.3.1 人格在多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又在多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 10
1.3.2 对人生而言,过去、现在和未来何者更重要 11
1.3.3 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推动的 11
1.3.4 自我概念有多重要 11
1.3.5 潜意识机制有多重要 12
1.3.6 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还是被决定的 12
1.3.7 通过向人们询问,我们能够了解什么 12
1.3.8 独特性还是共同性? 13
1.3.9 人是内控的还是外控的 13
1.3.10 心身之间有何联系 13
1.3.11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14
1.3.12 人的行为有多大的稳定性 15
1.4 主要理论流派 15
第一编 特质理论
2 奥尔波特:探寻独一无二的人 21
2.1 奥尔波特传略 22
2.2 人格的本质和结构 25
2.2.1 人格的定义 25
2.2.2 人格的结构 27
2.2.3 人格的基本单元——特质 28
2.3 人格的动力系统 33
2.3.1 前动性动机理论 33
2.3.2 人格的动力:机能自主 35
2.4 人格的发展 38
2.4.1 两种不同的人格 39
2.4.2 统我的发展阶段 41
2.4.3 人格发展中的其他基本问题 43
2.5 人格研究和测量 44
2.5.1 人格研究和测量中的方法论问题 44
2.5.2 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和测量 46
2.5.3 奥尔波特对人格的其他构成的测量和研究 47
2.6 对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评论 49
3 卡特尔和艾森克:勾画人格地图的概貌 52
3.1 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53
3.1.1 卡特尔传略 53
3.1.2 卡特尔的方法学 55
3.1.3 卡特尔的特质心理学思想 59
3.1.4 卡特尔对特质的研究与测量 65
3.2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70
3.2.1 艾森克传略 70
3.2.2 艾森克的层次特质观 72
3.2.3 艾森克的人格发展观 77
3.3 对卡特尔和艾森克理论的评价 79
4 麦克雷和科斯塔:建构人格的元理论框架 82
4.1 人物传略 83
4.2 人格分类系统的共识 84
4.2.1 词汇学取向的探索 85
4.2.2 理论取向的支持 87
4.2.3 原型取向的界定 89
4.3 五因素模型的发展 91
4.3.1 五因素模型的真实性 91
4.3.2 五因素模型的综合性 93
4.3.3 五因素模型的跨文化普适性 95
4.3.4 五因素模型的生物学根源 96
4.4 五因素人格理论的提出 98
4.4.1 五因素人格理论的人性假设 98
4.4.2 五因素人格理论的基本构成元素 100
4.4.3 五因素人格系统的运作过程 102
4.4.4 五因素人格理论的合理性 105
4.5 五因素人格理论简评 106
第二编 生物学理论
5 巴甫洛夫、艾森克和格雷:“唤醒”人格的生理基础 111
5.1 人格的生理类型论 111
5.1.1 巴甫洛夫传略 111
5.1.2 四液说 113
5.1.3 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114
5.1.4 体型说 116
5.2 唤醒与人格 117
5.2.1 内外向的生理基础 118
5.2.2 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120
5.2.3 精神质的生理基础 121
5.3 敏感性强化理论 121
5.3.1 格雷传略 121
5.3.2 敏感性强化理论 122
5.3.3 行为激活系统与行为抑制系统对人格变量的解释 123
5.3.4 格雷敏感性强化理论的应用研究 126
5.4 感觉寻求 127
5.4.1 克洛宁格的三维人格模型 127
5.4.2 朱克曼的研究 131
5.5 大脑不对称性和神经递质 133
5.5.1 大脑功能模块化 134
5.5.2 大脑不对称性及其个体差异 135
5.5.3 神经递质 137
6 从高尔顿到普洛明:行为遗传学 142
6.1 高尔顿的遗传理论 143
6.1.1 高尔顿传略 143
6.1.2 遗传血统论 145
6.1.3 遗传决定论 147
6.1.4 祖先遗传律 148
6.1.5 优生学 148
6.1.6 高尔顿遗传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149
6.2 经典行为遗传学理论 150
6.2.1 普洛明传略 151
6.2.2 遗传学基础 153
6.2.3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及发现 154
6.2.4 对遗传率的解释 160
6.3 分子遗传学 162
6.4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天性与教养之争 165
6.4.1 环境: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165
6.4.2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68
6.5 行为遗传学理论评价 172
7 以巴斯为代表:进化人格心理学 174
7.1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174
7.1.1 心理机制是进化选择的结果 174
7.1.2 心理机制的形成过程 175
7.1.3 心理机制的特性 176
7.1.4 进化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 177
7.2 图比和科斯米德斯的进化人格心理观 177
7.2.1 人物传略 178
7.2.2 人的共性 179
7.2.3 从进化观看个体差异 181
7.2.4 从进化观看群体差异 185
7.3 巴斯的进化人格心理观 187
7.3.1 巴斯传略 187
7.3.2 个体差异是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关键 188
7.3.3 策略促进和策略干扰 189
7.3.4 人格五因素在解释适应问题中的作用 192
7.3.5 人格的性别差异 193
7.3.6 人格一致性与行为多样性 195
7.4 麦克唐纳和内特尔的人格心理学 196
7.4.1 人物传略 196
7.4.2 麦克唐纳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197
7.4.3 内特尔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200
7.5 进化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203
7.5.1 进化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203
7.5.2 进化人格心理学的局限 205
第三编 学习理论
8 华生和斯金纳:行为主义 209
8.1 华生的人格理论 209
8.1.1 华生传略 209
8.1.2 人格界定 211
8.1.3 人格形成与改变 212
8.1.4 如何研究人格 214
8.1.5 情绪 215
8.1.6 病态人格 216
8.1.7 理论评价 217
8.2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218
8.2.1 斯金纳传略 219
8.2.2 人格结构 221
8.2.3 人格动力 224
8.2.4 人格发展 231
8.2.5 理论评价 234
9 多拉德和米勒:基于“驱力”的行为理论 237
9.1 人物传略 237
9.2 人格结构 240
9.3 人格动力 240
9.3.1 学习原理 240
9.3.2 习得性恐惧 248
9.3.3 挫折与攻击 249
9.3.4 冲突 250
9.4 人格发展 252
9.4.1 人格发展路径 252
9.4.2 异常人格的发展 255
9.5 理论评价 257
10 罗特和米歇尔:社会学习理论 259
10.1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260
10.1.1 罗特传略 260
10.1.2 人格结构 262
10.1.3 人格动力 266
10.1.4 人格发展 269
10.2 米歇尔的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 271
10.2.1 米歇尔传略 272
10.2.2 人格结构 273
10.2.3 人格动力 278
10.2.4 人格发展 280
10.3 对罗特与米歇尔理论的评价 286
11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288
11.1 班杜拉传略 288
11.2 人格的本质和结构 290
11.3 人格动力 291
11.3.1 观察学习 291
11.3.2 三元交互决定论 296
11.3.3 自我效能论 299
11.3.4 自我调节 304
11.4 人格发展 308
11.5 理论应用:行为失调与治疗 311
11.5.1 机能失调行为 311
11.5.2 心理治疗 312
11.6 理论评价 313
下 册
第四编 精神分析理论
12 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 319
12.1 弗洛伊德传略 319
12.2 人格结构 321
12.3 人格动力 325
12.4 人格发展 328
12.5 焦虑与防御机制 331
12.6 理论评价 338
12.6.1 贡献 339
12.6.2 局限 340
13 荣格和阿德勒:挑战弗洛伊德 343
1.1 荣格的人格理论 343
13.1.1 荣格传略 343
13.1.2 人格结构 345
13.1.3 人格类型 349
13.1.4 人格动力 351
13.1.5 人格发展 352
13.1.6 人格评估 356
13.1.7 荣格理论的评价 356
13.2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358
13.2.1 阿德勒传略 358
13.2.2 人格结构 360
13.2.3 人格动力 363
13.2.4 人格发展 366
13.2.5 阿德勒理论的评价 368
14 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与克莱因:自我与客体关系 371
14.1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 372
14.1.1 安娜?弗洛伊德传略 372
14.1.2 自我与防御机制 373
14.1.3 儿童精神分析 376
14.1.4 理论评价 377
14.2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378
14.2.1 埃里克森传略 378
14.2.2 自我同一性理论 380
14.2.3 人格发展 382
14.2.4 理论评价 388
14.3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388
14.3.1 克莱因传略 389
14.3.2 儿童人格的结构 391
14.3.3 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 393
14.3.4 心态观与儿童心理性欲发展 393
14.3.5 对克莱因人格理论的评价 396
15 霍妮和弗洛姆:人格与社会文化 398
15.1 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398
15.1.1 霍妮传略 399
15.1.2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401
15.1.3 理论评价 408
15.2 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理论 410
15.2.1 弗洛姆传略 411
15.2.2 人的处境 412
15.2.3 人的需要 413
15.2.4 社会性格论 415
15.2.5 社会潜意识论 419
15.2.6 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 420
15.2.7 理论评价 421
第五编 现象学理论
16 凯利:个人建构心理学 425
16.1 凯利传略 426
16.2 人格结构 428
16.3 人格动力 432
16.3.1 基本假设 433
16.3.2 建构过程 434
16.3.3 建构系统的结构 436
16.3.4 对社会嵌入的建构效果 437
16.3.5 焦虑、害怕和威胁 438
16.4 人格发展 439
16.5 个人建构用于心理治疗 441
16.5.1 固定角色治疗 441
16.5.2 角色建构库测验 444
16.6 理论评价 446
17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448
17.1 马斯洛传略 448
17.2 人格结构与动力 451
17.2.1 需要层次 452
17.2.2 自我实现 457
17.2.3 高峰体验 460
17.3 马斯洛的人格发展理论 463
17.3.1 人格发展阶段 463
17.3.2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464
17.3.3 如何达到自我实现 466
17.4 理论评价 468
18 罗杰斯:活出真实的自我 472
18.1 罗杰斯传略 472
18.2 人格结构 475
18.3 人格动力 476
18.4 人格发展 477
18.4.1 积极关注与价值条件 477
18.4.2 自我协调 478
18.4.3 促进自己和他人的自我实现 479
18.5 健康的人格:机能充分发挥者 481
18.6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应用 483
18.6.1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483
18.6.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487
18.7 理论评价 487
19 罗洛?梅:爱与意志的存在 491
19.1 罗洛?梅传略 492
19.2 存在主义的思想背景 495
19.3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 497
19.4 人格结构 498
19.4.1 自我中心性 498
19.4.2 自我肯定 499
19.4.3 参与 499
19.4.4 觉知和自我意识 499
19.4.5 焦虑 500
19.5 人格动力 502
19.5.1 原始生命力 503
19.5.2 爱与意志 504
19.5.3 宗教紧张感 506
19.6 人格发展 507
19.7 存在心理治疗 509
19.8 理论评价 512
20 小结与展望 514
20.1 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515
20.2 人格理论分歧的维度 516
20.3 人格理论的未来走向 521
参考文献 523
内容摘要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在体系上突出人格理论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按照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现象学理论的顺序来编排,意味着不同人格理论之间的关系,或者它们在解决人格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上所起的不同作用。特质理论帮助我们描述人,即初步认识一个人的特点。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从生理、遗传甚至进化的方向去解释人的特征。学习理论揭示了环境如何塑造人,其中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精神分析理论挖掘人的潜意识动机,探索心理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免于心理疾病的方法。现象学理论则向我们呈现人的意识经验的整体性和主动性,强调人的选择和建构世界的能力,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