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 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88 5.7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葵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7001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438925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 序

 

 

 

一组数字:次在报刊发表文章是1987年,迄今35年。总计写过约200万字文章,出版过9种文集(含增订本)。从中精选40万字,编成这套3卷本自选集。其中约8万字是近两年写的,未曾结集。

 

书和读者见面,应该已是2022年。1992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做编辑,编的书里有《贾平凹自选集》,这套书后来引发中青年作家出文集的热潮。整整三十年后,文集热早已平息,我个人自选集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过的古诗词中,如果说有爱,是陶渊明的《停云》四章:“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静寄东轩,春醪独抚……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自选集三卷书名就从这里选的词。

 

“枝条载荣”,枝繁叶茂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是讲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正是枝繁叶茂的样子。

 

“静寄东轩”,在东边小屋独处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与文艺、阅读、写作有关。轩是有窗的小屋,正是我此刻书房的模样。

 

“愿言怀人”,思念亲友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是在写人,陌生的熟悉人,熟悉的陌生人,大多是亲友,也暗合了这层意思。

 

这是第二卷,收录的文章有这么几个主题:一是分享好书,以及我读书过程中对世相人心的一些思考;二是讨论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本身;三是关于书法绘画的一些笔记。

 

之前出版过的书中,《西棒槌》和《坐久落花多》里这类内容比较集中,所以把这两本书的自序作为本卷附录。

 

本来这卷还收录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卞之琳初期诗歌的‘拧劲儿’和‘淘气’”,就是开头说的那篇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次”,想留个纪念,终因与全书体例稍嫌冲突,舍弃了。想想当年动过做学问写论文的念头,如今年过半百收拾写过的文章,就拣得这些不三不四的小随笔,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

 

 

 

辛丑孟冬,阳羡溪山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此为《杨葵自选集》之一种,以读书笔记为主。有与阅读经验有关的泛泛而论,也会从具体一本书说起,讨论读写等问题。作者的阅读不在量而在质,读得精也读得深。且能称得上经典的著作,讲的世间道理往往相通,便于互相勾连印证。因此作者的文字浅入深出,几有点悟之效。



作者简介
杨葵,1968年生于江苏,1979年移居北京。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98年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有《过得去》《坐久落花多》等多种著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抄·写”“纸边儿”等个人书法展。

目录
沈从文和他的后半生
布衣孙犁
顾随与木心
三说阿城
人脑没有那么复杂
汪曾祺的动感
城门几层开
连阔如的江湖
形无形,意无意
反义词董全斌
多半句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
兰台万卷
名物
个人阅读现状
纸年轮
老上海是什么
用老课本补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回到卢作孚
共鸣的灵魂
电醒人心
原著是冰山,翻译露几分
遵命创作
去时间的中心朝圣
细微背后的悲凉
埃柯的轻与重
罗斯的选择
别想摆脱书
读画
色彩·自缚
飞越疯人院
闲话塞林格
斯泰因与毕加索
闲读书,读闲书
干吗要读那么快
干吗要读那么多
文武读书人
读书平常事
书籍的金字塔
多讨论,少结论
复杂的历史
历史研究中的世界观与人心曲直
历史可能是什么
不可能完成的编造
一个画商的回忆
质感,密度
翻印历史
秋凉好读传记书
包书皮儿

内容摘要
此为《杨葵自选集》之一种,以读书笔记为主。有与阅读经验有关的泛泛而论,也会从具体一本书说起,讨论读写等问题。作者的阅读不在量而在质,读得精也读得深。且能称得上经典的著作,讲的世间道理往往相通,便于互相勾连印证。因此作者的文字浅入深出,几有点悟之效。

主编推荐

多年细读精读中的灵机触动

享受思考带来的喜悦和乐趣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沈从文和他的后半生
年轻的沈从文,觉得文学是个能独立存在的东西,立志要用半个世纪的努力做好这件事,“和世界上最优秀作品可以比肩”。具体点说,他以契诃夫为标杆,想着若干年后,可以凭自己几十本小说集,像契诃夫那样。然而世事无常,1949年后他放弃了已经成就不凡的文学创作。从此直至八十年代因为时势变化,以及海外夏志清、司马长风等人沈从文研究的内输,沈从文小说得以一浪高过一浪地再版重版,这当中的三四十
年,沈从文都经历了些什么?近年不少文章、专著都探索了这一问题,个人觉得张新颖教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给出了最翔实、最精彩的答案。
很多人知道,沈从文1949年以后改行做文物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概括,“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他们就从这一点出发,稍作进一步调查便开
始大发感慨,抒情议论,天才的毁灭、政治的牺牲云云。话都不错,但是说和没说区别不大,最
多间接证明沈从文封笔时,文学成绩已相当了得——因而才会感慨。我的意思是,无论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人性角度来考察沈从文的后半生,都不能从一些结论蹦到另一
些结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这三四十年,沈从文经历了什么,日常生活上、心理建设上。
我说《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最精彩,一大原因就是它尽量不给结论,只管从细节到细节,依靠海量的沈从文作品、书信以及一切相关档案的细读与爬梳,基本做到了把沈从文请出来亲自给我们讲故事,而不是在帮沈从文下结论。对此张新颖是自觉的,他说:“我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
”这样的治学态度、传记书写的态度,以及研究成果,以我个人目力所及,当下罕有。日常充斥耳目的作家研究,都是粗读一遍作家作品,便一
头扎入各类评论专著的大海,忙着从结论到结论去了,作家作品本身只沦为不时查阅的工具书。
不过趣味这东西,真的是千差万别,肯定也
有人对这种叙述者尽量隐身的写法不以为然。我欣赏的一位青年学人读完《沈从文的后半生》,就和我上述意见正相反,他觉得描述居多,分析不足。他说这本书给出了what,但想知道why,则付阙。对此我的看法是,what是有标准答案的,而why没有,它应该靠每个读者从这些what中去感受。习惯听别人给出why不是什么好习惯。
但我明白,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趣味而已。
我读《沈从文的后半生》,解决了一些原来的疑惑,比如那样一场社会转变带来的个人厄运中,不少貌似坚强的人都选择了自杀,而沈从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