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拉/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戈拉/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19 5.3折 8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印度]泰戈尔著;刘寿康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5308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31387696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戈拉》等。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尾声

内容摘要
泰戈尔长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饱含作家的思辨与爱国热忱。
本书主人公戈拉是一个热情的爱国青年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以实现祖国的解放为生活的唯一目标,只要听到有人对印度稍加批评,都会气得受不了;听见有人嘲笑或欺负自己的同胞,便会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他希望唤醒广大底层人民,恢复他们对于祖国的信仰,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因此他选择无条件地为一切传统辩护,自己也身体力行。这种因循守旧不仅造成了自己内心的矛盾,甚至影响了他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影响了他对感情的判断。直到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才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一心一意为了目标去奋斗。 在情节展开的广度和艺术手法表现的深度方面,完全有理由称《戈拉》为现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苏库马尔·森

精彩内容
……泰戈尔以他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扬名于世。然而在他六十余年的创作活动中,对当时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得最深刻和广泛的,还是他的小说。他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了那个时代印度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时代,在他的心灵上深深地刻下了祖国沦亡、民族屈辱、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烙印。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反帝、反封建和要求民族独立的鲜明色彩。
他的短篇小说揭露了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刻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骑在印度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反映了种姓制度、包办婚姻和妇女殉葬等封建迷信的习俗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的极大危害。这些短篇小说的情节和布局、人物塑造、景物描写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泰戈尔的十二部中、长篇小说是他丰富多彩的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当中,除了取材于莫卧儿王朝历史事件的两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之外,其他十部,如描写妇女悲惨命运的《小沙子》(1903)、表现封建道德和民主思潮冲突的《沉船》(1905)等都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在他的长篇小说中,最杰出的是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戈拉》。这部长篇小说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一直在《布拉巴西》杂志上连载,一九一○年印成单行本,后来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印度国内外人士热烈的欢迎,成为印度现代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重要的作品之一。孟加拉著名文学评论家苏库马尔·森说:“在情节展开的广度和艺术手法表现的深度方面,完全有理由称《戈拉》为现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这部作品以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梵教徒和新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以及印度近代先进人物摸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艰苦历程。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镇压了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民族起义之后,巩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的阶级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长。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趋尖锐,被压榨得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自发起义,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业已形成,其中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灾难,于是民族解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他们当中,思想上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改革印度教,吸收欧洲文化,争取较大的政治权利。参加这一派活动的有梵社。但到了六十年代,这个团体的部分教徒,过多地吸收了基督教的观点,轻视本国文化。一八六五年它分裂为两派,一派是印度梵社,一派是元始梵社。泰戈尔在《戈拉》里没有涉及元始梵社的活动,提到的是印度梵社,并且恰如其分地批判了它轻视本国文化的缺点。
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代表知识分子另一种思潮的是新印度教。这一派主张发展民族文化,恢复民族自尊心,反对崇洋媚外,反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压迫。但他们认为要恢复民族自尊心就得严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传统,甚至是腐朽的传统。泰戈尔通过《戈拉》这部作品歌颂了新印度教徒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热爱祖国的思想,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维护种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种腐朽传统的错误做法。
《戈拉》是泰戈尔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它表达了印度人民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揭发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激发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它还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脚踏实地、切实做点工作的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复古主义和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孟加拉社会的风貌。而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显然也是使作品得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他塑造了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的动人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只提出六个典型人物——两个青年、两个姑娘和两位老人。他们全都是热爱祖国、反帝反封建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鲜明的个性。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戈拉是泰戈尔塑造的一个印度民主主义者的典型。他从小就是学校和附近一带孩子的头头。后来成为印度爱国者协会的主席。他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要解放祖国。他坚信祖国一定会得到独立和自由。他是一个宁死也不向殖民统治者低头的硬汉,是一个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英雄。他曾三次面对面地和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并且被捕入狱。他这种没有丝毫奴颜婢膝的品质是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质。印度评论家S.K.班纳吉说:“戈拉就像是渴望自由、愤怒地为反抗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上处于奴隶地位而斗争的印度心灵的化身。”但戈拉认为造成印度一切灾难的根源是人民群众愚昧无知、知识分子脱离群众以及忘记了印度的光荣历史。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唤醒人民,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恢复对祖国的信仰,尊敬和热爱自己的国家。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印度教的一切传统,因为只有这样,群众才不会忘记印度光荣的过去,才不会崇洋媚外,对自己失去信心。他认为只有祖国独立自由了,才能着手改革宗教。因此,他为印度教的一切传统,包括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妇女无权等落后反动的传统辩护,并且身体力行,严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教规。这当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就造成了自己内心的矛盾,造成了和自己亲人之间的矛盾。在他爱上了信奉梵教的苏查丽妲之后,内心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他在农村的经历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印度教传统的危害性。但只有在他知道自己不是婆罗门的后代之后,他才彻底地摆脱了印度教传统的束缚,才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印度人,没有种姓,没有教派,可以一心一意地为三亿印度人民服务了。经过艰苦的斗争实践,戈拉终于认识到:印度人民要独立,就要同时反封建,就要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不分宗教信仰,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泰戈尔通过戈拉,明确地说明了他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复古主义和种姓制度的主张。
戈拉是一个意志坚强、行动果断的人,他的同窗好友毕诺业却比较软弱。他是一个有教养的孟加拉名门子弟,他聪明好学,克己谦让,尊重妇女,不迷信宗教。泰戈尔常常利用他和戈拉的辩论来阐明自己对妇女、宗教、爱情等问题的看法。毕诺业的缺点是犹豫不决,遇事迁就,虽然终于冲破了封建枷锁,和罗丽妲结了婚,但比起勇敢坚强的罗丽妲,就显得逊色多了。
罗丽妲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印度新型妇女。她对殖民统治者无比憎恨,她反抗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疾恶如仇,勇敢果断;虽然受到哈兰的迫害,但寸步不让,和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查丽妲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她温柔娴静、喜欢深思,虽然不像罗丽妲那样无所畏惧、勇于斗争,但一旦下了决心,也能坚持到底。她热爱祖国,想做一些有利于祖国的事,但却找不到可以为祖国出力的工作,就连她和罗丽妲创办的女子学校也被哈兰所破坏。罗丽妲和苏查丽妲的遭遇,说明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妇女的艰难处境。不经过艰苦的斗争,是争取不到自由和幸福的。
在年青的一代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就去找帕瑞什先生。帕瑞什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帕瑞什先生是一个心胸开阔、从容恬静的人。他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印度教腐朽的传统,也反对梵社的宗派主义。他不重视梵教与非梵教之分,只是追求与真神结合,追求永恒的真理。他尊重别人的信仰,尊重个人自由,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认为有勇气在生活中解决新问题的人才能使社会进步。因此,当他的女儿爱上了一个不同教派的青年时,他不顾亲友反对、社会非难、教社惩罚,仍然坚决地支持女儿的“叛逆”行动。他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的思想。但在这部作品里,泰戈尔多方面肯定的人物恐怕是戈拉的母亲安楠达摩依。她虽然是一个印度教徒,但并不遵守教规,不尊重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她心地善良,温柔体贴;她头脑清醒,镇静坚定。在毕诺业犹豫不决的时候,她开导他;在罗丽妲陷于孤立的时候,她不怕别人议论,不顾家人吵闹,给她具体帮助,为她安排婚事。她认为结婚就是两颗心结合在一起,不同宗教的人照样可以结合。她有帕瑞什先生的开明思想,但比他果断坚强。她是泰戈尔心目中理想的印度妇女。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戈拉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您是我的妈妈!……我到处寻找的妈妈原来一直坐在我的屋子里”。
此外,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反面人物的形象,通过他们,尖锐地讽刺了崇洋媚外的“高等印人”、渺小可笑的贪财讼棍和只会夸夸其谈、不能切切实实地做点有益工作的大学生。这样,泰戈尔就从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孟加拉复杂的社会生活。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泰戈尔不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动人的形象,在情节、布局、心理刻画和景物描写上也很有他的特色。
《戈拉》的故事情节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戈拉的爱国激情促使他和殖民主义者、洋奴买办不断发生冲突,他的宗教信仰也使他和他的家属、他的内心、他的爱情不断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在戈拉入狱之后,作者安排了女主人公苏查丽妲的姨妈寄住在帕瑞什先生家,为帕瑞什太太所不容,苏查丽妲只好跟她和弟弟一起搬出去另立门户。这就为戈拉出狱后提供了和苏查丽妲单独见面、交流思想的场所,为两个人的爱情奠定了基础。最后,正当戈拉决心牺牲爱情、为印度教和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时候,情况起了突然的变化,戈拉发现他根本不是印度人,不受印度教规的约束,他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三亿印度人民工作,把整颗心交给苏查丽妲了;错综复杂的情节至此发展到最高潮。起伏的情节、谨严的布局使小说充满悬念,扣人心弦。
其次,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很成功的。泰戈尔利用心理描写巧妙地暗示戈拉和苏查丽妲、毕诺业和罗丽妲之间爱情的萌芽和发展,他们的矛盾和痛苦。戈拉深深地爱上了苏查丽妲,但两个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不能结婚。在苏查丽妲的姨妈要求他劝苏查丽妲遵守印度教规,嫁给她为她选择的对象时,戈拉心如刀割,但他还是用理智压住感情,写下了古圣梵典里训诫妇女的一段话。作者对他那时的心情和苏查丽妲见到这张纸条后的心理都有十分动人的描绘。另外,毕诺业第一次看到苏查丽妲、第一次到她家时的内心活动,罗丽妲盼毕诺业来、又怕他来的矛盾心理都写得深刻而细腻。
泰戈尔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单纯的描写,而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心境。例如:戈拉和苏查丽妲长谈之后,一个人在河边漫步,作者对他那时的心境有这样一段描写:“河上水波不兴。系在码头上的船只发出闪烁的灯火。黑暗的夜色似乎全部集中在对岸树林浓密的簇叶丛中。这一带的上空,木星就像黑夜的警觉的良心,一直守望着大地……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他站在河边,看着朦胧的星光,听着模糊的市声,面对着充塞整个宇宙的难以捉摸的奥秘,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读完了这部作品,作者强烈的爱国心、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诗一般的文学语言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泰戈尔的这部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宝库增添了一颗明珠。
戈拉离开帕瑞什先生家之后,走得没有往常快,也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心不在焉地漫步向着河边走去。那些日子,恒河及其两岸还没有那么丑陋,贪婪的商业还没有给它带来严重的污染。那时河边没有铁路,河上没有桥梁;寒冬的夜晚,天空上没有被拥挤的城市吐出来的煤烟所笼罩。那时,恒河经常从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一尘不染的诸峰,把和平的信息带到灰蒙蒙的、喧闹的加尔各答。
大自然从来找不到机会吸引戈拉的注意,因为他的心总忙着想自己的艰难的工作。周围的一切,凡是和他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他连看都不看。
不过,今天晚上,从满天星斗的夜空传来的信息,却以各种方式轻轻地触动他的心弦。河上水波不兴。系在码头上的船只发出闪烁的灯火。黑暗的夜色似乎全部集中在对岸树林浓密的簇叶丛中。这一带的上空,木星就像黑夜的警觉的良心,一直守望着大地。
戈拉原来总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小天地里——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现在他忽然和大自然有了一些接触,因此,黑色的河水、漆黑的河岸、头上无边无际黑暗的天空都向他表示欢迎。戈拉觉得今天晚上他把自己完全交托给大自然了。
从路边一家公司的花园里,盛开的外国爬藤散放出阵阵异香,使戈拉那颗不平静的心得到一些安慰,河水向他发出召唤,让他离开孜孜不倦的劳动场地走向一个扑朔迷离、荒无人烟的地方。那里,树木开着奇异的花朵,在不知名的河流的两岸投下神秘的阴影;那里,在明净开阔的天空下,白昼就像从一只睁得大大的眼睛里发出来的坦率的凝视,黑夜就像在下垂的眼睫毛下颤动着的含羞的阴影。
一阵甜蜜的奇异的旋风包围着戈拉,仿佛要把他卷到一个他从来没有到过的原始深渊里去。他整个心灵似乎同时受到痛苦和快乐的冲击。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他站在河边,看着朦胧的星光,听着模糊的市声,面对着充塞整个宇宙的难以捉摸的奥秘,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因为这样长的时间,他一直不肯承认大自然的威力,现在她对他进行了报复:让他陷进她的魔网,用土地、河流和天空把他紧紧绑住,使他远离日常生活。
戈拉对自己的心境茫然不解,昏昏沉沉地坐在荒凉的码头台阶上。他坐在那里一再地问自己:这个突如其来的经历究竟是怎么回事,意味着什么,在他一生的计划里,占据什么位置?是不是有必要和它进行斗争,把它克服?
戈拉用力握紧双拳,但突然之间,他想起了从那双明亮懂事、羞怯温柔的迷人的眼睛里发出的疑问目光,并且在想象中觉得那柔软的双手的纤纤十指碰到了自己。一阵阵说不出的欢乐使他一再颤抖,一切疑虑和不安,全被黑暗中的这种深刻的感受消除了,他真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失去这种感受。
那天晚上,他回家之后,安楠达摩依问他:“孩子,你为什么回来得那么晚?你的晚饭全都凉了。”“妈妈,我不知道;我在河边坐了很久。”“毕诺业没有和你在一起吗?”“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安楠达摩依感到相当吃惊,因为以前戈拉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一个人在恒河边沉思默想直到深夜。他没有静坐沉思的习惯。他心不在焉地吃着饭,安楠达摩依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他脸上有一种新的激动不安的表情。过了一会儿,她安详地问道:“你今天到毕诺业家去了吗?”“没有,我们两个人今天下午全都在帕瑞什先生家。”这句话使安楠达摩依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又过了一会儿,她再试探着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全家你都见到了吗?”“是的,全都见到了。”戈拉回答。
“我想他们家的姑娘不怕见生人吧?”“一点儿也不怕。”戈拉说。
在别的时候,戈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准会带点儿强调的语气,现在说得那么平静,就更令安楠达摩依迷惑不解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