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临床应用
  • 经方临床应用
  • 经方临床应用
  • 经方临床应用
  • 经方临床应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方临床应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4.52 4.4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振亮 主编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2507748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31448965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关于经方,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汉代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这里所谓的“经方”,就是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二是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是相对于宋、元之后的时方而言。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经方,就是张仲景著作的方剂,本书所谓经方即指此而言。
 经方药简力专,经过两千年的锤炼,临证使用得当,犹竿影相随,桴鼓之应。然其理奥,其义幽,其用博,其据幻,若神龙首尾,难窥全貌,致使医家临证数载,苦心孤诣,仍蒙蒙昧昧,难得要领。笔者深感于此,遂在 40 年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力求探掘仲景奥旨,希望能彰明经方眼目。
 通览仲景圣作,其认识疾病凡八纲、六经、脏腑辨证,且蕴含病因、方证、营卫气血、三焦等思想,方剂也有 280 首之多。尽管仲景学术浩瀚无垠,博大精深,然其临证分析疾病,皆以探求病机为要旨;遣方用药,则直捣疾病“巢穴”。故识别病机,是运好经方的首要前提;方机对应,则乃经方收功的根本保证。而识别并概括病机的步,就是抓主症。“抓主症,明病机,方机对应”实为使用经方的有效步骤。从此思路出发,我们按照类方原则,将经方归类分析,首先在“组成用法”中,从基础知识角度阐释经方的组成及使用方法;在“主治方义”中,分析经方的配伍意义和主治证候,在“类证辨析”中,对病机相近的经方方证进行鉴别,以利临床精准使用;在“临床应用”中,概括了古今中外对经方的运用,收集现代研究成果,并列出各方的现代适用病种;在“应用要点”中,则列出经方的主症(病机眼目)和适用病机。
 经方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的综合,为方便读者检索原著内容,在 “主治方义”下,列出了原文条目,如“下利身疼痛,须先温里后解表者(91、372、十七·36)”,其中的“91、372、十七·36”,指本内容在《伤寒论》的第 91 条、372 条、《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的第 36 条有论述。
 关于方剂用量,我们以仲景原著为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原药量和现代计量的折算学界争议较大,而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推荐的标准为:1 斤等于 240 克,1 两等于 15 克,1 升等于 200 毫升,1 合等于 20 毫升,1 寸等于 2.32 毫米,1 尺等于 23.2 毫米;但临床使用经方的实际用量,多遵循明代李时珍所谓的“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之说,即一两折合 3 克,一升折合 60 毫升至 80 毫升。至于读者临床应用经方时如何掌握具体用量,笔者的意见是,要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加减使用,这也符合仲景“随症治之”的精神。
 是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古代先贤和近现代国内外医学著作和期刊,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深感遗憾,特致以深深的谢意。
  研究中医经典,弘扬仲景学术,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故本书挂一漏万处在所难免。若读者阅后自感能执简驭繁,豁然开朗,实为我们撰写本书的幸事,也是我们的愿望。还望诸君指正。
 王振亮
                     2020 年 4 月 20 日


【书摘与插画】

 
 
 
 

商品简介

 本书以服务中医临床为前提,以提高经方临床使用效果为主轴,按照类方原则将经方分别以: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葛根汤类方、下瘀血汤类方、栀子汤类方、陷胸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栀子大黄汤类方、柴胡汤类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方、干姜附子汤类方、甘草干姜汤类方、附子汤类方、大黄附子汤类方、芍药归芎地黄阿胶类方、赤石脂汤类方、黄芩黄连汤类方、瓜蒂散类方、甘草桔梗汤类方、半夏汤类方、橘皮枳实生姜汤类方、瓜蒌薤白汤类方、防己汤类方、薏苡散类方、百合汤类方、杂方类、外用方共 29 章。
 每章明确各方的适应证及功能主治,指出其具体使用主症和适用病机,收集现代研究成果,列出各方的现代适用病种,系统阐释其临床应用,使临证者能执简驭繁,一目了然。因此,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



作者简介
王振亮,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任兼伤寒教研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仲景国医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委。

目录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第一节 桂枝汤

第二节 桂枝加葛根汤

第三节 桂枝加附子汤

第四节 桂枝去芍药汤

第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第六节 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七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八节 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九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第十节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第十一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第十二节 桂枝甘草汤

第十三节 半夏散及汤

第十四节 小建中汤

第十五节 黄芪建中汤

第十六节 内补当归建中汤

第十七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第十八节 桂枝加桂汤

第十九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第二十节 桂枝加芍药汤

第二十一节 瓜蒌桂枝汤

第二十二节 桂枝加黄芪汤

第二十三节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二十四节 芪芍桂酒汤

第二十五节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第二十六节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第二十七节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第二十八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二十九节 竹叶汤

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

第一节 麻黄汤

第二节 大青龙汤

第三节 小青龙汤

第四节 小青龙加石膏汤

第五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六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第七节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第八节 麻黄升麻汤

第九节 麻黄加术汤

第十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十一节 越婢加术汤

第十二节 越婢汤

第十三节 越婢加半夏汤

第十四节 甘草麻黄汤

第十五节 麻黄附子汤

第十六节 文蛤汤

第十七节 射干麻黄汤

第十八节 厚朴麻黄汤

第十九节 续命汤

第二十节 麻黄醇酒汤

第二十一节 《千金》三黄汤

第三章 葛根汤类方

第一节 葛根汤

第二节 葛根加半夏汤

第三节 葛根黄芩黄连汤

第四章 下瘀血汤类方

第一节 抵当汤(丸)

第二节 桃核承气汤

第三节 下瘀血汤

第四节 大黄廑虫丸

第五节 桂枝茯苓丸

第六节 大黄牡丹汤

第七节 土瓜根散

第五章 栀子汤类方

第一节 栀子豉汤

第二节 栀子甘草豉汤

第三节 栀子生姜豉汤

第四节 栀子厚朴汤

第五节 栀子干姜汤

第六节 栀子柏皮汤

第七节 枳实栀子豉汤

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

第一节 小陷胸汤

第二节 大陷胸汤

第三节 十枣汤

第四节 大黄甘遂汤

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

第一节 半夏泻心汤

第二节 泻心汤

第三节 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四节 附子泻心汤

第五节 生姜泻心汤

第六节 甘草泻心汤

第八章 白虎汤类方

第一节 白虎汤

第二节 白虎加人参汤

第三节 白虎加桂枝汤

第四节 竹叶石膏汤

第五节 竹皮大丸

第九章 承气汤类方

第一节 大承气汤

第二节 小承气汤

第三节 调胃承气汤

第四节 麻子仁丸

第五节 厚朴三物汤

第六节 厚朴大黄汤

第七节 厚朴七物汤

第八节 大黄甘草汤

第十章 栀子大黄汤类方

第一节 茵陈蒿汤

第二节 栀子大黄汤

第三节 大黄硝石汤

第十一章 柴胡汤类方

第一节 小柴胡汤

第二节 大柴胡汤

第三节 柴胡加芒硝汤

第四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五节 柴胡桂枝汤

第六节 柴胡桂枝干姜汤

第七节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第八节 四逆散

第十二章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方

第一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第二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第三节 茯苓甘草汤

第四节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第五节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

第六节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第七节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杏仁汤

第八节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汤

第九节 五苓散

第十节 茵陈五苓散

第十一节 猪苓汤

第十二节 猪苓散

第十三节 牡蛎泽泻散

第十四节 茯苓杏仁甘草汤

第十五节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第十六节 泽泻汤

第十七节 茯苓戎盐汤

第十八节 茯苓泽泻汤

第十九节 葵子茯苓散

第十三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

第一节 干姜附子汤

第二节 四逆汤

第三节 茯苓四逆汤

第四节 白通加猪胆汁汤

第十四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

第一节 甘草干姜汤

第二节 理中丸或汤(人参汤)

第三节 大建中汤

第四节 吴茱萸汤

第十五章 附子汤类方

第一节 真武汤

第二节 附子汤

第三节 桂枝附子汤

第四节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第五节 甘草附子汤

第六节 乌头汤

第七节 乌头赤石脂丸

第八节 附子粳米汤

第九节 赤丸

第十节 大乌头煎

第十一节 乌头桂枝汤

第十二节 《近效方》术附汤

第十三节 天雄散

第十四节 九痛丸

第十六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

第一节 大黄附子汤

第二节 三物小白散(《外台》桔梗白散)

第三节 《外台》走马汤

第四节 三物备急丸

第十七章 芍药归芎地黄阿

内容摘要
 本书以服务中医临床为前提,以提高经方临床使用效果为主轴,按照类方原则将经方分别以:桂
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葛根汤类方、下瘀血汤类方、栀子汤类方、陷胸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栀子大黄汤类方、柴胡汤类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方、干姜附子汤类方、
甘草干姜汤类方、附子汤类方、大黄附子汤类方、
芍药归芎地黄阿胶类方、赤石脂汤类方、黄芩黄连汤类方、瓜蒂散类方、甘草桔梗汤类方、半夏汤类方、橘皮枳实生姜汤类方、瓜蒌薤白汤类方、防己汤类方、薏苡散类方、百合汤类方、杂方类、外用方共29章。
每章明确各方的适应证及功能主治,指出其具体使用主症和适用病机,收集现代研究成果,列出各方的现代适用病种,系统阐释其临床应用,使临证者能执简驭繁,一目了然。因此,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

主编推荐
经方药简力专,经过两千年的锤炼,临证使用得当,犹竿影相随,桴鼓之应。然其理奥,其义幽,其用博,其据幻,若神龙首尾,难窥全貌,致使医家临证数载,苦心孤诣,仍蒙蒙昧昧,难得要领。故本书作者在 40 年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力求探掘仲景奥旨,希望能彰明经方眼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