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望大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63
2.9折
¥
3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俏红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43450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1202342545
上书时间2024-06-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目录
.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生动展现了浙江省
义乌市城西街道打造“望道信仰线”的过程和成果。“望道信仰线”是一条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线,是一条与时代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线。本书记录了“望道信仰线”的打造经过,深入采访“望道信仰线”上的各个村庄,各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和事件,用生
动的笔触讲述这片红色土
地上的美丽故事,体现共产主义信仰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点带面,提升“望道信仰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体现中国基层党员和群众对信仰的坚守和追求,是本书稿的立意所在。站在新农村和基层党组织的角度,写好中国信仰和中国故事,写好美丽浙江和美丽义乌,突出红色信仰精神的强村富民的力量。
精彩内容
此时,陈望道在这里是安全的。这个荒凉而贫瘠的山野,本身没有几户人家,而且村子里的人都是沾亲带故的。何况这是他的家,一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一个熟悉的充满了爱和温暖的地方。
小村的长夜寂静无声,陈望道在简陋的老宅柴屋里埋头翻译着《共产党宣言》,时不时触景生情皱起眉头,时不时又微微一笑。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公鸡的啼鸣声,天快亮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陈望道搁下手中的笔,舒展一下筋骨,用双手搓着脸,走出柴房。昨夜的雨雪已经过去,整个世界清亮如洗。太阳在东边的山坳下蓄势待发。
雪后初晴,一个充满光芒的日子。
想起夜晚又攻克了几个翻译的难题,陈望道心里宽松不少,这个翻译稿催得急,让他不敢有一丝懈怠。
分水塘村是陈家的祖居地,这儿的山山水水哺育了陈氏家族。1891年1月18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陈望道在分水塘村呱呱坠地,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
6岁时,陈望道背起书包到村上的私塾里,跟随张老先生攻读四书五经。
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异
常,求学时有一目十行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课堂
上,老先生每当发现他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似乎在思考着别的什么问题时,就要向他提问,喊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奇怪的是他总能对答如流。这种一
心二用的“高超水平”,使张老先生十分惊讶。每逢考试,别的学生忙于复习功课,他却一如往常,照样玩耍或干其他事情。家人问他何以如此,他随口回答说,读书要靠平时,岂能临时抱佛脚.搞突击。他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在各门功课中,他尤其擅长写作,作文本上,常常布满先生用红笔画出的表示赞许的圈圈。
儿时的望道最喜欢到山坡上去玩耍。开春,自家的山上和宅前屋后一根根春笋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在他眼里,那是家中一
笔重要的收成。
有一天,他正在山坡上玩耍,看见一个村民偷偷到他们家的山上来挖笋。他想追出去制止,母亲却劝阻他不要去追赶,告诉他,也许他们是生活所
迫,不得已而如此,挖就挖吧,就当我们送他们就是了,不必去追回来。
陈望道的母亲张翠婠,有着早年中国农村妇女共同的美德:她乐善好施,信奉儒家思想,对弱者具有极强的同情心。逢年过节,总是慷慨解囊,接济四周乡邻;遇上荒年,她更是倾其所有帮助乡邻渡过难关。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陈望道儿时的心田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张翠婠从来不打骂自己的孩子,她厌恶棍棒教育,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责打孩子,她一生与世无争,宽厚待人,无论在家族中还是在邻里间,都有极
好的人缘。她要求子女课余必须坚持参加田间的各种劳动,她经常督促他们说:“你们若不参加劳动,就连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地里长出来这样一
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母亲身上的种种美德,深深影响了陈望道幼时的成长道路。
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虽是农民出身,识字不多,但早年曾考过武秀才,当过乡绅士,所以在村上有较高的威望。陈君元弟
兄五人,他排行第二,因伯父陈孟坡膝下无子,自幼过继给伯父做嗣子。孟
坡老先生去世后,陈君元继承了祖业,学会了销售靛青染料。在农闲时节,打些靛青,出售给街坊邻里,贴补家用,这在当地是一项极为普遍的副业。
在上年里,村上其他人家打出来的靛青,由于种种原因一时销不出去,但又急于脱手,他便将染料全部收购下来,待到来年开
春后再销售出去,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此经营多年,颇积攒了些家产。平日依然以务农为生,遇上农忙时节,田地自家人种不过来就雇上一两个长工。
如此克勤克俭操持多年,家道渐渐殷实,于是购田置屋,成了村上的一户小康人家。
陈君元受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颇能顺应时代潮流,他并不祈求儿孙留在身边替他经营这份家业。相反,他变卖了田地将儿女一个个送到县城去读书深造。他非常相信读书有价值,他常对儿女们说:书读在肚里,大水冲不去,大火烧不掉,强盗抢不走,无论走到哪里都管用。
他不仅将三个儿子送
出去上大学,还把两个女儿也送到县城女子学校去读书。为此,曾惹得村上一些思想守旧的人非议。
村人取笑他嫌“三个儿子读书读不穷,还要把两个女孩子送出去读书”。对于乡亲们的这些议论,陈君元全然不予理会,从来不曾动摇自己的决定。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