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35
5.9折
¥
49.8
全新
库存53件
作者周小宽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3602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1202025064
上书时间2024-06-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知名心理咨询师、情绪管理和焦虑缓解专家。1700万读者心理学平台,点赞前三名心理学作者。被心理学家胡慎之誉为“能够带领来访者穿透人生很黑暗和痛苦的阶段, 通过认知生命的真相,走到光明之境的心理咨询师”。作品先后见于“武志红”“心理公开课”“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心理FM”“张德芬空间”等靠前知名平台。 重磅心理课程《周小宽心理疗愈50讲》,在喜马拉雅APP上线半年创下近1000万次的高播放量,73.4%听众每晚持续收听6小时,累计帮助12.1万读者接纳自我、建立自信、走出焦虑。 希望这本书,能帮你构建全新的自我认知,让幸福成为你生活的常态。微信公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 看见此刻的自己
为什么你活得不开心
你为何对家有恨?
别把父母,当作你的“道德”
不完美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
你可以不对,这才是自由
你没有崩溃在父母的情绪里,就是过了个好年
无条件的爱,只是一种幻想
第二章 找寻真实的自己
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
你都不愿意了解我,又怎么谈得上爱我?
你那么缺爱,为什么就是要不到爱呢?
你的婚姻到底谁说了算?
“离婚后,折磨我五年的病突然好了”
无法停下来的工作
第三章 和内在的自己相处
我看到你的愤怒,正在毁掉你
压抑愤怒,那不叫“处理情绪”
与愤怒和解的N种方法
你的另一半,能够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吗?
做别人的“情绪拯救者”,你累吗?
你以为这是沟通?其实这是攻击
你充满了不安全感,不可能活得不累
别再掏空自己,别让大灵魂吃掉你的小灵魂
这种情绪,才是真正的谋杀者
不爽全世界的你,其实是不爽自己
第四章 做个好父母
你自己都不相信的,怎么让你的孩子相信?
“好妈妈”这三个字还没压死你吗?
我理想的爸爸,不只是赚钱养家
我只是想要被接纳,为什么那么难?
当你被语言霸凌,忍是最傻的事
如何让离婚,变成一件不那么伤害孩子的事?
守护你内心的小孩
最终章 学会给自己的心灵疗伤
请对照这份清单来爱自己
自我疗愈的三十个真相
结语:痛苦,本是常态
内容摘要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是一本可以帮助压抑、焦虑、失助的成年人,整合内心的冲突,完成认知自我、宽如自我、改变自我的心理治疗书。 作为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周小宽女士结合专业知识和真实案例,和读者一起探讨谈论家庭、谈论爱与恨、谈论真相。
她的文字像钥匙,可以打开尘封上锁的认知黑箱,将心灵的奥秘、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内心的潜意识进行清晰地展现。
是哪些经历改变了你?
是哪些创伤让你陷入痛苦?
我们该如何走出情绪、关系和“为他人而活”的陷阱?
作者将在书中给出答案,告诉你如何正视过往经历和心理创伤、如何理解和消化情绪、如何在关系中及时止损,带你走出人生最黑暗和痛苦的阶段。
看见自己过去从未看见的那些真实,重新构建自我认知的世界——这就是重生。
当你打开书并看下去时,你就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了。
精彩内容
你为什么活得不开心?
[1]很多人总是在问,为什么我这么痛苦呢?
有一种答案很学术,却不那么符合我们一贯的认知,这个答案就是:因为痛苦是你熟悉的,而平静是你感到陌生的。
我遇见过很多来访者,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有着相似的部分。
我听到这样的一些描述:“小时候,我本来很开心地在那儿玩着,一切都很好,接着,妈妈(爸爸)突然就会因为一件事情指责我,对我发火。”有人跟我描述过那样的场景:“我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课外书,爸爸的鞋底就飞过来了。”“妈妈对我很愤怒,好像我做了很罪恶、很对不起她的事情一样。”“爸妈突然吵起来,开始砸东西。”开始,是一个人的宁静、自在和快乐,但是在这个快乐后面,却潜伏着一个我们作为个体根本控制不了的糟糕结果,那些被骂、被指责、被投射愤怒、被歧视的过往,日积月累,在人的内心凝结成一个模式。
这个模式,如果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快乐一定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不稳定的,快乐背后一定会跟着一个糟糕的结果和体验。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太多次都是这样。
如果加入“自我感觉”去翻译这个模式的话,这个模式还可以被描述为:这个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感到快乐满足,正在进入当下的时刻,一定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一定会被结束的。
我很快就会体验到一种不被认同、被攻击、愤怒甚至被毁灭的感觉。所以我的自我最终还是会跌入深渊。
这是对痛苦的一种理解。不知你能否明白?
相比在快乐中毫不设防跌入黑暗的那种可怕、失控的体验,还是一早就预知结局,甚至一直待在确定的结局之中,更有安全感、确定感和掌控感啊。
我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为了适应不舒适感,我们发展出了防御功能。
防御有很多种,而其中一种防御就是,让自己待在熟悉的感觉里,那样当不可避免的糟糕感觉来临时,你会觉得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我们发展出的面对痛苦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帮助当年无力而幼小的自己,去适应外面这个不完美、有冲突,甚至残酷的世界。
这是一种本能的方式。
比痛苦的体验更可怕的是失控的体验。
于是很多人无意识地操控着自己的人生,去迎合不舒服的伏线,这样还能活在一定的掌控感里。
如果自顾自地瞎开心,那么下一刻突然到来的打击会一瞬间让我们体验到失控的感觉。宁可痛苦,也不要失控。在平静里暗藏危机,这种感觉,比把生活弄得很糟糕还要令人难受。
[2]A对我说:“我总是觉得内疚,我妈妈一用她那种‘付出者’‘受害者’的方式来绑架要挟我,我就没办法拒绝为她去做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现在经过了自我成长,我决定不去做了,我再也不要做了。可是,我极度内疚。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为什么我无法摆脱妈妈的影响?”我问她:“你的妈妈是个快乐的人吗?”她说:“不快乐,没见她怎么快乐过。她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好像全世界最惨的人就是她,她是受害者,对别人总是深怀怨恨。”她还说,妈妈也见不得她快乐,反正小时候只要她一开心,后面一定会伴随妈妈对她的指责。
我没有去问她的外婆,但我几乎可以确信,她的外婆在她的妈妈面前,应该也是一个“付出者”和“受害者”的形象。这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相关,和过去的年代相关,和男女身份相关。
有些女性比男性活得更压抑和艰难,她们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追求自己的快乐。如果家庭需要“牺牲者”和“祭品”,她们就必须是排在第一个的。
这样的女性做了妈妈,那么她们的子女又能有多快乐呢?
妈妈如此不幸,而我这么幸福——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这是要被惩罚的,这是一种背叛啊。
没办法,这就是生命。生命的延续,就带有这样的编码了。妈妈不能让女儿舒服,因为外婆也没有用让妈妈舒服的方式养育过她,所以,妈妈没有习得快乐、舒服这种看似简单的感觉。
妈妈只有一个行为模式,就是在不快乐的状态下,去获得一些控制感,一些价值感。
所以妈妈和外婆一样,只有在“付出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才敢谈“我想要什么”。
她们用这种方式去控制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她们其实没有自己,也没有边界,自然也谈不上对自己负责,更不会为自己争取。
所以A怎么会不内疚呢?她的妈妈是这样活过来的,但是现在她要离开妈妈和外婆的模式了。她要在潜意识里,完成这种分离和背叛了。
“你们都活在那样一个世界里,而我却要走了。”于是,我会有内疚感、罪恶感,我觉得这是一种背叛。
作为生命的延续,我们无法避免在这样做时产生内在情绪。即使不被体察到,也是存在的。
A说,她很痛苦,不断在内疚中挣扎。她也很嫌弃自己,经过这么久的自我成长,还是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同,无法完全离开过去的阴影和模式,活成一个新的自我。
我说:“所以,你也不能真的让自己舒服啊。”在我看来,A的自我成长之路走了很多步,她也有了更多觉察,她看见了内在模式,明白那些过往意味着什么,她画出了边界,也做出了拒绝,但是,她还是一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责自己做不到的那些部分。
就好像看一杯水,去看未满的那一半,你就是觉得空,觉得不够,看装了水的那一半,你就会舒服满足。
那么你总是去看空着的那一半,自己不难受吗?
“你让自己难受,盯着做不到的事情,盯着不够满的那杯水,从不放松和肯定自己,从来不能快乐满足地待在当下,这不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忠诚吗?”[3]无论是为了防止从快乐跌入突如其来的痛苦,而发展出持续痛苦的模式,还是为了忠诚于母亲,或者家族,而在内在保持那份“不让自己活得舒服放松”的模式,这些都是潜意识掌管的东西。
但是,这些也都是在我们身上活灵活现的东西。我从不说我们要去改变它。
当我被问到“那我何时能改变”时,我的回答是,过去你看不见它,但某刻你看见了,认识了它,那一刻觉知了的你和蒙昧的你就已经不同了。只不过这种不同,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幸福彼岸。
也许你读到这里会觉得愤怒、悲哀、不公平、无奈。但是,这就是生命。
我们追求美好,摒弃黑暗。可是那些负面的、黑暗的东西,既围绕在我们的过去,也同样埋葬在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模式,参与着我们的未来。
也许你会问,那么,追求美好还有什么意义?既然我总是无法摆脱过去,过去都变成了模式。甚至我如此想摆脱的痛苦,都是模式的一部分。
我想,是的,模式很难被彻底改变,但是我绝不承认“没有彻底改变”意味着什么改变都没有。
人生苦乐参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做不做自我成长,要不要探究真相,这一点都是不变的。
不同的只是,来这世界一次,痛苦过,丧失过,沉沦过,然而你又举步向着未知走去时,你想不想弄清楚,究竟你是什么? 究竟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塑造你的人生?你想不想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做出一些带觉察的选择,加入一些思考后的行为,而不是盲目地活在看不见的模式里。
理解的人,都是先知。
这种收获,我个人认为,其实足以撑起人生的意义。
所以能够看到痛苦模式的A是她们家族的先知,走进咨询室去探究真相的,看着心理学文章和课程去思考探索的,也都是先知。
先知就是,在他去理解之前,所有人(家族)都活在禁锢里,活在自动化思维里,活在既定却看不见的模式里,而他终于有一天搞清楚了,原来如此。
这个人,就是先知了。
这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4]我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的留言,我想郑重地将这条留言放在这里。
“受害者的圈圈一直都在我身上,刚刚发现自己又掉进去了,看到文章中说的‘满足我,我的妈妈就是好妈妈,不满足我,我的妈妈就是坏妈妈’,我就是有这种偏执的想法。以攻击他人的方式保护我自己,我以为那是在爱自己,而事实上并不是,我仿佛看着很小很小的我拿着巨大的棍子企图抗击他人,实际上呢?没有谁要害我,没有谁要逼迫我,我仿佛还是那个小小的我,以防御方式保护自己。这种感觉就是强迫性重复。伤害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我周围所有人都有各自的原生家庭烙印,没有人是完美的,我老是希望他人来满足我,那我就是把自己的幸福交在别人手上,这样的我好可怜,就像拿着碗在乞讨一样。我不知道能为自己做什么,因为我真的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我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我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我好想为那个自己做点什么,可是自己受伤已经是事实,事实大过天,可我又接受不了。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我很想对她说:“你做了那么多,你看见了吗?”“你分析了那么多的自己,你看到了那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你直面了人生的真实,你看到了自己的攻击,你没有责怪别人,你说没有人完美,你是你们家族的先知。你比家族里的人都要勇敢。你这么勇敢地去面对了,这么难做的事情,你都做到了,给自己一个肯定和拥抱吧。”我觉得,这就是改变。这就是意义。
我翻到不久前,这位读者的一条留言,将它放在这里作为结尾。
“现在有时候听到自己的笑声都觉得还有力量,我感受到内在的那股神奇力量,一直都在陪着我。这条路不孤单,虽然有时真的很想骂脏话,但这是我选的,我就要走下去。我想看看这个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朋友到底是啥样,我想去看。”快乐有时,悲伤有时,低落有时,骄傲有时。这就是人生。暗夜和白昼共存,痛苦有时大于快乐,但是,我也想去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