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 午后的岁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午后的岁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92 5.5折 4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911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2010500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写作就像是下蛋,下蛋得有个窝”,诚笃朴质的创作课堂,直抵灵魂的深入对谈写小说与写随笔有何不同?写到兴会淋漓处,为何要戛然而止?作品“触电”为何会不欢而散?为什么叶兆言说自己“对写作最有把握的就是字数”?于闲聊中,叶兆言轻松卸下作家的严肃面具,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写作于他,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很长时间内,我就像只要下蛋的母鸡,急着找个地方把蛋下下来。写作就像是下蛋,下蛋得有个窝。”“别人若不把我当人,我就不把自己当人。”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朴质无华甚至有些轻捷的言语,将创作拉下神坛。
2.八十年代文坛回忆录,披沥一代学人文学与思想启蒙史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高光时刻,海明威、莫泊桑、托尔斯泰、萨特……这些早已进入世界经典文学之林作家的作品,亦是青年读者叶兆言和余斌书架上勤翻常谈的书。“我想我的世界观,我的文学标准和尺度,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给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的积淀,成为一代学者的文学与思想启蒙。作为从七十年代文学荒漠走来的一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去拥抱多元开放、学术思潮此起彼伏、文学力作层出不穷的八十年代,以此汲取力量,获得文学养分的丰厚馈赠。
3.七年同窗、至交契友,关于阅读写作与成长人生的零距离分享,个人经验与时代流变的互动撞击叶兆言与余斌,他们是大学同窗,也是至交契友,数十年的深厚友谊,早已熟悉摸透了对方的脾性和软肋,深知对方的为人与为文,对谈才能“一剑封喉”,聊天才能深入灵魂。从恣肆的大学时光,骑行远游秉烛夜谈,到平淡如水的繁杂中年,没有了朝夕盘桓,有的却是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尽显的是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我和余斌从踏进大学校门,就成为最好的朋友,二十多年来,在一起说过的废话,成千上万。”

目录

二〇〇〇年二月十八日
想上大学的欲望那么强烈,超过了其他冲动
二〇〇〇年二月二十四日
在我看来,陈先生倒更像一位私塾先生
二〇〇〇年三月五日
学校毕竟是个相对好的地方,学校不好,外面的世界更糟
二〇〇〇年三月十四日
你知道我性格里很糟糕的一面,别人若不把我当人,我就不把自己当人
?二〇〇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现代文学总体上是平庸的,还不如说是那些史料对我有些好处
二〇〇〇年四月五日
我想我的世界观,我的文学标准和尺度,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给的
二〇〇〇年五月二日
要是你被流放,我劝你带上一本《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就足够了。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周作人,他一生好像在写一部著作
二〇〇〇年五月十五日
诺贝尔奖注定是尴尬的,注定让中国作家哭笑不得
二〇〇〇年五月二十三日
好电影会使作家产生强烈的试一试的欲望
二〇〇〇年六月二十日
作家有时越写脾气越大,越写越理直气壮地有许多坏脾气
二〇〇〇年七月八日
我经常感觉到自己很无聊,很平庸,枯燥无味,整个是架写作机器
二〇〇〇年七月十五日
作家永远是单数。如果一个作家仅仅是靠和另外几个作家名字连在一起而存在,那是件很煞风景的事
附录:柳树开始的对话


内容摘要
世纪之初午后的时光,一对至交契友,十数次直抵灵魂的对谈,饱含温情,从野蛮生长的少年,到蓬勃恣肆的青年,再到平淡如水的中年,言说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与文化情怀。
他们从古典谈到现代,从外国文学谈到诺贝尔奖,从骑行远游千岛湖,到埋首史料做研究,时而凌空高蹈,时而回望俗世。这是对友谊的纪念,也是对岁月的重温,更是对逝去的青年精神的追忆。

精彩内容
二〇〇〇年二月十八日想上大学的欲望那么强烈,超过了其他冲动余斌(以下简称“余”):好像你对“访谈”有过微辞,现在却想通过访谈的形式,弄一本书出来,是不是觉得有些尴尬?
叶兆言(以下简称“叶”):是的,不仅尴尬,而且有些发怵。见过一些和我有关的访谈录,总是忍不住想,这些东西是否真和我有关。有人根本就没和我谈过话,仍然写了这样的文章,有人确实访谈过,可是变成了文字,怪怪的,自己看着都觉得陌生,人赃俱获,你还真不能说什么。
余:我们只是聊聊天,你别老想那会是一本书。不就是清谈吗?你讨厌演讲,清谈我知道你是不反对的,而且喜欢清谈。据说现在常有人请你去演讲,真难想象你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但几个人在一起聊起来你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我是领教过的,想当年我们在一起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清谈,聊上半天还欲罢不能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有不少言不及义的废话,不过也有些是可以美其名曰“火花”的。这么些年过去,阅历广了,又积下许多写作的甘苦,聊起来必有另一番兴味,过去我们时常谈论的话题再拿出来谈,也会谈出一些新意来,没准里面就有不少火花。你不是总喜欢说,要用文字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固定下来,因为思想的火花一闪即灭吗?现在我们做的事,只不过是把说过的话变成文字,虽然说过的话不一定有思想。电话里你说已经为访谈录想好了书名,“午后的岁月”,说明你还是有备而来。怎么还没谈,倒已先想好了书名呢?
叶:这是我的习惯,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名字,我就没办法开始工作,人是一个习惯的动物。
余:你就先来一番“破题”吧。
叶:很简单,每天上午我都写作,写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写完了,一天也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一天刚刚开始。这本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午后进行的,是我生命中另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个现在时态,不断地开始和延伸,也是一个过去时态,因为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余:通常的说法似乎应该是“午后的时光”——有点英国人喝下午茶的味道——“岁月”在后面好像有点拖不动。不过我觉得这书名不错:在通与不通、有理无理之间,歪打正着,有几分词语上的陌生化效果,也许有点异样才更容易让你找到你所需要的谈话感觉?
叶:也许是吧。
余:好,言归正传。不止一次听你谈到过想上大学,这好像是桩谈起来总是能让你激动的事,那我们今天就从想上大学开始谈起,如何?
叶:行。你比我小三岁,从表面上看,我们两个有相似的经历,在大学同窗七年,但更多的还是不同的经历。虽然你也当过工人,但毕竟你才干了几天,你没有这种想上学的强烈体验,而我对读书的迫切愿望,现在回想起来,是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情。整个青年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读书,当我打开这个话题时,就觉得津津有味。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回忆,我有很多散文都写过这件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的标题就是《想读书》。我中学毕业是一九七四年,程度非常低。我想中国最没有文化的一代人,就是比我大三四岁,然后到我为止的这一代,因为前面有老三届,起码中学教育是完整的,在我后面的这一批,譬如你们,赶上邓小平回中央主持工作,还稍微学到一点东西。我毕业的时候,数学考的是珠算,而且只学到乘法,整个几何只做了一个模型。这种程度和现在初一的学生差不多。现在,我女儿总说,你们那时候书是怎么读的,快活死了。
余:我也就晚你几届,好不到哪儿去。刚上中学时物理、化学这些课都没,那时叫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
叶:但你们好歹赶上了一个“回潮”,我们整个没这概念。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初中毕业,班上有很多年龄大的人,初中毕业就可以工作了,当然他们很高兴,早工作早拿钱,而且工龄也长了。我的年龄得继续上高中。高中是两年半,整个高中期间,每年学工一个月,学农一个月,还要军训,几乎没好好读过书。整个中学给我的印象,只是到临考试时背一下课本,能这么做,已经是好学生。
余:那时就有想读书的情结了吗?想学些什么?
叶:当然不会。一个人在读中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脑子。轻轻松松,这有什么不好?
余:也是。否则就要算天生的“读书种子”了。那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强烈的想读书的愿望?
叶:中学毕业,特别是当了工人以后。人总是在失去了什么以后,才会感到珍贵。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悠闲的一个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所事事。高中毕业我待业一年,这一年实际上是我爷爷的秘书,我照顾老人家,听他聊天,陪他去看他的朋友,在他的身边乱看书,看了很多现代派诗人的诗。当时人活着对什么无所谓,因为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希望,没有前途这样的概念。按照当时的标准,我面前的路倒是比较光明,我是独子,不要下农村,迟早会有个工作,我当时没有危机感。待业一年后,祖父依依不舍地让我回南京工作,因为当时工人阶级是个很美好的词,他没有阻拦我,我进工厂的时候,应该是皆大欢喜,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厂,但是面对下乡,我这个二三百人的小厂就是个很不错的单位,而且我的工种也不错,是钳工。
我产生想读书的愿望,是进了工厂以后。愿望是由于那种完全机械的工作,整天没有一点乐趣的生活逐渐造成的。在恢复高考之前,我只是单纯地想读书,学点东西。恢复高考后,突然感觉到上大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想上大学的愿望是那么强烈,甚至超过了其他任何冲动,这让我想起来都有些不好意思。那年头,有的女知青为了上学,不惜出卖自己的贞操,不少大队干部,也理直气壮。我想我当时要是女孩子,也遇到这样的事,怕是不能幸免,因为想读书的念头足以让人失去一切理智,这似乎是件物有所值的买卖。
余:有这么严重吗?
叶:就是这么严重。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有书读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想到上学是如何的好。人贱得很,越是没有,就越想,越是得不到,就越疯狂。当时形式上的读书气氛还是有的,譬如到处提倡办“七一二工人大学”,各个厂都自己牛皮烘烘地办大学。我们那个小厂就和北京理工大学(当时还是北京工学院)联办,那时候,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我们厂实习,一方面搞科研,一方面就像做好人好事一样,为我们这个大集体性质的小厂办工人大学。这是那个特定年代里的一幕情景喜剧,我进了工厂后,突然变得很上进起来,虽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可整天就是想学习,仿佛大姑娘想嫁人一样,嫁给谁不知道,只是春心洋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爱的准备,就等着实实在在地去爱一个人。自己厂里要办工人大学,我非常积极,连做梦都兴奋。我那时候在厂里学技术比较用功,老师傅都很喜欢我,都觉得厂里大学,对我这样想上进的人是个好机会。我在厂里人缘也很好,有一个我最好的朋友,他是电工,对上不上工大是无所谓的态度,我拼命劝他去。他撒娇不肯写申请,我就自己写一份申请,又代他写了一份交上了。很快,厂里的批文下来了,可是,唯一刷掉的一个人却是我。
这是我一想起来,就觉得恶心的一件事。刷掉我是因为办这事的人跟我过不去,他跟我过不去完全莫名其妙。当时一个师傅问他,你为什么不要他,他说,他没有培养前途。他这话也许有理,因为他手上有那么点狗屁的权力,他说没前途就是没前途。事实的真相,是他让我替他买药,一种很贵的自费药,第一次买了就没付钱,后来又要,我父亲觉得他是敲竹杠,让我拒绝,因此就怀恨在心。有种小人是绝对不能得罪的,你要拒绝,那好,你就别想上学。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赤裸裸直截了当。这件事曾让我很伤心,为什么我这么计较这件事呢,因为在上班时间,跟你一起进厂的那些学员到时间就可以学习去了,而你还在干活,而你又是那么想读书。我那位好朋友说,反正我也不想读什么微积分,既然是你替我报的名,你干脆替我去上课算了。
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你觉得你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就觉得窝囊,憋气,又无可奈何。后来我就去上夜校,这谁也拦不住,因为是下班时间。那年头只有傻瓜才在下班之后去用功读书,当时夜校和扫盲班一样,工厂的工人去读不用花钱,我就报了机械制图和高等数学,一个星期上两晚上的课。
余:那时的夜校是不是也没有文科?
叶:夜校有语文,但那时候我对于语文没什么感觉。对我来讲,最正常的就是学自然科学。
余:那时候,上夜校有什么好处?
叶:没有什么好处,你只是找到了一种打发时间的方法。
余:你没有在自己的工厂上学,是不是特别伤自尊?
叶:也许吧,其实这个工大也是扫盲班,或许还不如夜校,它只是一个形式,提供了一个机会,实际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它对我造成的印象,无非是大家原来在一起上班,到上课时间他们可以洗手学习去了,而我还得继续干活。我真不值得为这样的事耿耿于怀。这些人去上课了,你孤单单地留下来,真有一种另类的感觉。我读夜校也是另类,因为那年头读夜校的人不是很多。
余:这种夜校显然也改变不了什么,比如个人的前程,你何以那么起劲?
叶:非常简单,说穿了,还是为了想做一个非常好的工人,因此会去学机械制图。当时的社会十分简单,没有什么娱乐,我只有两个爱好,其中之一是照相,另一个就是读书。那时人的精力过剩,时间太多,读书就是读书,没有什么目的,没有人想不当工人,因为工人还是那时候最好的选择。想上大学,不想当工人是恢复高考以后的事。记得当时很兴奋,整个夜校沸腾了,因为想读书的傻瓜都集中在夜校里。我敢说,后来的很多人才,就是夜校里的这些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