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支配的占有欲
  • 被支配的占有欲
  • 被支配的占有欲
  • 被支配的占有欲
  • 被支配的占有欲
  • 被支配的占有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被支配的占有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83 6.2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布鲁斯·胡德|责编:贾博涵|译者:傅小兰//赵科//李开云//胡颖//刘烨等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46310

出版时间2022-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564672

上书时间2024-06-0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译者序 人生所求不应在所有/傅小兰
导读 为何我们不容易因所拥有的而满足?/严飞
引言
第1章 我们真的拥有什么吗
谁捡到就归谁
何为财产
你是我的 
父母的财产
政治所有权
你可以拥有想法吗
只是一个概念
第2章 非人类可以占有,但只有人类能够拥有
生存竞争
制造的思想
相对价值
你会袖手旁观吗
公地悲剧
第3章 所有权的起源
谁该拥有那幅班克斯作品
胡萝卜加大棒
那是你的吗
什么可以被拥有
谁能拥有什么
泰迪熊和毯子
超越简单的占有
第4章 只是关于公平
美国人更愿意生活在瑞典
独裁者博弈
礼尚往来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赏罚分明
让我们齐心协力
再见,经济人
第5章 所有物、财富与幸福
攀登成功的阶梯
消费扩张的结果
炫耀性消费
为悦己者容
财富为何无法带来快乐
选择正确的池塘
金光闪闪的文化
柠檬精和高罂粟
国家的财富
第6章 我即我之所有
延伸的自我
商品拜物主义
“怪异的”人们
自私的我
损失的心理预期
输不起的人
第7章 放手
一鸟在手
追求的快感
无法放手
心之所在即为家
动摇的地基
所有权让我们更快乐吗
尾声
致谢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上头”“冲动了”是如何决定我们的决策的?
·一身名牌才是成功吗? ·为什么献血必须是无偿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奢侈品? ·为什么全国性彩票被称为“智商税”? ·为什么我们工作时间长了,反而更穷了? ·为什么英国社会中不富裕的人投票支持脱欧? ·为什么家庭越贫穷,越会将微薄的收入花在不需要的东西上? 所有权赋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幸福感。可能许多人盲目追求所有权,却没有真正去思考:所有权是从哪里来?为何连孩子都能理解什么东西是自己拥有的,什么是别人拥有的?所有权是否植根于思想产生的源头?全球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探讨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所有权,我们如何发展所有权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人类在这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具备现实意义:当你明白所有权观念来自童年时期,你将会知道如何理解别人和教育孩子;当你明白拥有某物并不仅是完成简单交易,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弱点是如何被操纵的;当你理解所有权是自我的延伸,你就有更好的谈判能力。
所有权心理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这本书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所有权及其心理机制,挖掘我们痴迷于所有权的底层原因,无论对个人或群体、社会或环境,都大有裨益。

精彩内容
引言
如果把地球从始至今的存在历程比作时钟走过的24小时,那么我们这个物种,即大约30万年前进化出的智人,在距离午夜零点只剩5秒左右时才出现。在宇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不过是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甚至你的存在都是一个奇迹。如果你想想其他无数从未相遇的卵子和精子,以及所有那些原本可能存在却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就会明白我们中任何一个人出生的可能性都小得几乎为零。如果你正在阅读这本书,那么你就很可能已经获得了许多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机会,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阅读书籍。即使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存在其实已经非常幸运了。然而,这么宝贵的人生,我们通常会如何度过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不懈地追求所有权,以及捍卫属于自己的东西,防止被其他人夺走。
我们的存在本身是如此幸运,然而,我们当中许多人即使生活在富足的社会,仍致力于尽可能多地积攒物质财富,并且深信这就是自己的人生意义。然而,当我们已经实现了基本的需求,并且相对舒适,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却难以让自己感到满足;人类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总是想要拥有更多。仅仅生存在这个物理的宇宙中并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更确切地说,我们感到了一种冲动,希望占有的越多越好,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就越好。我们的肉体是由遥远的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星尘微粒构成的,它让我们拥有短暂的一生,然后我们却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索取对宇宙某些部分的主权!这不仅是在舍本逐末,而且根本毫无意义。
人活一世,为财产而奋斗,为之守护,对之觊觎,把生活的目标归结为一切我们可以拥有的东西,结果我们总会死亡,归为尘土,这些如此努力得到的财富下落如何,却永远不得而知。我们就像用一生的时间在沙滩上建造带有塔楼和护城河的沙堡,以抵御入侵者,结果它们最终被时间的浪潮冲走。我们并非无知,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钱财乃身外之物,但追求财富是一种让我们不顾一切的本能,成为我们中许多人的人生目标。
我们由我们拥有的东西所定义,所有权的心理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人们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守护自己的财产。对终将死亡的命运心知肚明,这本应警醒人们,对所有权的无尽追求最终是徒劳的。然而,在1859年,450人乘坐“皇家宪章号”从澳大利亚的金矿区返回英国的利物浦,途经威尔士北海岸时遭遇海难,溺水身亡。许多人不愿在离家如此近的地方舍弃黄金,最终却被重重的黄金拖下了水。在人类历史和神话故事中随处可见许多贪婪而愚蠢的故事,从传说中的迈达斯国王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却无法享用他的财富,到现代金融机构和全球经济不断博弈,致使社会反复出现时而繁荣、时而萧条的经济周期,普通人的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看来不是只有赌徒才沉迷于财富积累,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总是受到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的控制,每一代人都会抛弃祖辈留给我们的大部分东西,开始获取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东西。仅仅拥有尚且不够,确切地说,我们还想追求更多的东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满足自己获取的强烈欲望。个人财产与个体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拥有的东西在宇宙中划分出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20年前,我和妻子金继承了她父母的遗产,金的父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这些财产都是他们一直珍惜使用的日常用品,我们至今仍然在用其中的一些,但把大多数都搁置在阁楼里。我们本应处理掉这些物品,但我妻子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处理掉这些物品就意味着抹除了最后一丝关于她父母的有形痕迹。
我们所有人都会通过自己拥有的东西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收藏品和古董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与过去的联系。我喜欢参观拍卖行和二手店,看着填满人们生活的各种财产物品,我时常深感惊叹,那里所有的物品都曾经属于某个人,这个人也许也曾把它视为最值得拥有的物品。这些物品的主人可能通过辛苦奋斗才得到它,为拥有它曾心满意足,或者甚至赔上性命只为获得它。它也许是一枚英勇勋章,一系列玩具车收藏品,或是一面银背镜——所有这些物品都可能对其主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你知道你所珍爱的私人物品最终会被丢弃或被卖给一个完全不相识的人,你会作何感想?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此烦恼,一些人显然比其他人更痴迷于物质主义,但所有权揭示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这关乎人类物种究竟被什么所激励。“motivate”(激励)这个词用在这里很贴切,因为它在英文中源于“emotion”(情感)一词。为什么我们会有拥有的需求?为什么所有权会让人产生这样强烈的情感?
富人比穷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但财富代表的不仅仅是经济地位。准确地说,我们与许多我们拥有或渴望拥有的东西之间有一种情感联系。我们以为幸福来自得到我们想要的,但我们想要的往往不能让我们幸福。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称之为“谬望”(Miswanting),这是人类的一种通病。我们只是不太擅长预测获得物质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和满足,对于所有权来说尤其如此。事实上,许多商业广告之所以奏效,就是通过给我们洗脑,让我们以为拥有特定产品就能让我们更快乐。
举一个让很多西方人骄傲和快乐的例子,那就是拥有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许多人会为之努力,引以为傲,并将在必要时全力以赴捍卫它。这辆汽车甚至成为他们身份的一部分。每年都有车主为了确保车辆不被盗而严重受伤甚至死亡,即便这些车是租来的或者上过保险,会有盗抢赔偿。这并非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关乎所有权的问题。当有人威胁要抢走我们的东西时,我们会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好像这威胁是针对我们个人的一样,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和财产之间产生某种危险的关系。据称,有车主为了保住自己的汽车不被盗走,甚至会做出徒劳的努力,比如站在加速行驶的车前,或紧紧抓住被盗汽车的前车盖。然而,当有时间冷静地思考时,很少有理性的人会为了一辆汽车的价值而搭上自己的性命。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看到邻居买了辆新车,就停在车库前的车道上,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汽车感到不满,迫于压力要换辆更高级的车。所有权加剧了竞争。在这个不断攀比、总想胜人一筹的竞赛中,我们不可能共赢,因为总有人领先,也一定会有人落后。
此外,所有权也会带来长期后果。我们中的很多人会购买和消费超出自己所需的物品,我们知道这是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明知故犯。我们正在消耗有限的资源、能源,并不断增加碳排放,进而导致气候变化。地球上大量的人口及人口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而我们的消费模式是造成这一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就每个个体而言,谁都不觉得自己有责任。与其他70亿人相比,我们都辩解自己的行为微不足道,并提出质疑:为什么别人可以肆意消费,而我们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随时赴死,但所有权是一种能如此激励人的动力,以至我们不会轻易为下一代改变我们肆意挥霍的消费主义观念。
世界观察研究所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关于人类行为的《世界状况》报告,其2011年的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十年中,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家庭开支、消费者数量、原料提取,工业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一直在稳步增长,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增长……如果最富裕国家的消费愿望都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在地球因被消费主义掠夺而恶化到面目全非之前,成功地将消费遏制住的前景将是黯淡的。
这份报告后面还提到,针对每一类消费,提供的证据都是压倒性的,但其中有一个简单的数值计算值得引起注意。目前,地球上人均拥有1.9公顷的生物生产用地,用于供应资源和吸收废物,但地球上的人均已使用土地面积已高达2.3公顷。这些“生态足迹”的范围从美国人平均使用的9.7公顷到莫桑比克人平均使用的0.47公顷不等。世界人口预期将会以每年增加83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个局面只会进一步恶化。我们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呢?
如果所有权激发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那么即使是最狂热的资本家也能看到事情已然失控。世界上不到1%的人口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财富,这点燃了动荡、叛乱、起义、革命和战争的火焰。中国和印度的总人口超过27.5亿,其中多数人都很贫穷。发达国家怎么能够心安理得地打压其他国家,防止它们达到同样的繁荣,以此来捍卫自身财富特权地位呢?冲突往往会引发战争,引发战争的原因有很多,但所有权冲突是其共性。欧洲的难民危机引发了欧洲民众的仇外心理和对失去所有权的恐惧,并相应地转向右翼保护主义。政治话语里充斥着所有权和控制权,无论是特朗普修建隔离墙来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还是英国退出欧盟以阻止移民劳工和难民的涌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