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真谛: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 生命的真谛: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命的真谛: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74 3.1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伍茂国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2344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412129

上书时间2024-06-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寂寞的哲学与哲学家:叔本华生平
一、 出生与欧游
二、 父亲的亡故与叔本华的大学教育
三、 失败的职业和哲学
四、 迟到的哲学荣光
第二章  “单一的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文本解读
一、 世界是我的表象
二、 世界作为意志而存在
三、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审美论
四、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伦理学
第三章  叔本华的影响
一、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
二、 “可说与不可说”: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三、 “可爱的与可信的”:对王国维的影响

内容摘要
《生命的真谛》是关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导读,并对唯意志主义哲学观做了简要介绍——像书名所表示的那样,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不可见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可见的表象世界则是意志派生出的虚幻的部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叔本华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对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思想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第三部分阐述了他对尼采、维特根斯坦和王国维的影响。全书意在揭示叔本华的哲学是西方甚至整个现代人类的奠基性思想。

主编推荐
·只有进入经典名著,才有机会真正生活在历史里,历史也才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未来也才向我们走来。
·这些生命美学经典名著是亘古以来的生命省察的继续。在它们问世和思想的年代,属于它们的时代可能还没有到来。它们杀死了上帝,但却并非恶魔;它们阻击了理性,但也并非另类。它们都是偶像破坏者,但是破坏的目的却并不是希图让自己成为新的偶像。它们无非当时的最最真实的思想,也无非新时代的早产儿。

精彩内容
 第一章寂寞的哲学与哲学家:叔本华生平一、出生与欧游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德国的但泽市
(今波兰格但斯克)。他的祖先是荷兰人,后来移居德国。叔本华一家是当地名门望族,1716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同皇后出游但泽时,曾驻跸其家。叔本华的祖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晚年在但泽城郊建起了一座华丽的城堡。叔本华的祖母也非庶族出身,但她曾经生育过一个傻瓜,到晚年连她自己也变得疯疯癫癫,这也许是叔本华家族天生忧郁的遗传基因所在吧。
叔本华的父亲海因利希·弗洛瑞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生于1747年,是家中幼子。他像祖先一样,也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了巨额财富。到38岁时,海因利希才打算结婚,他迎娶了时年18岁
的约翰娜(JohannaHenrietteTrosiener)。她是但泽参议会议员的长女,属于中产阶级家庭,有着浅棕色的头发,碧蓝色的眼睛。虽然中年以后由于肥胖影响了仪容,但少女时代的约翰娜的确既聪明又漂亮。
海因利希很早就有机会到欧洲各国游历,在英国和法国住过多年,对英国的印象特别好。他是伏尔泰的信徒,视英国为自由和理智的国度。他希望自己的后代成为英国公民,因此打算带着娇妻到英国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但事不凑巧,约翰娜生了病,于是叔本华最终在但泽呱呱坠地。
关于叔本华的降生,流
传着一个笑话。海因利希天资甚高,长相却不如人意:身体矮胖、前额丰满、眼睛突出、鼻子极短、
嘴巴宽大,耳朵从小失聪。当叔本华出生时,海因利希向家里人报喜,说是一个男孩子,家里的账房先生知道老板听不见,故意开玩笑道,假如他自夸丰满的前额像他父亲,他就是一个很漂亮的孩子了。账房先生的预言大部分实现,除了那对眼睛像母亲外,面部轮廓与父亲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叔本华受洗之后取名阿图尔,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商人海因利希看来,欧洲语言中,阿图尔这一名字可以通用,方便以后经商。①叔本华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感受成为“他生
命及哲学的主旋律”①。他在出生地但泽生活了五年,直到家人为了躲避普鲁
士的控制逃离此地。他在著名的汉堡市前后共生活了十四年,这是他品尝美好生活的时光,然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又有一种走出监狱大门的感觉。他在德累斯顿生活了四年,写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过在他的记忆中,也不过如此而已。在柏林生活十多年,既没有归属感也无认同感。在法兰克福度过生命的最后二十八年,从未获得过公民权。总之,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未曾摆脱无家可归之感,但这并未妨碍他终其一生的使命意识。
1803年年初,父亲海因利希给时年15岁的叔本华一个似乎简单但此后证明实则重大的选择:留在汉堡学习拉丁语,为自己的学者生涯做准备;或者与父母一起漫游欧洲,条件是承诺准备成为一个商人。满怀憧憬的少年阿图尔选择了远程旅行。当然对于精明的海因利希而言,旅行并非肆意的放松,他的真正意图是通过旅行使叔本华阅读世界这一本大书,训练其语言技巧,培养其宽容开放的心态,扩展其知识以及人际交往,这是未来商业活动的必备素质。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