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新论
  • 中国文明新论
  • 中国文明新论
  • 中国文明新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明新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0.17 4.7折 8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皓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451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5元

货号31321568

上书时间2024-06-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走出文明冲突极端化的历史陷阱(2022 版序)
走出中国历史意识的沼泽地(原版序)
上篇
  第一编 我们的文明史意识
    突破史障 寻求中国文明正源
    确立中国文明的继承原则
    我们的整体困境:世界文明的沼泽期
    文化霸权与文明衰落
  第二编 大秦帝国: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正源
    祭秦论:中国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
    中华民族必须拥有强大的文明话语权
    历史主义是厘清中国文明史的根基
    文明开掘:《大秦帝国》的精神本位
    文明视野:历史文学创作的深化
    [附录:散记]
    太行巍巍话长平
    追梦大秦:溯洄游之 道阻且长
    雪意把酒话秦风
    万古秦风:关于秦人的时间简史
下篇
  第三编 战国之兴亡反思:新六国论
    亡韩论:忠直术治而亡,天下异数哉
    亡赵论:烈乱族性亡强国,不亦悲乎
    亡燕论:迂阔固守王道的悲剧
    亡魏论:缓贤忘士,天亡之国也
    亡楚论:固楚亡楚皆分治
    亡齐论:战国之世偏安忘战,奇也
  第四编 战国人物论
    布衣赴难:中国文明史最绚烂血花
    秦孝公嬴渠梁:政治天宇的太阳
    吴起:为变法死难的第一个布衣巨子
    墨子墨家:被历史速冻的烈焰利剑
    吕不韦: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最高峰
    荀子:战国最具独立品格的思想家
    韩非《孤愤》:战国法家的命运预言书
    赵雍:战国时代最为英雄浪漫的国王
    赵佗:岭南文明的第一座丰碑
[跋] 积微深掘 理我文明

内容摘要
《中国文明正源新论》是作者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通过提出中国原生文明史观,重新确立中国原生文明研究方法,突破传统儒家历史观的藩篱,细致梳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的生存经验,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重点提出“强势生存”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下编则通过战国兴亡论和战国人物论,呈现了一个充满起伏跌宕、征伐血气的战国时代,勾勒出大争之世战国人物的襟怀风采。

精彩内容
 突破史障寻求中国文明正源近年,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对中国文明史再认识的新思潮。这一新思潮,是自发的,缓慢的。但是,它所产生的根基,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远比“五四”时期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极端化、简单化、政治化的“运动”思潮,要深厚得多。
因为,只有在今天,我们才真正摆脱了极端的物质匮乏,走向了深度改革下相对富裕的商品经济生
活。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初步实现了和平崛起,真
正走到了向新的文明形态
跨越的历史转折点。这一
历史性的转折,决定了一
个新的历史命题必然出现在社会意识之中,并且必然引起普遍性的思考。
这个历史命题就是: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必须对自己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重新解读与重新认知,借以确定我们实现文明跨越的历史根基。这一历史命题第一
层面的具体化,是确定:我们的文明历史中究竟哪些是应该继承的良性传统
,哪些是应该抛弃的腐朽传统?我们的统一文明根基,究竟应该是曾经的哪个时代?我们的国学,究竟应该是单一的独尊,还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平衡?
如果不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始终停留在文明话语权缺失的状态

我们陷入了奇特的“史障”困境有一种物理现象——音障,说的是航空器逼近音速时会遇到巨大尖利的音波震荡障碍。只有突破这一障碍,航空器才能达到超音速飞行。
类似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史障”。特定的国家与民族,其社会发展到某种文明突破的临界点时,几乎必然会出现一种对既往历史根基的困惑与迷失,以及由这种困惑与迷失衍生的社会精神的探索波澜。只有突破这种困惑与迷失,只有推进并深化这种精神探索,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跨越。
这种逼近文明突破期而产生的史障,在欧洲中世纪的末期出现过。欧洲人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历史形式,突破了史障,实现了文明的突破与跨越。在中国,这种逼近文明突破期的史障正在出现,或正在酝酿,但距离突破史障还尚远。
中国人的文明史意识,已经沉睡得太久太久了。
就普遍意义而言,在中国人文学界的视野里,只有具体琐碎的中国历史,没有立足根基的中国文明史。换言之,我们的学界只拥有如山如海的历史资料,只拥有对无数历史事件的考据成果,只拥有无数编年纪事的中国通史或者断代史,只拥有无数个专业领域的专史,只拥有无数个地方区域的方志整理与地方史记述,等等。
从考据意义上说,我们自有纪年的历史,几乎达到了每一天都能说得清的地步。
但是,我们没有系统整理中国文明发展脚步的历史学成果,甚至在历史研究中渗入文明研究理念,也还很不普及,甚或还是凤毛麟角。
P36-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