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在堂杂文(全3册)(俞樾全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春在堂杂文(全3册)(俞樾全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9.42 5.5折 36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俞樾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615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65元

货号31427031

上书时间2024-06-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滕振国,男,1947年生,198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戏曲史家钱南扬教授,曾任教于江西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词与元曲。主要论文有《〈张协状元〉研究》等。

目录
前言
序目
春在堂雜文一
  重建詁經精舍記
  杭州重建慶春橋記
  潘玉泉觀察養閑草堂記
  薛慰農觀察《烟雲過眼圃》記
  許萊盟《蕉陰問字圖》記
  故中議大夫高公八十生日上壽記
  隱梅盒銘
  唯自勉齋銘
  徐烈女傳
  魏氏兩王孺人傳
  孫琴西同年《遜學齋詩》序
  黄蔚亭《誦芬詩略》序
  盧孺人《焦尾閣賸草》序
  徐誠庵《荔園詞》序
  《紫陽課藝》序
  《吴中唱和集》序
  《吴中唱和集續》序
  凌忠介公遗像頌
  吕文穆公墨迹贊
  楊孺人諫
春在堂雜文二
  吴母朱太夫人八十壽序
  汪小樵五十壽序
  李太夫人七十壽序
  其二為江蘇府縣作
  朱久香前輩七十壽序
  曾滌生相侯六十壽序
  其二為丁雨生撫部作
  其三為李筱荃撫部作
  張母宋太夫人八十壽序為丁雨生撫
  部作
  錢母胡太淑人八十壽序
  張母孟太夫人八十有四壽序為湘
  鄉相國作
  汪蓮府兵部六十壽序
  李少荃伯相五十壽序
  其二為應敏齋同年作
  吴平齋觀察六十壽序
  春在堂雜文續编一
  徐莊愍公祠記
  仁和縣典史公廨建立林公祠墓記
  精忠柏臺記
  西湖退省庵記
春在堂杂文续编一
春在堂杂文续编二
春在堂杂文续编三
春在堂杂文续编四
春在堂杂文续编五
春在堂杂文三编一
春在堂杂文三编二
春在堂杂文三编三
春在堂杂文四编一
春在堂杂文四编二
春在堂杂文四编三
春在堂杂文四编四
春在堂杂文四编五
春在堂杂文四编六
春在堂杂文四编七
春在堂杂文五编一
春在堂杂文五编二
春在堂杂文五编三
春在堂杂文五编四
春在堂杂文五编五
春在堂杂文五编六
春在堂杂文五编七

内容摘要
《春在堂杂文》是俞樾编纂的一部文集,分为《春在堂杂文》二卷、《春在堂杂文续编》五卷、《春在堂杂文三编》四卷、《春在堂杂文四编》八卷、《春在堂杂文五编》八卷、《春在堂杂文六编》十卷、《杂文六编补遗》六卷,所收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序、跋、传、记、墓志铭、神道碑等,皆收入在内,基本包括了俞樾一生所撰写的应酬文章,颇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充分了解俞樾的生平、交游,以及文学、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彩内容

俞樾的學術成果集中體現在漢學方面,具有樸學大師的美譽,被一些人尊爲晚清漢學的‘殿軍’。《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和《古書疑義舉例》是其代表作,它們分别仿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經義述聞》《讀書雜志》和《經傳釋詞》。一定意義上俞樾把它們看成高郵王氏著作的續寫,因而‘王氏已及者不復及’(《春在堂尺牘》卷二《上曾滌生爵相》)。章太炎曾將這幾部書與高郵王氏著作進行比較:‘治群經,不如《述聞》諦,諸子乃與《雜志》抗衡。及爲《古書疑義舉例》……視《經傳釋詞》益恢郭矣!’章太炎《俞先生傳》,《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録初編》,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第二一七頁。梁啓超對這些著作評價更高:《群經平議》‘價值僅下《經義述聞》一等’,而《諸子平議》列爲‘最精善之校勘家著作’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二二八、二七二頁。,《古書疑義舉例》更是譽爲‘訓詁學之模範的名著’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五七頁。。
在這三部著作中,《群經平議》和《諸子平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校勘方面。楊向奎《曲園學案》認爲‘《群經平議》之長處實在於校,而不在詁’,‘在《諸子平議》中,曲園亦以校勘出碩果’,‘曲園校勘古籍之功,實不可没’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五卷,齊魯書社一九九四年版,第五〇七、五一〇頁。。這一評價對俞樾的學術成就有認識不足之嫌,但對其在校勘方面的學術價值還是充分肯定的。俞樾是一位通儒,將其兩《平議》與其他專門大師的著作相比,精深或有不及。然就其涉獵範圍而言,同時代可以比肩者幾乎没有。即便從所有清儒著作來看,類似著作亦僅有朱彝尊的《經義考》、臧琳的《經義雜記》、高郵王氏的《經義述聞》《讀書雜志》數部。而朱彝尊的《經義考》屬於書目録要性質。
如果説兩《平議》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長增高的話,《古書疑義舉例》則可謂開創之作。在該書中,俞樾根據前人和自己的研究經驗,運用文字學、音韵學和校勘學知識,總結出了古人遣詞造句的一些規律,歸納出後人因爲誤讀古書而妄加改寫或傳抄過程中發生錯亂、衍誤以致失真的實例。這些‘文法’和‘文例’共八十八條。這項工作前人并非毫無涉及。漢人注經時便已發現了經籍中一些比較特殊的表達方式,如‘參互見義’之例鄭玄已闡發。唐代孔穎達又指出了‘變文協韵’‘兩字同義而重言’等例。清代顧炎武《日知録》、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梁玉繩《瞥記》等也有零星記述。劉淇的《助字辨略》、高郵王氏的《經傳釋詞》是俞樾之前有關古代文法的稍有系統的論著,《經義述聞》中的‘通説’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别,但這些著作大多限於語詞的使用方面。《古書疑義舉例》雖然‘小變《經傳釋詞》之例而推衍之’繆荃孫《俞先生行狀》,《清代碑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第一一九九頁。,然其書突破了尋常的文字訓詁框架,首次將文字訓詁引申到古文文法及修辭學領域,從而對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産生重大影響。在其成書後的六七十年中,該書的影響力持久不衰。除了章太炎、梁啓超外,推崇者大有人在。劉師培指出:‘幼讀德清俞氏書,至《古書疑義舉例》,嘆爲絶作,以爲載籍之中,奥言隱詞,解者紛歧,惟約舉其例,以治群書,庶疑文冰釋,蓋發古今未有之奇也。’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一九五六年版,第一五九頁。馬叙倫指出:‘德清先生《古書疑義舉例》,發蒙百代,梯梁來學,固縣之日月而不刊者也。’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第二四九頁。姚維鋭也説:‘《古書疑義舉例》,援引詳明,條理精密,昭然發千古之矇,老馬識途,所以迢迪來學者,至矣!’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第二七五頁。上述三位及楊樹達在推崇的同時,且踵其例,多加續補。胡樸安所作《中國訓詁學史》則詳引該書前五十一例,且謂‘學者讀其書而自求之,必能得古人造句之法’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年版,第三二八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著作——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在梁啓超看來,正是‘把王、俞之學融會貫通之後,仿歐人的文法書把語詞詳密分類組織而成的’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二三八頁。。
《茶香室經説》是俞樾另一部代表作。對於這部著作,他頗爲自得,在序言中以自謙的方式表達:‘不知今之所説其稍勝於前乎?抑或精神不及曩時,疏舛更甚也?’他又説:‘將來有刻《皇清經解三編》者,安知不又從隗始乎?國朝經術昌明,巨儒輩出,余願以此書爲後來者前馬也。’其内心的自信可謂溢於言表。一八九二年他讓時任廣東學政的得意弟子徐琪‘携數十部於行篋中,考試經古,遇有佳士,以此贈之’,認爲此書對爲學之人‘或可示以塗畛,浚其心源’(《春在堂尺牘》卷六《與徐花農學使》)。後來他乾脆明確説《茶香室經説》‘視舊作《群經平議》轉似較勝’(《春在堂全書録要》),承認‘余説經之書,《平議》最先出,而亦最疏’(《春在堂雜文四編》七《彭麗崧〈易經解注傳義辨正〉序》)。然而,這部著作在當時的反響和後人的評價中,似乎不及《群經平議》。究其原因,一是時代條件發生變化。該書撰成於一八八七年,當時治經之作已多,治經之人已衆,因而從時代背景看,俞樾的這部書并没有特别的價值。其二,《茶香室經説》較之《群經平議》,體例不那麽整飭嚴謹,稍嫌駁雜,有時引他書動輒數百字之多,有類於以筆記説經。就經文的訓釋而言,《茶香室經説》儘管更能體現俞樾的治經風格,但其風格亦是有利有弊。因其治經之長處得到更好發揮,故時有精當之處;然其短處似乎也表現更加充分,特别是過於以疑似之見立説,這從以疑存疑的角度看,雖有其價值,但畢竟不是那麽嚴謹。
除了這些代表作品外,俞樾還有大量的經學、諸子學和文字學方面的作品收録在《弟一樓叢書》《曲園雜纂》《俞樓雜纂》《經課續編》《賓萌集》等著作中。在這些作品中,有些需要特别重視,例如《湖樓筆談》《達齋〈春秋〉論》,這裏較爲集中地體現了俞樾的公羊學思想。再如《〈廣雅·釋詁〉疏證拾遺》,對王念孫《廣雅疏證》中的一些遺漏進行了補充訂正。曾昭旭認爲此一卷書‘其詳核精美,足配石臞矣’曾昭旭《俞曲園學記》,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版,第一四六頁。。《賓萌集》則集中闡發了一些思想,因爲俞樾很少留下篇幅齊整的思想性著作,因而這一文集對於研究俞樾也是彌足珍貴的。
俞樾還留下了大量的雜文和三千多首詩歌。雜文多碑傳序記之類。俞樾自言‘性好徇人之求’(《春在堂雜文序目》),因而其中不乏應酬之作。其弟子章太炎不客氣地認爲老師‘以筆札汎愛人’,故‘其文辭瑕適并見’章太炎《俞先生傳》,《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録初編》,第二一八頁。。不過,俞樾很少有專文闡述自己的思想和學術見解,而喜歡在雜文中借題發揮。因此,這些雜文仍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材料,其價值不應忽視。俞樾所爲詩,‘終不外香山、劍南一派’(《春在堂雜文五編》七《三六橋〈可園詩鈔〉》),且推崇陶淵明。這些詩以寫實爲主,經歷聞見,悲喜哀愁,以及對時代變化的感懷傷痛,都筆之於詩。并且不論是‘自述詩’還是其他詩,多以年編次。因此,要研究俞樾生平,這些詩自是第一手資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